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莫霍面 的原始碼
←
莫霍面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莫霍面</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35ba11b9a8e04adb.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2&eid=5874098&sid=6086961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莫霍面 外文名: moho 别称: 莫氏面 属性: 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发现者: 莫霍洛维奇 |} '''莫霍面''',[[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是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故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265105401 什么是莫霍面?为什么科学家执着于“钻地”?]知乎</ref> == 发现 == 莫霍洛维奇在达喀尔的皇家[[航海]]学校任教时开始接触地壳学,他对地壳学感兴趣到一个程度,以致于他在1887年建立了地区性的气象站,后来针对克罗地亚及斯洛文尼亚地区的 Observation of Precipitation 机构作系统性的地壳活动观察、量测、分析,也制作一些量测或分析时需要的仪器。1891年基于他的要求,他调到札格雷布的学校,在1892年在 Grič 建立气象站,对全克罗地亚地区提供地震方面的服务,同时也在大学教授地球物理学及天文学。在1892年莫霍洛维奇观测到一个非凡的[[气象]]现象,那就是1892年3月31日位在 Novska 的[[龙卷风]],这个龙卷风卷起13吨火车车厢及50名乘客,丢到50米远的地方。他也观测1898年在 Cazma 附近的天坑,也研究札格雷布市的气候。他最后一篇地震学的论文在1901年发表,提出大气温度会随着高度而递减。他长年观察云所累积的资料成为他学位论文《On the Observation of Clouds, the Daily and Annual Cloud Period in Bakar》的基础,也使他在1893年得到博士学位。 在研究1909年的一次地震时发现。某些地震波到达观测站比预计的快。在该界面附近,纵波的速度从7.0km/s左右突然增加到8.1km/s左右;横波的速度也从4.2km/s突然增至4.4km/s。其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平均深度为17km。根据分析,1910年莫霍洛维奇提出地球有内外层之分。他指的内外层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幔和地壳。而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也就被称之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 == 地理应用== 对该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该区的莫霍面深度与变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华北地区最深的莫霍面出现在内蒙褶皱带内,最浅的莫霍面出现在渤海湾盆地。东北地区最深的莫霍面出现在大兴安岭地区,最浅的莫霍面出现在依兰-伊通断裂带内;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为一重要的莫霍面陡变带,其西侧的莫霍面一般大于40km,东侧的莫霍面一般小于36km,郯庐断裂带及其北延的依兰-伊通断裂带内,莫霍面沿线均有隆起,但幅度不一。渤海湾盆地及方正断陷(位于依兰-伊通断裂带内)莫霍面上隆显著,敦密断裂带有莫霍错断现象;在出露古老结晶基底岩石的块体内,其莫霍面深度要深于相邻盆地;莫霍面在太行及燕山山前深度明显加大。这些特征说明华北及东北地区拼合到一起后共同经历了[[太平洋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大兴安岭]]-[[太行山]]梯度带限定了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范围,[[太平洋板块]]的向西俯冲的前缘可能位于太行山以东,郯庐断裂带以西。 == 组成 == 地幔与上下层不同物质的分界处称为不连续面。外面的被命名为莫霍不连续面,深处的则是古登堡不连续面。 在莫霍面上,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增加明显,弹性和密度随深度逐渐增加,地幔物质密度、硬度大于地壳。此面以上物质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密度约2.9×10^3kg/m^3;此面以下物质平均化学组成与橄榄岩相近,密度约3.1-3.3×10^3kg/m^3。莫霍面温度为400-1000/℃ 事实上,自莫霍面被提出以来,众多学者开始关注其形成和演化。当下认为莫霍面分为两种,一种为地震学莫霍面(Seismic Moho),代表地震波波速的突然提高;另一种为岩石学莫霍面(Petrologic Moho),这种莫霍面没有显示出地震波波速的异常,而是由浅部到深部渐变至地震学莫霍面以下的地震波波速水平。岩石学莫霍面经常在造山带的巨厚地壳位置出现,是下部地壳在高温高压下变质到榴辉岩相而形成的。 == 参考来源 == [[Category:710 世界史地]]
返回「
莫霍面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