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苦难的歌者(李晓东) 的原始碼
←
苦难的歌者(李晓东)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苦难的歌者'''<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0822344/pexels-photo-20822344.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苦难的歌者》'''是[[中国]]当代作家李晓东的散文。 ==作品欣赏== ===苦难的歌者=== 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萧红 呼兰河,松花江的一条支流。如果不是因为萧红,不是因为《呼兰河传》,大概也是没有多少人知道的。 读过很多的书,知晓很多作家的生平。但是,最令我震撼的,却是萧红。我无法忘记,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当时沦为孤岛的香港,在玛丽医院的最后那一刻,萧红留下来的那凄苦的声音:“我将与碧水蓝天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女作家中,萧红是最具才情、最活跃、最勤奋的一个,她的《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等优秀作品,在当时动荡不安的中国,曾经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響。然而,她的写作,由于游离于当时正统的意识形态之外,并不被文学同行们看好。就说她的《呼兰河传》吧,这是一部具有[[散文]]风格的带有自传性的长篇小说,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全书分为七章,可各自[[独立]]又俨然是一个整体。在这部小说中,萧红以她浑重轻盈的笔调和娴熟的叙事技巧,通过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各种人物的[[追忆]]和描绘,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思想和精神状态,揭示出他们的贫困、凄然、愚昧和麻木,尤其是对妇女悲剧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叩问,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对广大民众既有怜悯又有批判的复杂情感。这是一部哀歌式的作品,为劳苦者和死难者的[[哀歌]]﹔呼兰河是她的伤痛,流动的是无尽的忧伤…… 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中,萧红是[[受苦受难]]最多的。林贤治在他的《漂泊者萧红》中说:“在中国文人集团中,萧红是一个异数。没有一个作家,像她一样经受[[饥寒交迫]]的痛苦﹔没有一个作家,像她一样遭到从肉体到精神刑罚般的凌辱﹔也没有一个作家,像她一样被社会隔绝,身边几乎[[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而陷于孤立。即使写作,她也不关心文坛,对理论界权威关于‘时代要求’一类说词不加[[理会]],惟是一意孤行,写她所忆念所感动的一切。她所以为文坛所知,只是因为她的文字,偶然间获得一个展示的机会而已。” 在中国文学史上,萧红无疑应该成为“弱势文学”的代表。她的写作,完全是来自于个体生活的体验和情感,是自我生命的呼叫与呐喊。她的父亲在外面是一个谦谦君子,在家里却是一个暴君,哪怕是偶然打碎了一只杯子,也要骂到使她发抖的地步。她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因为仆人是穷人,祖父是老人,我是个小孩子,所以我们这些完全没有保障的人就落到他的手里,后来我看到新娶来的母亲也落到他的手里,他喜欢她的时候,便同她说笑,他恼怒时,便骂她,母亲渐渐也怕起父亲来。”由此,在她的笔下,苦难是她的哀歌,女性和穷人是她叙写的主要对象。她强调作家是时代中的个体,强调作家的精神、情感与质量。她认为,文学就是要同人类的愚昧作斗争(这也正是鲁迅所看重的一点)。她的创作,一直是沿着这个方向努力,凝聚了人类的苦难、爱和抗争,也构成了她生命的全部。 <ref>[https://www.pinshiwen.com/wenfu/sanwen/]</ref> ==作者简介== 李晓东,品诗文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苦难的歌者(李晓东)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