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苏剧 的原始碼
←
苏剧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苏剧</big> ''' |- | [[File:苏剧.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苏剧 批准时间;2006年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Ⅳ-55 申报地区;江苏省苏州市 |} '''苏剧''',[[江苏]]省[[苏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由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合流而成,流行于苏南浙北城乡。 苏剧其前身苏滩原名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是一种围坐清唱的曲艺形式。1912年对白南词有了简单的化装表演形式,1941年[[朱国梁]]在[[上海]]创建国风新型苏剧团,尝试将对白南词发展为独立的戏曲声腔剧种苏剧,让苏剧和昆曲在一起混合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剧健康成长起来。苏剧因深受昆腔的影响,所以苏剧的音乐风格婉转清丽,细腻动人,具有浓厚的江南风味。 2006年5月20日,苏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55。 蒋玉芳;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尹斯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历史渊源== ===折叠起源=== 苏剧其前身是苏滩(摊),由南词、花鼓滩簧、昆曲合流、衍变而成。 南词,其腔调最早与北方弦索流入江南有关,至迟形成于明万历年间。万历间[[沈宠绥]]《度曲须知》曾说:"至北词之被弦索,向来盛之娄东,……迩年声歌家颇惩纰缪。竞效改弦,一时风气所移,远迩群然鸣和,盖吴中'弦索'自今而后始得与南词(按指南曲)并推隆盛矣。"这种"吴中新乐弦索"约于清康熙前后分流为弹词和南词。弹词唱叙事体曲阋,乾隆间[[蒋士铨]]《唱南词》一诗中所说:"三弦掩抑平湖调,先唱摊头与提要"即指此而言。南词唱代言体戏文,清初盛行于吴中的弦索调时剧即是,其传统剧目见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作序的《太古传宗弦索调时剧新谱》及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刊行的《纳书楹曲谱》所收的《芦林》、《大王昭君》、《小王昭君》、《思凡》等二十余出。 至清乾隆年间,南词已风靡于江浙一带,并流传到闽、皖、赣、湘、鄂、川、黔诸省及[[北京]]等地。弦索调是南词发轫期的主要腔调之一,在乾隆前后期间,又逐步吸收、融化、创造了某些与【弦索调】腔调因素相近的曲调,诸如【费伽(家)调】、(昵媚调】等。另有【太平调】是南词中比较完善、运用最多的基本曲调,不仅有"慢板"、虬陕板"、"散板"等板式变化,且分备色行当。或谓【太平调】的渊源,与明王骥德《曲律》、范濂《云间据目钞》中所说之"太平腔"有关,待考。 滩簧,又名花鼓滩簧,早在明万历年间已形成"小戏"形式,故又称"花鼓小戏"。较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万历年间无锡高攀龙的《宪约》:"花鼓淫戏,诲淫实甚。"至迟在清康熙、雍正年间,花鼓滩簧已盛行于江浙一带农村,苏州阊门外广济桥堍所立康熙二十六年六月《长洲吴县二县永禁扬花在街头吹唱占夺民间吹手主顾哄骗民财碑记》中即记有"扬花"(即"扬州花鼓")"在于街头吹唱"的情形,其传统小戏有《[[打花鼓]]》、《种大麦》、《[[磨豆腐]]》、《荡湖船》等。又据清《[[道光璜泾志稿]]》卷一:太仓"自雍正以来,忽兴压宝,窝主日宝场。旁列茶肆,延江湖男女唱淫词,谓之唱摊簧;甚者搭台于附近僻处,演唱男女私情之事,谓之花鼓戏。"花鼓滩簧的曲调,主要吸收苏、浙、皖毗邻地区的各种民间山歌、小曲、时调等逐步衍变而成。 南词与花鼓滩簧合流,大抵在清乾隆年间。乾隆末年(1795)成书的《[[霓裳续谱]]》卷八中已收有【南词弹簧调】两支。 昆曲与南词的结合,最先表现在昆剧移植并兼演弦索调时剧,接着南词亦将昆曲剧目改编为代言体戏文,以南词曲调演唱。最早可见于嘉庆九年(1804)《白雪遗音》卷四所收南词《醉归》、《独占》二折。至咸丰初,文人词客改编昆曲剧目为南词之风大盛。结构大体不变,对白基本依旧,唱词则由长短句改为七字句(或大体袭用原词),其要旨在将昆曲深奥的唱词尽量加以通俗化。演唱中也组合进某些昆曲曲牌,如【曲头】、【曲尾】、【一江风】、【点绛唇】、【朝元歌】、【锁南枝】、【六幺令】、【羽调排歌】等。演唱时五至七人围坐一席,分任各种角色,并兼伴奏。这种南词,被称为"钱摊"(据说因倡始者为苏州举人钱明树),又称"全摊"(因所唱系全本戏)。当时全滩只有"清客串"(业余演唱),在苏州元妙观方丈里设大局,城之东南西北各设分局。 咸、同年间,苏州出现一种半昆半滩的堂名(即素衣清唱戏文),阊门外山塘街开有南阳福庆禄半昆滩堂名班。至光绪年间,半昆滩堂名盛行于苏州城内,凡婚嫁、寿诞喜事,主家多请其演唱。半昆滩与全滩不同之处,是在唱全滩时,开场唱段用昆曲,中间仍用南词,最后的唱段及尾声又用昆曲。半昆滩堂名演唱时,以全滩剧目为正戏,之后再唱一些移植、仿作自花鼓滩簧或其他剧种中以丑脚为主的玩笑戏。因其油腔滑调而被称为"油滩",又因安排在正戏之后而被称为"后滩",与此同时,全滩又被称为"前滩"。 [[File:苏剧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形成=== 光绪初,南词向职业化发展,艺员俱男性,承接堂会,其行会公所名"庆云集",设于苏州城东仓桥堍。光绪中叶易名为"咸庆集",其有见识者如[[蒋寅生]]、莫渭龄、[[张鹤楼]]、杜祥林等,进而至苏南县镇与杭、嘉、湖一带茶馆书场演唱。宣统三年(1911),又易名为"开智社",迁址于城中乔司空巷,继而于城之东南西北各设分社。 这期间,约于光绪五、六年(1879、1880)间,对白南词始由苏州商人[[汪利生]](一说名"吉生")、[[王鹤珊]]等传至[[上海]],逐渐形成"苏道"和"海道"两个流派。光绪十年前后,汪利生入室弟子[[林步青]](专唱后滩,工丑)在[[上海]]首起林家班,接踵又有[[张筱棣]](专唱前滩,工老生)、[[朱菊峰]](主唱前滩,工大面)组班,合称上海"南词三鼎甲"。光绪末,在上海的苏州南词艺人为区别上海等地的滩簧,将苏州南词的前滩与后滩合称为"苏滩"(苏州本地则在辛亥革命后方始逐渐改称"苏滩")。 ===发展=== 民国九年(1920),苏州阊门外出现第一家全男子化妆南词"庆禄班",仍以堂唱为主。民国十六年,复以[[郎金福]]、杨德康、[[徐培卿]]等庆禄班旧人为骨干,再组全男子化妆南词"开通社",改堂唱传统而至阊门外五福路(今留园路二十四号)大世界游艺场的夜花园,定期演唱化妆南词专场。翌年,苏道艺人[[薛浩如]]等男女十余人,在[[上海]]大新公司游艺场首演化妆南词《[[呆中福]]》、《十五贯》、《[[玉连环]]》、《宋江闹院》等整本大戏。民国十八年,苏州金门内景德路遂园小世界娱乐场由开通社旧人[[徐培卿]]等,会同[[胡铸钦]]、[[殷荣棠]]、[[徐小香]]、[[周筱洲]]、[[沈金根]]、[[孙筱渔]]、[[陈安荪]]等,另组全男子化妆南词"延台秋班";大世界与石路口啸云天茶社等则在苏州开演男女化妆南词。同年四月,朱国棵、张凤云等在上海创建"国风社",翌年开演化妆南词整本大戏《花魁记》。至三十年代,苏滩以化妆南词为过渡,终于形成戏曲新剧种。<ref>[https://www.sohu.com/a/248848809_100178556 江苏苏州有个苏剧,谁知道的来源与艺术特点是什么?] , 搜狐 2018-08-19 </ref> 抗日战争期间,苏剧处境艰难。民国三十年七月,国风社与华和笙主持之正风社合并为"国风苏剧团",长期在苏州与杭、嘉、湖等地坚持巡回演出,为苏剧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剧获得新生。1951年3月,在[[上海]]由[[吴兰英]]筹资,与苏滩艺人朱筱峰、[[李丹翁]]、华和笙等发起组织民锋苏剧团;1952年初,又建青锋苏剧团,均为民办。1953年10月,民锋迁苏州,属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领导,系民营公助剧团。1954年青锋亦迁苏州,翌年春与民锋合并;秋,青锋又分出(1985年集体转业)。1954年,民锋团与浙江杭州的国风团联合排演《[[醉归]]》、《[[窦公送子]]》,以江苏省代表团名义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出奖。[[庄再春]]和[[蒋玉芳]]、[[龚祥甫]]分获演员二、三等奖,[[朱国木梁]]获老艺人荣誉奖。1956年3月,民锋改为苏州市苏剧团。4月,已在杭州落户的国风苏剧团改为浙江昆苏剧团;不久赴京在[[中南海]]献演苏剧《[[扫秦]]》、《送子》、《[[拜月]]》等。同年10月23日,苏州市苏剧团也改为江苏省苏昆剧团。在此前后该团曾分批培养"继"字辈学员四十三人。1959年至1960年又招收"承"字辈学员五十五人。1960年4月,由中共江苏省委与苏州市委协商决定在[[南京]]拓建江苏省苏昆剧团,与苏州的同名并存,为此苏州输送[[张继青]]等十三名青年演员与部分乐队人员去宁。 [[File:苏剧2.pn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文化大革命"初期,驻苏州的江苏省苏昆剧团被迫撤销。1972年7月,建苏剧小组。同年10月驻南京的江苏省苏昆剧团下放至苏州,并入苏剧小组(曾复名江苏省苏昆剧团)。1977年11月,成立江苏省苏剧团(原南京团回宁)。同年底始,该团分批招收建国后第四代学员三十人。其时苏剧在文学、音乐、表演、舞台美术诸方面均具一定规模。1982年2月1日,苏州恢复江苏省苏昆剧团,分设苏、昆二队;12月,该团创作上演了《[[五姑娘]]》。此时,该团苏剧队尚有男女演员各二十一人,乐队十八人,舞台美术十三人。 ==文化特征== ===音乐唱腔=== 苏剧的音乐唱腔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昆曲曲牌,二是南词,三是滩簧曲调。因深受昆曲的影响,所以苏剧的音乐风格婉转清丽,细腻动人,同时保留苏滩通俗流畅的风韵。其伴奏以二胡为主,兼用江南丝竹。常用的传统曲调有太平调、弦索调、费家调、柴调、迷魂调、银绞丝、流水板等数十种,另外还有源自昆曲的【一江风】、【点绛唇】、【锁南枝】、【羽调排歌】等和苏州一带流传的民歌小曲如【春调】、【劈破玉】、【大九连环】、【小九连环】等,又有慢板、快板、散板等各种板式。 ===角色行当=== 苏剧的角色行当与昆曲基本相同,现有老外、老生、副末、冠生、巾生、雉尾生、穷生、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净、副、丑等行当,演员往往一人兼几行,如老生兼演老外、副末,副兼演丑,正旦兼演作旦、四旦、五旦、六旦等。苏剧的表演亦充分借鉴了昆曲的经验,婉丽多姿,细致传神。 ===演唱乐器=== 所用乐器有:弦子、琵琶、胡琴、鼓板、笙、笛、箫、唢呐,以二胡为主奏乐器。 ==代表剧目== 苏剧的传统剧目与化装苏滩一致,分为两大类。一类称前滩,剧目现尚存有脚本流传者计有《[[花魁记]]》、《西厢记》、《[[牡丹亭]]》、《琵琶记》等五十余种,合二百余折。另一类称后滩,剧目主要有"游观十八出"(尚有脚本者:《[[逼杀]]》、《吃看》、《现算》、《[[马上膏]]》、《说梦》、《测字》、《看灯》、《[[湖州莲花落]]》、《嗡鼻头阿二》等)和"四卖一垃圾"(《卖橄榄》、《卖草囤》、《卖青炭》、《卖明矾》、《捉垃圾》)。其余常演剧目还有:《荡湖船》、《卖布》、《卖红菱》、《公偷》、《说赞》、《扦做》、《请医》、《斋饭》、《[[借靴]]》、《罗梦》、《拜年》、《大补缸》、《[[打窗楼]]》、《双落发》、《分家》、《来富唱山歌》、《[[教歌]]》、《嫖院》、《探亲》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File:苏剧3.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苏剧是苏州的地方剧种,曲调清丽优美,唱腔婉转动听,对白吴侬软语,颇有地方特色韵味,它在[[中国]]众多地方戏曲中独树一帜,是吴地民间的音乐遗产,是戏曲文化的珍宝,对苏州的传统文化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杰出贡献和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能够大大促进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能传扬悠久深远的苏南地区文化。 ===传承人物=== [[蒋玉芳]],女,汉族,1922年生,2008年去世,江苏苏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 [[尹斯明]],女,汉族,1921年生,上海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剧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16年5月,在党中央关怀和社会各界关心下,在以[[王芳]]为代表的苏剧表演艺术家的奔走呼吁下,经苏州市委、市政府批准,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正式建立,苏剧从此有了独立建制的传承保护单位,出现了一个"中心"守护一个剧种的局面。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王芳]]带领热爱苏剧的一群人,花费很大心血收集整理和研究挖掘经典苏剧剧目,培养人才、开展创作,举办各类苏剧演出活动,普及和传播苏剧艺术。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57年4月,江苏省苏昆剧团参加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庄再春]]、[[蒋玉芳]]获演员一等奖,[[朱容]]和[[丁杰]]、[[郭音]]分获演员二、三等奖,[[张继青]]、[[柳继雁]]获青年演员奖。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获得"苏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活动 作为江苏省参评第十六届文华大奖的唯一大戏,苏剧《[[国鼎魂]]》根据发生在[[苏州]]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讲述了苏州潘氏一族保护并捐赠大盂鼎、大克鼎的故事。该剧呈现的时间跨度长达80多年,力求全面呈现潘达于保鼎、护鼎、捐鼎的心路历程。<ref>[https://www.360kuai.com/pc/993649ee1779c2862?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苏剧现代戏《国鼎魂》在南京上演] , 快资讯 2019-10-22 </ref> [[File:苏剧4.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2018年10月27日,苏剧现代戏《[[国鼎魂]]》作为闭幕演出剧目在"2018紫金文化艺术节"上上演。<ref>[https://www.360kuai.com/pc/98e0e47cbe09009fb? cota=4&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苏剧《国鼎魂》荣获第十六届文华大奖] , 快资讯 2019-06-03 </ref> ==濒危状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苏剧艺术遭受了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和无情挑战,演出市场日益萎缩,剧团生存举步维艰。 如今,代表苏滩艺术的老艺术家还有三位健在,她们是:[[庄再春]]、[[蒋玉芳]]、[[尹斯明]],都已八十多岁的高龄。国家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培养的苏剧导演、舞美、作由及“继”、“承”字辈演员也已全部退休,年龄最大的已七十多岁,最小的也已六十多岁。以[[王芳]]为代表的第四代“弘”字辈演员,如今能唱苏剧的也只有十人左右,音乐作曲仅一人。 现苏昆剧团已于2002年改为江苏省昆剧院、苏州苏剧团,而苏剧团由于生存困难,现基本不搞苏剧。如此下去,代表苏州优秀地方特色的苏滩艺术将后继无人,濒临灭亡。 苏州滩簧历史悠久,传统深厚,资源宏富,它对苏州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杰出贡献,随着苏剧的消亡,苏滩艺术更是无从依附,因此抢救、保护苏滩(苏剧)迫在眉睫。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u14300j3a7l|480|270|qq}} <center>苏剧《国鼎魂》:长三角一体化激活的文化情缘</center> {{#iDisplay:z0742v3674s|480|270|qq}} <center>苏剧《绣红旗》</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980 戏剧总论]]
返回「
苏剧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