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臺灣府城小南門 的原始碼
←
臺灣府城小南門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臺灣府城小南門'''<br><img src="https://www.twtainan.net/image/12523/1024x768"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www.twtainan.net/zh-tw/Attractions/Detail/705/%E8%87%BA%E7%81%A3%E5%BA%9C%E5%9F%8E%E5%9F%8E%E5%9E%A3%E5%8D%97%E9%96%80%E6%AE%B5%E6%AE%98%E8%B9%9F 圖片來自台南旅遊網]</small> |} '''臺灣府城小南門''',又稱「[[鎮南門]]」,創建於清雍正三年(西元1725年)。小南門早期是通往[[鳳山]]及[[高雄]]的要道,也是[[巴克禮]]牧師於清光緒21年(西元1895年)帶領日軍進城之處。小南門於民國6年(西元1917年)被拆除。 ==歷史== 台灣府城城垣的建置,最早建於明熹宗天啟5年(西元1625年),於禾寮港(即今日鴨母寮菜市場與中義路附近),沿德慶溪、赤崁樓西側的台江內海一帶,圍築竹籬加以防護,不久旋即坍塌。 ===興建木柵城=== 遲至清雍正3年(西元1725年),才築城柵,並興建小北門、大北門、小東門、大東門、小南門、大南門、西門共七座城門。 ===修建竹城時期=== 清雍正11年(西元1733年),加植莿竹強化城防。 清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將七座城柵門改建為磚石城門,並加築城樓。 清乾隆24年(西元1759年)再莿竹外加植[[綠珊瑚]]有毒的[[灌木]],更進一步強化府城的防禦。 清乾隆40年(西元1775年),再補植莿桐與林投樹。 ===改建磚土城=== 因林爽文事件,曝露出以木柵或莿竹作為防禦的缺點。 清乾隆53年(西元1788年),遂將竹柵城改建為磚土城,城垣高一丈八尺,底寬二丈,頂寬一丈五呎,全長共計二千五百二十丈。 清道光15年(西元1835年),同時加建大南門、小南門、小東門、大北門、小北門五座城門的甕城,並依其城門方位命名門的甕城,並依其城門方位命名,小南門即是鎮南門。 清道光16年(西元1836年),在大東門外擴建東外城,並加設東郭門、仁和門、永康門三座城門。台灣府城城垣就此定型。 ===拆除=== 因日本明治33年(西元1900年),鐵道直接鑿穿大北門、小南門附近城垣。而後發布[[市區改正]]計畫,直到日治時期結束大部分城垣皆已拆除。 小南門留有部分[[城牆]]位在[[台南女中]]內的「台灣府城城垣[[殘蹟]]--南門段殘垣」<ref>[https://www.twtainan.net/zh-tw/attractions/detail/705 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台南旅遊網,2019-09-18</ref> ,長66公尺,高5公尺。為三級古蹟,創建於清乾隆53年(西元1788年),是台灣府城由木柵改為磚土城垣的開始。於民國79年(西元1990年)修復。 小南門遺址在[[台南大學]]附小裡,在今日樹林街與開山路路口,有一方石碑刻有「台灣府城小南門遺址」。 小南門的門額,目前由成功大學歷史文物館收藏。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3 臺灣]]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臺灣府城小南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