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臺北帝國大學 的原始碼
←
臺北帝國大學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臺北帝國大學''' </p> |- |<center><img src="http://5.blog.xuite.net/5/9/3/9/11825764/blog_777507/txt/14289142/5.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blog.xuite.net/liangcw/blog/14289142 圖片來自xuite] </small> |} '''臺北帝國大學'''(英語譯名:'''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簡稱'''臺北帝大'''、'''臺大'''、'''帝大''',設立於1928年3月16日,是一所位於[[日治臺灣]][[臺北州]][[臺北市 (州轄市)|臺北市]]的國立[[綜合大學]],亦是由[[大日本帝國]]所設立的第6所[[帝國大學]]。其為'''[[國立臺灣大學]]'''前身,以及'''[[國立中興大學]]'''前身的一部分(臺北帝大附屬農林專門部)。<br> 臺北帝大在籌備設立階段時,為避免使人誤解為「臺灣帝國的大學」,遂最後定名為「臺北帝國大學」。 == 歷史 == ===帝國大學=== ==== 日本本土(內地) ==== 1886年,依據《帝國大學令》,[[東京大學]]更名為[[帝國大學]](1897年更名為[[東京帝國大學]])。1897年,[[京都帝國大學]]設立,此後,日本政府陸續於[[仙台市|仙台]]、[[福岡市|福岡]]、[[札幌市]]、[[大阪府]]、[[名古屋市]],設立帝國大學。 ==== 日本殖民地(外地) ==== 1924年,[[京城帝國大學]]設立,該校後於1946年時經[[駐朝鮮美國陸軍司令部軍政廳]]102號命令廢止。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設立,首任總長為[[幣原坦]],該校為[[臺灣日治時期]]所唯一擁有之大學。其後於1945年11月時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國民政府教育部]]更名為「國立臺北大學」,於12月時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 === 臺北帝國大學 === * 1922年,[[臺灣總督]][[田健治郎]]開始規畫成立[[帝國大學]]。 * 1925年,第十任總督[[伊澤多喜男]]開始具體籌備相關事宜,並一改原先的殖民教育政策,認為「應以真正地成為發展臺灣文化中心為創設目標」<ref name="〈臺灣知識社群的轉變:以臺北帝國大學物理講座到臺灣大學物理系為例〉頁77">{{cite book |author1=張幸真 |title=〈臺灣知識社群的轉變:以臺北帝國大學物理講座到臺灣大學物理系為例〉 |date=2003年 |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location=臺北市 |page=頁77 |language=zh-tw}}</ref> * 1928年3月16日,正式創校。起初只有文政學部、理農學部(當年4月1日開課),以及附屬農林專門部(今[[國立中興大學]])。 * 1936年,設醫學部、附屬醫學專門部,合併1897年創立的[[臺灣總督府醫學校]]。 * 1939年,設熱帶醫學研究所。 * 1941年,設[[大學預科]]。 * 1943年,理農學部劃分為理學部、農學部,設工學部、南方人文研究及南方資源研究所。 * 1944年,有學生394人,其中117名為[[臺灣人]]。 帝大已是擁有[[文政]]、[[理學]]、[[農學]]、[[醫學]]、[[工學]]五個學部(學院)和預科,以及熱帶醫學、南方人文、南方資源研究所的[[綜合大學]]。[[大學圖書館]]館藏量為全國帝大第三。 * 1945年11月15日,臺北帝國大學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改組為「國立臺北大學」,須臾易名「國立臺灣大學」。 == 組織沿革 == *1928年3月16日,依據敕令第30號成立。設置文政學部、理農學部與附屬圖書館。 **在文政學部,設立哲學科、史學科、文學科、政學科等四個學科。在理農學部,設立生物學科、化學科、農學科、農藝化學科。 **在文政學部,設立國語學・國文學、東洋史學、哲學・哲學史、心理學、土俗學・人種學、憲法、行政法等講座。在理農學部,設立植物學第一(植物分類及生態學)、動物學第一(水產動物學、比較生理學)、地質學第一(地質學、地史學、古生物學)、化學第一(物理化學)、生物化學、植物病理學等講座(敕令第33號)。 *1928年4月1日,文政學部與理農學部開課。在理農學部,設置附屬植物園、附屬農場。合併臺北高等農林學校,在那裡設立附屬農林專門部。 **在文政學部,增設東洋倫理學・西洋倫理學、西洋文學、經濟學、民法・民事訴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等講座。在理農學部,增設氣象學、農藝化學第一(土壤肥料學)、應用菌學、昆蟲學・養蠶學等講座。文政學部共開設12個講座、理農學部10個講座(敕令第49號)。 *1928年12月26日,為了準備擴充1929年度的開課講座,在文政學部增設四個講座、理農學部9個講座(敕令第287號)。 **在文政學部,增設南洋史學、東洋哲學、教育學・教育史、政治學・政治史等講座。在理農學部,增設植物學第二(植物生理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第二(有機化學)、農學・熱帶農學第一(農業經濟學)、農學・熱帶農學第二(園藝學)、農藝化學第二(農產利用學、食品製造學)、農產製造學・製糖化學、農業工學等講座。 *1929年4月10日,增設文政學部四個講座、理農學部一個講座,各學部擴充為20個講座(敕令第60號)。 **在文政學部,增設東洋文學、國史學、法律哲學、經濟學第二講座。在理農學部增設動物學第二(比較形態學、哺乳動物學)講座。 *1930年2月26日,為了準備擴充1930年度的開課講座,在文政學部增設四個講座、理農學部四個講座。各學部擴充為24個講座(敕令第32號)。 **在文政學部,增設國語學・國文學第二、言語學、西洋史學・史學・地理學、民法・民事訴訟法第二講座。在理農學部,增設農學・熱帶農學第三(作物學)、農學・熱帶農學第四(育種學)、農藝化學第三(營養化學)、畜產學等講座。 *1931年,頒布學位令,實施學位授與制度化。 *1936年1月1日,設置醫學部。 **醫學部由解剖學第一、解剖學第二、生理學第一、生理學第二、生化學、病理學第一、細菌學等講座所構成。 *1936年3月31日,醫學部開課。整合臺北醫學專門學校,在那裡設置附屬醫學專門部。 *1937年1月1日,醫學部增設五個講座,共擴充為12個講座。 **增設病理學第二、寄生蟲學、藥理學、法醫學、內科學等講座。 *1937年8月7日,在文政學部增設一個講座、理農學部增設兩個講座。文政學部擴充為25個講座、理農學部26個講座(敕令第409號)。 **文政學部增設商法講座,理農學部增設地質學第二(岩石學、礦物學、礦床地質學)、化學第三(無機化學)講座。 *1938年1月11日,醫學部增設臨床系8個講座,共擴充為20個講座。 **增設內科學第二、外科學第一、外科學第二、產科學・婦人科學、小兒科學、眼科學、皮膚科學・泌尿器科學、耳鼻咽喉科學講座。 *1938年4月1日,合併[[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在那裡設置醫學部附屬醫院。 *1939年1月1日,醫學部增設四個講座,合計共24個講座。 **增設衛生學、內科學第三、精神病學、齒科學講座。 *1939年4月27日,附設熱帶醫學研究所。 *1940年3月30日,在理農學部,增設釀造學講座,將農產製造學・製糖化學講座改稱為製糖化學講座。理農學部共擴充為27個講座。 *1941年4月4日,設置預科。理農學部增設家畜衛生學講座,共擴充為28個講座。 *1942年,預科移轉至七星郡士林街石角。 *1943年1月1日,設置工學部。 *1943年3月13日,附設南方人文研究所(敕令第124號)・南方資源科學研究所(敕令第125號)。 *1943年4月1日,理農學部劃分為理學部與農學部(敕令第298號)。附屬農林專門部脫離並遷往台中市,改制為台灣總督府台中高等農林學校(即現在[[國立中興大學]]) **在理學部,增設植物學第三講座(植物形態學)。在農學部,增設畜產學・熱帶畜產學第二、家畜病理學講座。理學部共有12個講座、農學部共有19個講座。 *1943年7月1日,工學部開課。 **在工學部,設置機械工學第一(機械設計法、機械學、機械力學)~第二(蒸汽原動機)、電氣工學第一(電氣理論)、第二(電氣通信)、第三(電氣機械)、應用化學第一(酸鹼工業、鹽類、肥料及瓦斯等)、第二(珪酸、鹽、工業化學(水泥及玻璃))、第三(工業電氣化學)、第四(炭水化學及發酵)、土木工學第一(混凝土工學)、第二(橋梁)、第三(上水及下水)、材料強弱學、工業物理學、應用數學・力學、工業分析學,共計16個講座。 *1944年4月4日,理學部增設一個講座、農學部增設二個講座。理學部擴充為13個講座、農學部21個講座(敕令第229號)。 **理學部增設化學第四(天然物有機化學)講座。農學部增設農學・熱帶農學第五(工藝作物學)、家畜內科學講座。 *1944年7月1日,工學部增設10個講座,共擴充為26個講座。 **在工學部,增設機械工學第三(內燃機關)、第四(水力學及水力機械)、第五(機械工作法)、電氣工學第四(電力及應用)~第五(電氣測定法)、應用化學第五(石油及燃料)、土木工學第四(河川及港灣)~第五(鐵道及道路)、金屬材料學、工業地質學講座。工業分析學講座改稱為工業分析化學講座。 *1945年4月10日,農學部增設一個講座、工學部增設五個講座。農學部擴充為22個講座、工學部31個講座。 **在農學部,增設家畜外科學講座。在工學部,增設機械工學第六(冷凍機冷藏法及冷房化學機械)、電氣工學第六(高周波電氣工學)、應用化學第六(脂肪油、芳香油、合成化學工業)、土木工學第六(構造力學)、建築學講座。 *1945年11月15日,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改稱國立臺北大學。 *1946年1月,正式定名為「國立臺灣大學」。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臺北帝國大學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