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美洲含羞草 的原始碼
←
美洲含羞草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20170908004419.jpg|缩略图|右|[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908004415-260405?chdtv 美洲含羞草]]] [[File:512896083 m.jpg|缩略图|右|[http://bruce0342.blogspot.com/2010/12/blog-post_21.html 生態殺手植物]]] '''美洲含羞草''' 學名:Mimosa diplotricha C.Wright ex Sauvalle 豆科含羞草屬。別名:巴西含羞草,原產地:美洲。與[[含羞草]]外觀上很像,但本種植株較高大,可達1至2公尺;另外其葉片一經碰觸也會開始閉合,只是閉合的速度較含羞草慢。<ref>[https://pkblog0438.blogspot.com/2017/12/blog-post_20.html 美洲含羞草] Peter's Blog </ref> == 型態特徵 == 美洲含羞草屬多年生藤本草本或半灌木植物,又稱巴西含羞草, 原產於[[美洲]],宿根性,株高一、二公尺,莖蔓性、匍匐性,伸長狀,木質,莖條四稜,具四排倒刺,葉互生,二回羽狀複葉,羽片三至九對,小葉十至二三十對左 右,小葉對生,小葉長橢圓形,兩面疏被毛,端部鈍狀、微尖、銳形,基部圓鈍,葉全緣,小葉長三至五公釐,寬一、二公釐,兩面疏被毛,葉具閉合運動功能,經 碰觸後會緩緩縮合,速度不似含羞草快速,葉面綠色,羽狀脈,具葉枕,具托葉,葉柄被逆刺,兩性花、單性花、雄花,頭狀花序,密集成圓球狀,頂生或腋生,具 花序梗,花萼五枚,離生,甚小,鑷合狀排列,花小,花粉紅色,花瓣四、五枚,鑷合狀排列,多少合生,雄蕊八枚,離生,花絲淡紫粉紅色,離生,花藥無腺體, 雌蕊心皮一枚,柱頭頭狀,子房上位,子房一室,邊緣胎座,莢果,簇生狀,長橢圓形,長十五至三十五公釐,微彎,熟果棕褐色,斷裂成每節一種子之莢節,被刺 毛,種子扁圓形,淡褐色。<ref>[https://blog.xuite.net/smile27/flower/32892439-%E7%BE%8E%E6%B4%B2%E5%90%AB%E7%BE%9E%E8%8D%89 美洲含羞草] 一花一木一世界</ref> 美洲含羞草原產於美洲,為外來入侵種,它可是非常不好惹的植物,因為全株都長滿了逆刺,人畜一碰到它就會被刺勾住甚至受傷,是很令人頭痛的惡草,所以一旦長起來,通常就會被斬除以絕後患。<ref>[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908004415-260405?chdtv 超恐怖美洲含羞草 禽畜誤闖出不來] 中國時報</ref> == 生態殺手植物 == 美洲含羞草是農業地區中非常重要的雜草,具有匍匐及攀附性,能夠攀爬於植物上造成損害;在[[印度]]的[[Kaziranga國家公園]]中,美洲含羞草形成棘手的雜草墊覆蓋在天然植被上,使動物無法利用下方植被;在[[澳洲]],美洲含羞草嚴重侵害甘蔗農地,並在其他作物區和草場,造成農作物和牧草的損害。在台灣常在河域、荒地及管理粗放農地形成獨佔性之覆被。莖有密刺妨礙人畜及野生動物活動之障礙,人力及小型器械之防治困難。<ref>[https://taieol.tw/pages/41728 美洲含羞草] 台灣生命大百科</ref> 美洲含羞草一九七四年首見於[[台灣]][[高雄]]、[[屏東]]兩縣。[[中興大學]]森林系學者曾彥學調查,已蔓延到桃縣。南投縣以魚池鄉及埔里鎮尤為嚴重,[[集集]]、[[水里]]、國姓、中寮野地或公墓也已淪陷。由於它全株密生倒勾刺,會傷害人畜,對農民造成相當大的困難,還形容它為「綠色陷阱」,指「誤闖皮開肉綻,如同中了捆仙索,連鴨子都出不來。」曾彥學認為其態勢可怕,未來十幾二十年,將比[[小花曼澤蘭]]強勢!<ref>[https://www.nchu.edu.tw/news-detail.php?id=715 美洲含羞草入侵 真頭痛] 國立中興大學</ref> == 防治 == * 物理防治:砍除、拔除或放火焚燒。要有效遏阻美洲含羞草蔓延,必須在它開花、結果前,就予以砍除,大量種子一旦落地,將會加速蔓延。砍除後的美洲含羞草,可以做為很好的農田綠肥 。 * 化學防治:主要為噴灑「日日春」。 * 生物防治:根據澳洲昆士蘭政府之研究單位(Biosecurity Queensland)對美洲含羞草所做的生物防治試驗,在其原產地巴西有兩種昆蟲,對美洲含羞草均有高度專一性,但只有一種以樹液為主食的微小昆蟲--GSP psyllid (Heteropsylla spinulosa) 能在澳洲成功建立族群,及另外一種昆士蘭原生的菌類對於美洲含羞草也有相當程度的防治作用。GSP psyllid會大量聚集在美洲含羞草的生長點、葉背及莖上,造成生長點變質、脆莖及發育不良,減少莖的延長達72%,減少種子產量達80%,而這種昆蟲也能夠從原本被引進的地點飛行或隨風帶至其他地區。此外,Biosecurity Queensland也從感染莖斑病(Stem-spot disease)的美洲含羞草的植株中分離出一種原生的菌類(Fungus, Corynespora cassiicola) 來防治美洲含羞草的擴散,在濕熱的環境下能夠導致其美洲含羞草的植株落葉、枯梢,並使開花結實的數量下降。<ref>[https://taieol.tw/pages/41728 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徐玲明] 台灣生命大百科</ref> == 影片 ==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_gHS91f0D0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64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 by YouTube 植物界「血滴子」 美洲含羞草一摸就見紅-民視新聞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3 臺灣]] [[Category:300 科學總論]]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美洲含羞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