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美國外交 的原始碼
←
美國外交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美國外交'''<br><img src="https://www.cup.com.hk/wp-content/uploads/2019/11/Nancy-pelosi.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cup.com.hk/2019/11/26/mission_failure/ 圖片來自cup]</small> |} '''美國外交'''是指[[美國]]与世界其他国家、國際組織、企业和其他公民等交往的方针政策、过程和形成的关系。根據[[美國國務院]]<ref>[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96350 美國國務院],upmedia</ref> 簡介,美國外交的目標是要建立和維持一個更[[民主]]、更安全和更繁榮的世界,以实现美国的利益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此外,[[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称其政策目标为:“出口管制,包括核技术和设备的不扩散;促进与外国的商业交流和保护美国海外商贸;国际商品协定;国际教育;保护美国海外公民。”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援助一直是国内外引发争议、褒贬的主题。 ===二戰前=== 19-20世紀階段美國的外交與歐洲殖民主義大致無分別,在[[美西戰爭]]中,美國成功佔領了西班牙殖民地的[[古巴]],並在1900-1903征服了當時超過一百萬人的[[菲律賓]]。[[美墨戰爭]]和[[美國侵略夏威夷]]兩場行動確立了陸權和海權的地位穩定,之後美國忙於國內西部大開發和各殖民地經營較少干預歐洲事務。從[[黑船來航]]和[[義和團之亂]]可以看出美國當時外交以殖民地商業利益為驅動,在商路受損時才會出兵海外。 一战中[[伍德罗·威尔逊|威尔逊]]总统的“[[十四點和平原則|十四点计划]]”是在他宣扬民主、反对[[军国主义]]以结束战争的政治唯心主义纲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成为德国停战(实际上是投降)和1919年[[巴黎和会 (1919年)|巴黎和平会议]]的基础。由此产生的[[凡尔赛条约]],由于欧洲盟国的惩罚性“和平”和领土企图,显示出与十四点计划的矛盾,美国与其每一个对手签署了单独的条约;也由于参议院的反对,美国从未加入过由于威尔逊的倡议而建立的[[國際聯盟|国际联盟]]。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走上了一条独立的道路,成功地实施了一项海军裁军计划,并为德国提供了缓解赔款压力的政策。独立于国际联盟之外,使美国成为国际外交事务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纽约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但1929年的华尔街崩盘将西方工业化世界带入了大萧条。美国的贸易政策由[[共和黨 (美國)|共和党]]的高关税和[[民主党 (美国)|民主党]]的互惠贸易协定所决定,但无论如何,出口在20世纪30年代都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歐洲元氣大傷,美國卻因置身事外損失不多,聲望大為增加。在整個1920年代,農產品價格不斷降低,[[工業]]利潤大幅增長,美國經濟發展得異常繁榮。這波經濟成長還被信貸上升和股票市場的興盛推波助瀾。終於股市在1929年10月大崩盤,隨之而來的是[[經濟大蕭條]]美國在[[罗斯福新政]]的內需大建設下忙於修補國內,對外採取孤立主義。直到二戰[[珍珠港事件|偷襲珍珠港]]後美國進入戰爭開始為日後干預亞州與歐洲事務埋下伏筆。 ===二戰=== 1932年至1938年,美国采取了不干涉主义的外交政策,但当时的罗斯福总统在对德、日战争中支持盟国。经过激烈的内部辩论,美国树立了成为“自由民主世界的武器库”的国家政策,即在不派遣美国作战部队的情况下为盟军提供资金和装备。[[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罗斯福]]提到了“世界任何地方”的人们应该享有的四项基本自由,这些自由包括言论和宗教自由,以及免于匮乏和恐惧的自由。在[[大西洋會嶺|大西洋会议]]上罗斯福在潜在盟国中建立了战后世界的规则,大西洋宪章中包括纠正早先国际联盟的失败教训,这成为迈向联合国的一步。美国的政策是威胁日本,迫使它退出中国,并防止它攻击苏联。然而,日本在1941年12月对珍珠港发动了攻击,美国与日本、德国和意大利进入了战争状态。美国向盟友提供的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贷款,而是500亿美元的租借赠款。罗斯福与英国的[[温斯顿·丘吉尔]]和苏联的[[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约瑟夫·斯大林]]密切合作,把军队开进太平洋对抗日本,然后在北非对抗意大利和德国,后来在1944年从法国和意大利进入欧洲对抗德国。二战期间美国经济迅猛发展,工业产值翻了一番,建造了大量的飞机、船只、坦克、军火,还有原子弹。美国大量的战争努力投向了战略轰炸机,这将日本和德国的城市夷为平地。 === 冷战 === 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和盟国一起打败了它的敌人,它成为了非殖民式的全球性超级国家,增加了它的国际声誉。二戰時期在歐洲戰場美國和蘇聯為盟友關係,共同對抗納粹為主的敵軍,但[[二戰]]末期兩國的競爭關係已經開始,對於誰先進駐柏林以及戰後領域的劃分開始競逐,戰後[[冷戰]]時期立刻開始,美蘇的競爭關係也成為許多德國和日本[[戰犯]]能逃脫追究的契機,[[古巴导弹危机]]後雙方在[[相互保證毀滅]]的前提下維持和平,同時又在各地進行[[代理人戰爭]]爭奪勢力,帶來了至今難解的許多國際矛盾。[[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让美国积极“进攻”,歐洲成立了北約和華約兩大集團并展开對抗,亞洲扶植了[[亞洲四小龍]]和日韓菲澳與中國對峙,但同時也拉攏中國對抗蘇聯,期間美國經歷了漫長的[[越戰]]和[[美國入侵巴拿馬]],蘇聯也經歷了[[苏联-阿富汗战争]]。这种情况也导致了[[不结盟运动]]的建立。 蘇聯最終在經濟不支的狀況下解體,之後與美國簽署[[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冷戰告終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聯合國席位和外交勢力圈,但之後長期的經濟不景氣導致國力和軍力下滑,日後約15年的時間中在國際上成為次要角色,而美國同時處於[[電腦]]革命的黃金年代,帶動了全球經濟和文化影響力,擴大了外交勢力範圍。 ===21世纪=== 冷戰結束後美國由於[[波斯灣戰爭]]的介入將焦點轉往中東,美國國務卿詹姆斯貝克組織了一個反伊拉克的34國聯盟,最終於[[伊拉克戰爭]]中擊敗了伊拉克軍隊並絞死了其領導者[[萨达姆·侯赛因|薩達姆]]。在而亞太方面,美國因[[亞洲金融危機]]與香港主權移交等因素目光逐漸轉移。[[911事件]]後美國在中東採取以反恐為由的強硬外交政策,發動了兩次戰爭,也因此在後續的15年間深陷中東泥潭,國家財政從盈餘轉為鉅額負債。在21世纪,美国的影响力依然强劲,但从经济角度来说,与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欧盟相比则呈现颓势。诸如气候变化、核不扩散与核恐怖主义等实质问题依然存在。 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開始發覺[[中國崛起]]的巨大趨勢超乎想像,並將之視為威脅,開始了重返亞太的外交戰略,先後激化了[[釣魚台|钓鱼岛]]糾紛事件和南海爭端作為介入點,並放鬆了[[日本]]戰後體制的非軍事化制約。但之後烏克蘭[[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克里米亞事件]]和IS伊斯蘭國事件使美國再次分心歐洲和中東。 == 法律 == 在美国,有三种类型的条约法: 依宪法第二条第二款,总统可行使权利'''缔结条约''',但总统缔订的条约需要参议院三分之二多数的批准。 例如一次世界大战后威尔逊总统签订《凡尔赛和约》但遭到参议院否决,所以后续只能与各个国家分别签订条约。 依[[美国总统]]职权,总统与外国签订的一切'''行政协定''',不需经参议院的同意。 国会与总统批准的外交条约与立法。例如[[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提交、国会通过、[[唐納·川普|特朗普]]签署的《[[台灣旅行法|台湾旅行法]]》。 == 国际条约 == 美国也已经批准参与许多其他多边条约,包括[[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人权条约、环境协议 、[[自由貿易協定|自由贸易协定]]等。 === 经济及一般性组织 === 美国是联合国以及其许多下属专门机构的创始国,例如[[世界银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由于对联合国不满,美国存在拖欠会费的行为。 ==概览== 从美国外交政策角度来看,美国独立后,发生了由一战前后的“不干涉主义”转向二战期间和战后、直至冷战结束致力于成就世界大国和全球霸权的改变。自19世纪以来,美国的外交政策也被视为从现实主义转向了理想主义或威尔逊式外交学派。 外交政策这个主题早在[[乔治·华盛顿]]的告别演讲中就有充分的论述。对所有国家保持诚意和公正,并且与所有国家一起培育和平与和谐,避免“针对特定国家的顽固反感和对其他国家的热情依恋”,“避免与任何外国势力建立永久的联盟”,并倡导与所有国家进行贸易。 这些政策成为1790年代联邦党的基础。 但是与之相反的杰裴逊主义者忌惮[[英国]],在1790年代支持[[法国]],并宣布了1812年的[[1812年战争|对英战争]]。 在1778年与法国结盟后,直至1949年美国才签署了另一个永久性条约——[[北大西洋公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外交阐释、关键目标、态度或立场已经带有总统主导的政策风格,例如里根外交、奥巴马外交。美国外交在最初并不具备这样的特点,但自二战以来,大多数总统都会有自己的一套。 杰弗逊主义者激烈反对国家保持庞大的常备军和任何海军,直到美国船只遭遇巴巴里海盗的侵扰,促使美国开始迅猛发展海军力量投影能力,这支持了1801年[[第一次巴巴里战争]]。 在十九世纪美国进行了[[1812年战争|第二次独立战争]]和1898年[[美西战争]],美国的外交政策以对外贸易的稳定扩大为特点。1803年[[路易斯安那購地|路易斯安那购买案]]使领土扩大了一倍;西班牙在1819年割让了了[[佛罗里达州|佛罗里达]];1845年吞并了独立的[[德克萨斯共和国|得克萨斯共和国]];在1848年与墨西哥的战争中获得了加州、亚利桑那州、犹他州、内华达州和新墨西哥州;1867年从俄罗斯购买了[[阿拉斯加州|阿拉斯加]];1898年吞并了[[夏威夷王國|夏威夷王国]],同年击败西班牙,获得了波多黎各和菲律宾,并得以监管古巴。[[帝国主义]]的美国在1908年稍有褪色,她将注意力转到了[[巴拿马运河]]和对美国南部国家的稳定,比如墨西哥。 近代美國外交大致上以[[價值觀外交]]為導向趨同於認同政治普選制的國家或外國勢力結盟,贊同者認為推廣普選式民主將改善世界,批評者認為美國是偽善的外衣採取雙重標準,例如對[[中東]]諸多產油國的[[君主制]]長期不發表意見,而至少擁有領導人選舉較接近普選制的[[俄羅斯]]或[[伊朗]]等國卻依然打壓,對於親美勢力的武裝政變和屠殺也常淡化處理,所以推廣價值觀的目的其實是要干涉他國內政製造更多附庸,獲取美國經濟和軍事利益。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70 政治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美國外交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