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红壤 的原始碼
←
红壤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红壤</big> ''' |- | [[File:红壤红.jpg|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s1.com/sdr/400__/t011398cebddbd8d9db.jpg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红壤 外文名: Red Soil 产 生: 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 分 布: 红壤侵蚀强烈的丘陵山区 特 征: 缺乏碱金属 形 成: 脱硅富铁铝化风化相互作用的产物 分 类: 红 黄红 棕红 山原红 红壤性土 |} 在闽西地区众多的[[丘陵]]和中、低山地带.杉林、竹林资源丰富,并且盛产[[红柿]]、[[蜜柚]]等.成为闽两“靠山吃山”经济形式的重要支柱,这与其广泛分布的'''红壤'''有莫大关系。<ref>[https://www.tuliu.com/read-54615.html 红壤和黄壤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适合种植什么? ]土流网</ref> ==特征== 一般红壤中四配位和六配位的[[金属]]化合物很多,其中包括铁化合物及铝化合物。红壤铁化合物常包括褐铁矿与赤铁矿等,红壤含[[赤铁矿]]特别多。当雨水淋洗时,许多[[化合物]]都被洗去,然而氧化铁(铝)最不易溶解(溶解度十的负三十次方),反而会在结晶生成过程中一层层包覆于粘粒外,并形成一个个的粒团,之后亦不易因雨水冲刷而破坏,因此红壤在雨水的淋洗下反而发育构造良好。红壤是我国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红壤,属中度脱硅富铝化的铁铝土。红壤通常具深厚红色土层,网纹层发育明显,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酸性,盐基饱和度低。红壤土类划分5个亚类,本区分布有3个亚类。红壤亚类具土类典型特征,分布面积最大;黄红壤亚类为向黄壤过渡类型,在本区均分布于山地垂直带,下接红壤亚类,上接黄壤土类;红壤性土亚类是剖面发育较差的红壤类型,主要分布于红壤侵蚀强烈的丘陵山区,江西余江一带和福建东南部有较多分布。 1.红壤典型土体构型为:Ah-Bs-Csq型(q次生硅积聚层)或Ah-Bs-Bsv-Csv。 2.红壤有机质通常在20gkg-1以下,腐殖质H/F为0.3~0.4,胡敏酸分子结构简单,分散性强,不易絮凝,故红壤结构水稳性差,因富 含铁铝氢氧化物胶体,临时性微团聚体较好。 3.红壤富铝化作用显着,风化程度深,质地较粘重,尤其在第四纪红色粘土上发育的红壤,粘粒可达40%以上。 4.红壤呈酸性一强酸性反应,表土与心土PH5.0~5.5,底土PH4.0;红壤交换性铝可达2~6cmol(+)kg-1,约占潜性酸的80%~95%以上;盐基饱和度在40%左右。 5.粘粒SiO2/AI2O3为2.0~2.4,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一般可占粘粒总量的80%~85%,赤铁矿5%~10%,少见三水铝石;阳离子交换量不高(15~25cmol(+)kg-1),与氢氧化铁结合的SO42-或PO43-可达100~150cmol(+)kg-1,表现对磷的固定较强。 ==分布== 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大洋洲]]及[[南美洲]]、[[北美洲]]的低[[纬度]]地区﹐大致以南北纬30°为限,常见于[[热带雨林]]区。[[欧洲]]特别是在[[地中海]]东岸和[[巴尔干半岛]]地区也有类似于红壤的[[土壤]]存在。东亚地区北起[[长江]]沿岸﹐南抵[[南海]]诸岛、南洋群岛﹐东迄[[台湾]]﹐西至[[云贵高原]]及横断山脉的范围为红壤的重要分布地带红壤地区雨量大,降雨集中,有时一次降雨可高达200-300毫米以上,当地面覆盖差时,暴雨就造成强烈的 水土流失。 '''红壤分布''' 如中国红壤区的年均温为15~25℃﹐≧10℃的积温为4500~6500℃﹐最冷月均温为2~15℃﹐最热月均温28~38℃﹔年雨量为1200~2500 毫米﹔冬季温暖干旱﹐夏季炎热潮湿﹐干湿季节明显。红壤是种植柑橘的良好土壤。红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包括:[[江西]]、[[湖南]]两省的大部分,滇南、湖北的东南部,广东、福建北部及贵州、四川、浙江、安徽、江苏等的一部分,以及西藏南部等地。红壤呈酸性——强酸反应。丘陵红壤一般氮、磷、钾的供应不足,有效态钙、镁的含量也少,硼、钼也很贫乏。并常因缺乏[[微量元素]]锌而产生柑桔“花叶”现象。红壤是中国铁铝土纲中位居最北、分布面积最广的土类,总面积5690万hm2,多在北纬25°~31°之间的中亚热带广大低山丘陵地区。 年平均气温16~25°C,>10°C积温5000~6500°C,年降水量800~2000mm,干燥度<1.0,无霜期225~350天,是湿热的海洋季风性典型亚热带气候区。 其代表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樟科、茶科、冬青、山矾科、木兰科等构成,此外尚有竹类、藤本、蕨类植物。一般低山浅丘多稀树灌丛及禾本科草类,少量为[[马尾松]]、杉木和[[云南松]]组成的次生林。湘、赣、黔东南有成片人工油茶林分布。 成土母质主要有第四纪红色粘土,第三纪[[红沙岩]]、[[花岗岩]]、[[千枚岩]]、[[石灰岩]]、[[玄武岩]]等风化物,且较深厚。 第四纪红色粘土的四个层段:均质红土层、焦斑层、砾石层、网纹层。 国际上对红壤研究较多,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确定为铁铝土纲中的一个土类,相当于美国土壤诊断分类中高岭湿润老成土(Kandiudult)、强发育湿润老成土(Paleudults)、高岭弱发育湿润老成土(Kanhapludults)。联合国土壤分类中的正常强淋溶土(OrthicAcrisol)。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部分红壤相当于富铁土。 ==形成过程== 红壤是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旺盛的[[生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风化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 ==脱硅富铁铝化过程== 在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风化淋溶作用强烈,首先是铝(铁)硅酸盐矿物遭到分解,除石英外,岩石中的矿物大部分形成各种氧化物。开始由于K、Na、Ca、Mg等的氧化物存在而使土壤溶液呈微碱性至中性,所以硅酸开始移动。由于各种风化物随水向下淋溶,土壤上部 的PH值就逐渐变酸,含水氧化铁、铝则开始溶解,并具流动性,这种SiO2、Fe2O3、Al2O3的溶解、淀积与PH的关系如图6-2所示。 从这当中也可以看出,当土壤溶液的PH值达6.5~7.0时,SiO2的溶解度曲线明显上升。为了区别于灰化过程的酸性淋溶而将SiO2的淋溶称之为碱性淋溶,或中性淋溶。这也是富铝化过程的实质之一,即脱硅富铝化。旱季铁铝胶体可随毛管上升到表层,经过脱水以凝胶的形式形成铁铝积聚层,或铁铝结核体。含水铁、铝氧化物一般向下移动不深,因为土体上部由于植物残体的矿化所提供的盐基较丰富,酸性较弱,故含水铁、铝氧化物的活性也较弱,大多数沉积下来而形成铁铝残余积聚层。因此,红壤的脱硅富铝化的特点是:硅和盐基遭到淋失,粘粒与次生粘土矿物不断形成,铁、铝氧化物明显积聚。据湖南省零陵地区的调查,红壤风化过程中硅的迁移量达20%~80%,钙的迁移量达77%~99%,镁的迁移量50%~80%,钠的迁移量40%~80%,铁、铝则有数倍的相对富集。红壤这种脱硅富铁铝化过程是红壤形成的一种地球化学过程。 ==生物富集过程== 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作用下,红壤中物质的生物循环过程十分激烈,生物和土壤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交换极其快速。表现特点是在土壤中形成了大量的凋落物和加速了养分循环的周转。在中亚热带高温多雨条件下,常绿阔叶林每年有大量有机质归还土壤。每年每公顷常绿阔叶林约40t,温带阔叶林8~10t。我国红壤地区的常绿阔叶林对元素的吸收与生物归还作用强度较大,其中钙镁的生物归还率一 般超过200以上(表1)。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也以极快的速度对调落物矿化分解,使各种元素进入土壤,从而大大加速了生物和土壤的养分循环并维持较高水平而表现强烈的生物富集作用。 红壤虽然进行着脱硅、盐基淋失和富铁铝化过程,但同时也进行着生物与土壤间物质、能量转化交换和强烈的生物富集,丰富了土壤养分物质来源,促进了土壤肥力发展。红壤就是在富铝化和生物富集过程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剖面形态== 在生长比较茂密的植被情况下,红壤剖面以是均匀的红色(10R5/8)为其主要特征。Ah层:一般厚度为20~40cm,暗棕色(10YR3/3), 植被受到破坏,腐殖层厚度只10~20cm; Bs层:为铁铝淀积层,厚度0.5~2m,呈均匀红色(10R5/8)或棕红色(10R5/6),紧实粘重,呈核块状结构,常有铁、锰胶膜和胶结层出现,因而分化为铁铝淋溶淀积(BS)与网纹层(Bsv)等亚层;(S铁铝v网纹层) Csv层:包括红色风化壳和各种岩石风化物,呈红色、橙红色(10R6/8),另外,在B层之下,有红色、橙黄色(10YR7/8)与灰白色(10Y5/1)相互交织的“网纹层”。 Csv网纹层成因: 1随地下水升降氧化还原交替使铁质氧化物的还原和氧化而凝聚淀积而成; 2水分流动:在红色土层内,水分沿裂隙流动使铁、锰还原流失形成红、橙、灰白色条纹斑块而成。 3生物作用:生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有机酸使铁锰溶解。 ==亚类划分== 根据红壤成土条件、附加成土过程、属性及利用特点划分为红壤、黄红壤、棕红壤,山原红壤、红壤性土等5个亚类。 ==棕红壤== 分布于中亚热带北部,气候温暖湿润,干湿交替四季分明,是红壤向黄棕壤过渡的一个红壤亚类。上层厚薄不一,主体构型多为Ah-Bst 一Cs型。A层暗棕(10YR3/3)至红棕色(5YR6/8);B层红棕色,少量铁锰斑,底土有铁锰胶膜;C层如为红色风化壳可达1米至数米;但 如为基岩者则较薄。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伴生着水云母;粘粒硅铝率SiO2/AI2O3为2,8~3.0,SiO2/R2O3为2.0~2.3,风化淋溶系 数(ba值)0.2~0.4(红壤<0.2);pH值6.0左右;铁的活化度30%~70%,盐基饱和度40%~60%;故而棕红壤的富铝化作用强度不如 红壤,但比黄棕壤强。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部分棕红壤相当于湿润富铁土。 ==黄红壤== 主要分布于红壤带边缘低山丘陵区,在山地垂直带中,上与黄壤相接,下与红壤相连,水分状况比红壤湿润;在较湿热条件下,盐基易淋失,氢铝累积,土呈酸性,PH4.9~5.8,比红壤略低;黄红壤的富铝化发育程度较红壤弱,土体中铁铝量稍低,硅量稍高,粘粒的硅铝率为2.5~3.5;粘粒矿物除高岭石、水云母外,尚有少量蒙脱石,粘粒较红壤低;盐基饱和度和交换性钙镁较红壤低;剖面呈棕色(10YR7/6)或黄棕色(10YR7/8)。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部分黄红壤相当于湿润富铁土。 ==山原红壤== 分布于云贵高原1800~2000m的高原面上,受古气候和下降气流焚风效应深刻影响,有别于江南丘陵上的红壤。山原红壤土体干燥,土色 暗红(2.5YR4/8),土体内常见铁磐;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伴有三水铝石;粘粒的硅铝率为SiO2/AI2O32.2~2.3;PH5.5~6.0,盐 基饱和度70%左右;铁的活化度60%~65%,富铝化程度不如红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部分山原红壤相当于干润富铁土。 ==红壤性土== 分布于红壤地区低山丘陵,与铁铝质石质土及铁铝质粗骨土组成复区。其特点是:土层浅薄,具有A(B)C剖面,色泽较淡,有或无红棕 或棕红色薄层(B)层。 黄棕壤系北亚热带地带性淋溶土,淋溶粘化较红壤明显,但富铝化作用不如红壤强而具弱度富铝化过程。粘粒的SiO2/AI2O3为2.5~3.3,粘土矿物既有高岭石、伊利石,也有少量蒙脱石,PH5~6.7,盐基饱和度30%~75%。 ==与黄壤的区别== [[黄壤]]比红壤年平均气温低而潮湿,故水化氧化铁和铁活化度较高(10%~25%),土呈黄色(2.5Y8/6)或橙黄色(2.5Y7/8),粘土矿物因风化度低,故以蛭石为主,高岭石、水云母次之,有较多的针铁矿、褐铁矿。且有机质含量亦较高(50gkg-1~100gkg-1。 ==改良措施== 红壤改良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平整土地、客土掺砂、加强水利建设、增加红壤有机质含量、科学施肥、施用石灰、采用合理的种植制度等。可以增施氮、磷、钾等矿质肥料,氮肥宜用粒状或球状深施,磷肥宜与有机肥混合制成颗粒肥施用;施用石灰降低红壤酸性;合理耕作;选种适当的作物、林木,种植绿肥是改良红壤的关键措施;旱地改水田,减少水土流失并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提高红壤生产力;保护植被,防治侵蚀,凡坡度大于25°的陡坡应以种树种草为主,小于25°的坡地根据陡缓状况修建宽窄不等的等高梯地或梯田种植。红壤-可 种植物:种红壤一般可以种植稻米、茶、丝、甘蔗,山地还适于种植杉树、油桐、柑橘、毛竹、棕榈等经济林木。红壤的酸性强,土质粘重是红壤利用上的不利因素,可通过多施有机肥,适量施用石灰和补充磷肥, 防止红壤冲刷等措施提高红壤肥力。针对红壤有机质含量很低的情况,可种植绿肥,以提高红壤的有机质含量和氮素肥力。红壤速效磷普遍缺乏,增施磷肥,并提高其利用率是一项重要的农业增产措施。红壤施用石灰,一般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600 史地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红壤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