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秦孝公 的原始碼
←
秦孝公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Template:Infobox 先秦人物 |名称=秦孝公 |图像=[[File:秦孝公.jpg|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9c591b7a8300807f.jpg?size=230x306 原图链接]]] |图说= |别称=秦平王 |姓=嬴 |氏= |名=渠梁 |字= |别名= |别字= |谥号=孝公 |时代=戰國 |国家=秦國 |身份=秦國君主 |官位= |爵位= |出生日期=前381年 |出生地点= |逝世日期=前338年 |逝世地点= |在位年代=前361年-前338年 |父=秦献公 |母= |正妻= |妾= |夫= |子女=秦惠文王 |太子=秦惠文王 |都城=栎阳、咸阳 |居所= |墓葬=弟圉 |著作= }} '''秦孝公'''于[[秦献公]]四年(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出生 , 秦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其父[[秦献公]]去世后,[[秦孝公]]继位。[[秦孝公]]继位时年仅21岁。 ==人物生平== 早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国]]经历了自[[秦厉共公]]之后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魏国]]秦国政局不稳之机夺取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秦孝公]]之父[[秦献公]]继位后,割地,与魏国讲和,安定边境,迁都[[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修养生息,并且数次东征,想要收复[[河西]]失地,无奈愿望没有实现便去世<ref>《史记·卷五·秦本纪》: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ref>。 ==='''求贤纳才'''=== [[秦孝公]]继位时与[[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韩昭侯]]、[[赵成侯]]并立。当时[[黄河]]和[[肴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战国六雄中,[[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从[[郑县]](今[[陕西省]][[华县]])沿洛河北上修筑[[长城]]。[[楚国]]自汉中郡往南,占有[[巫郡]]和[[黔中郡]]。[[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对待[[夷狄]]一样对待。[[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并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同年,秦孝公两路出兵,向东围攻[[陕城]](今[[陕西省]][[韩城市]]),向西进攻[[西戎]],斩杀[[西戎]][[獂王]]。<ref>《史记·卷五·秦本纪》: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应为燕文公)、韩哀、赵成侯并。淮泗之间小国十余。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应为巫郡)、黔中。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于是乃出兵东围陕城,西斩戎之獂王。</ref>而赵、韩两国也趁秦孝公继位未稳之机率军攻打秦国。<ref>《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成侯)十四年,(赵)与韩攻秦。</ref> 秦孝公二年(公元前360年),[[周显王]]派使臣送来祭肉<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二年,天子致胙。</ref>。 =='''商鞅变法'''== [[卫国]]人[[商鞅]]在[[公叔痤]]死后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商鞅]]先以帝道、王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责备[[商鞅]]。[[商鞅]]再以霸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改变态度但没有重用[[商鞅]]。[[商鞅]]最后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后大喜,两人畅谈几日后毫无倦意。 在[[商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定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但变法遭到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反对,双方产生激烈的争论。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 ==='''[[垦草令]]'''=== 在[[商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定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但变法遭到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反对,双方产生激烈的争论。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NoteTag|关于商鞅变法的时间,许多记载为前356年,实际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就决定变法,而《[[垦草令]]》就是[[商鞅]]向[[秦孝公]]提出的变法方桉,见<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卒定变法之令。</ref>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 ===='''第一次变法'''====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ref>《史记·卷五·秦本纪》: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ref>主要内容为: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袭|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爵|二十等军功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严惩私斗、改法为律,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 经过第一次变法后,[[秦国]]国力开始强大。前358年,[[秦国]]在[[西山]](古代地名)|[[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击败[[韩国]] ([[战国]])|[[韩国]]。<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韩昭侯元年(应为五年),秦败我西山。</ref>前357年,[[楚宣王]]派[[右尹]]黑来迎娶[[秦孝公]]的女儿,与[[秦国]]联姻。<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楚宣王)十三年,君(应为右)尹黑迎女秦。</ref>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 (古代地名)|[[杜平]](今[[陕西省]][[澄城县]]东)会盟,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局面。<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七年,与魏王会杜平。</ref> ===='''第二次变法'''==== 平定[[太子]]事件后,[[秦孝公]]拜[[商鞅]]为[[大良造]],开始第二次变法。<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孝公)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ref> [[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主要内容为: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加收口赋、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和执行分户令<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韩昭侯十一年(应为十五年),昭侯如秦。</ref>。 经过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逐渐强大,百姓家家富裕充足。[[秦国]]人路不拾遗,山中没有盗贼。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怯于私斗,乡村、城镇秩序安定。<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ref> [[周显王]]派使臣赐予[[秦孝公]]霸主的称号,诸侯各国都派使者前来祝贺。前348年,[[韩昭侯]]亲自前往[[秦国]],与[[秦孝公]]签订停战盟约。 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驷]]率领[[西戎]]九十二国朝见[[周显王]],显示了[[秦国]]西方霸主的地位。 =='''大事件'''== ==='''[[河西]]之战'''=== 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早在[[秦献公]]时期,[[秦国]]与[[魏国]]为争夺河西地区发生多次战争,其中[[秦国]]在[[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西南)、[[石门山]](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三场战役中取得胜利。经过[[商鞅]]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具备了收复[[河西]]地区的能力<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十九年,败韩、魏洛阴。</ref><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二十一年,章蟜与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ref><ref>《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成侯)十三年,秦献公使庶长国伐魏少梁。</ref>。 [[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赵国]]入侵[[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漆及[[富丘]](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两地。<ref>《古本竹书纪年·魏纪》: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卫 ,取漆富丘,城之。</ref> 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出兵助卫,包围赵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ref>《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成侯)二十一年,魏围我邯郸。</ref>。 [[秦孝公]]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大败魏军,歼灭守军七千人,并占领[[少梁]]<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八年,与魏战元里,斩首七千,取少梁。</ref>。 同年,[[秦孝公]]命[[公孙壮]]率军攻打[[韩国]],包围[[焦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但没有攻克,占领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郑]]市东北)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ref>《古本竹书纪年·魏纪》: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率师伐郑,围焦城,不克。秦公孙壮率师城上枳、安陵、山氏。</ref>。 [[秦孝公]]九年(公元前353年),[[齐军]]与[[宋国]]景敌、[[卫国]][[公孙仓]]所率部队会合,围攻[[魏国]]的[[襄陵]](今[[河南省]][[睢县]])。 此时魏军主力已攻破[[赵国]]首都[[邯郸]],但在[[桂陵之战]]被前来救援[[赵国]]的[[齐国]]军队击败, [[楚宣王]]也派大将景舍率兵救援[[赵国]],夺取了[[魏国]][[睢水]]、[[濊水]]之间的土地。 [[秦孝公]]趁[[魏国]]国内空虚之机,于[[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魏惠王]]急忙派军队在上郡要地[[固阳]](即[[定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以东修建[[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的进攻。[[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围并占领[[固阳]]。 ===='''元里之战'''==== 前354年,[[赵国]]入侵[[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漆及[[富丘]](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两地。<ref>《古本竹书纪年·魏纪》: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卫 ,取漆富丘,城之。</ref>此举招致[[魏国]]的干涉,[[魏国]]出兵助卫,包围赵都[[邯郸市]]|[[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ref>《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成侯)二十一年,魏围我邯郸。</ref>[[秦孝公]]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大败魏军,歼灭守军七千人,并占领[[少梁]]。<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八年,与魏战元里,斩首七千,取少梁。</ref>同年,[[秦孝公]]命[[公孙壮]]率军攻打[[韩国]],包围[[焦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但没有攻克,占领[[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郑市]]东北)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ref>《古本竹书纪年·魏纪》: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率师伐郑,围焦城,不克。秦公孙壮率师城上枳、安陵、山氏。</ref> ==='''秦魏讲和'''=== [[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魏惠王]]调用[[韩国]]的军队击败包围襄陵的[[齐]]、[[宋]]、[[卫]]联军,[[齐国]]被迫请[[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各国休战<ref>《古本竹书纪年·魏纪》:(梁惠成王)十八年, 惠成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公会齐、宋之围。</ref>。 [[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撤出[[赵国]]首都[[邯郸]]。[[魏国]]陆续与各国和谈后,集中兵力向西反攻,夺回[[安邑]]并包围[[固阳]]。 为争取时间在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秦孝公]]于前350年与[[魏惠王]]在[[彤地]](今[[陕西省]][[华县]]西南)会盟修好,缓和了两国紧张的关系<ref>《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魏惠王)二十一年(应为二十年),与秦会彤。</ref>。 [[魏惠王]]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泗上]]十二诸侯举行会盟,图谋攻秦。[[秦孝公]]下令加强防守,并采纳[[商鞅]]"尊魏为王"的策略来改变[[魏国]]进攻[[秦国]]的意图。[[秦孝公]]于[[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派[[商鞅]]游说[[魏惠王]],劝说他除了号令[[宋]]、[[卫]]、[[邹]]、[[鲁]]等十二个小国外,还要向北联合[[燕国]],向东攻打[[齐国]],迫使[[赵国]]屈服;向西联合[[秦国]],向南攻打[[楚国]],迫使[[韩国]]屈服,这样霸业可成。[[商鞅]]还建议[[魏惠王]]顺从天下之志,先行称王,再图霸业。[[魏惠王]]听从[[商鞅]]的游说开始称王,按照天子的规格大建宫室,制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并召集各小国参加逢泽(今[[河南省]][[开封市]]南)会盟,[[秦公子]]少官和[[赵肃侯]]也应邀参加 ,诸侯会盟后又前往朝见[[周天子]]。[[魏惠王]]僭越礼制的行为引起了齐、楚等国的愤怒,诸侯纷纷倒向[[齐国]]。<ref>《战国策·卷六·秦策四·或为六国说秦王》:魏伐邯郸,因退为逢泽之遇,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ref> ==='''西鄙之战'''=== [[秦孝公]]十九年(公元前343年),[[秦国]]在[[武城]](今[[陕西省]][[华县]]东)筑城。 [[秦孝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在[[马陵之战]]遭受[[齐国]]重创,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商鞅]]趁机对[[秦孝公]]说:"[[秦国]]和[[魏国]]的关系,就像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国]]兼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魏国]]地处山岭险要的西部,占据[[崤山]]以东,与[[秦国]]以[[黄河]]为界。形势有利时就向西侵犯[[秦国]],不利时就向东扩展领地。如今君上圣明贤能,[[秦国]]繁荣昌盛。而[[魏国]]刚刚被[[齐国]]击败,可以趁此良机攻打[[魏国]]。[[魏国]]抵挡不住[[秦国]]的攻势,必然要向东撤退。[[魏国]]一向东撤退,[[秦国]]就占据了[[黄河]]和[[崤山]]险固的地势,向东可以控制各国诸侯,这可是一统天下的帝王基业啊!"[[秦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决定趁[[魏国]]实力尚未恢复之机,大举攻魏。 同年,[[秦国]]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九月,[[秦孝公]]派[[商鞅]]进攻魏河东,魏派[[公子卬]]迎战。两军对峙时,[[商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说:"我当初与公子相处的很快乐,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击,我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公子卬]]赴会时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虏,[[商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商鞅]]因战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再次攻魏,在[[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市]]南)击败魏军,俘其主将魏错。 同年,[[秦国]]联合[[大荔戎]]包围了[[魏国]]的[[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 =='''为政举措'''== ==='''变法图强'''=== 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大部分土地还没有得到开发,农业生产远不如东方各国。[[秦孝公]]即位之后,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决心变法图强,下达[[《求贤令》]]。[[商鞅]]在此背景之下来到[[秦国]]。 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用重刑;废除旧世卿世禄制, 奖励军功,颁布军功爵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等 。[[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击败[[魏国]]'''=== 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秦孝公]]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大败魏军,并占领[[少梁]]。同年,[[秦孝公]]命[[公孙壮]]率军攻打[[韩国]],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 [[秦孝公]]九年(公元前353年),[[秦孝公]]趁[[魏国]]国内空虚之机,于前352年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围并占领[[固阳]]。[[秦孝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在[[马陵之战]]遭受[[齐国]]重创,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秦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决定趁[[魏国]]实力尚未恢复之机,大举攻魏。[[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再次攻魏,在[[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市]]南)击败魏军,俘其主将[[魏错]]。同年,[[秦国]]联合[[大荔戎]]包围了[[魏国]]的[[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 =='''因病去世'''== [[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战国策》]]记载[[秦孝公]]想传位于[[商鞅]],[[商鞅]]推辞不接受。[[秦孝公]]去世后,葬于[[弟圉]],其子[[秦惠文王]]继位。 [[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历史评价'''== [[贾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ref>《过秦论·上篇》</ref>。" [[司马迁]]《[[史记]]》:"[[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16.htm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国学网</ref> [[范晔]]《[[后汉书]]》:"时[[秦孝公]]雄强,威服羌戎。" [[贾思勰]]:"[[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 [[唐甄]]:"昔者孟子之世,天下强国七,[[秦孝公]]发愤于[[西陲]],布恩惠,振孤寡,招战士,明赏功,西斩戎王,南破强楚,虎视六国,狙以济之。" [[曾国藩]]:"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因而矣。" ==视频== ===上下五千年春秋战国人物篇之-秦孝公=== {{#ev:youku|XMzc1NTE1Njg5Ng|center}}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东周軍政人物]] [[Category:春秋战国时期人物]] [[Category:秦國君主]]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先秦人物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先秦人物信息框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秦孝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