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禹王庙(武汉市) 的原始碼
←
禹王庙(武汉市)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禹王庙</big> ''' |- | <center><img src=http://p9.itc.cn/images01/20200901/f0723570d65e4b41933ada9a01ed514b.jpeg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415901460_189881 来自 搜狐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禹王庙、 又名 禹稷行宫 外文名 Wuhan Dayu's Palace 类 别 历史人文景观 开放时间 每日 地 点 [[汉阳]][[龟山]]东麓 竣工时间 清[[同治]]三年(1864年) 馆藏精品 禹碑、无字碑 历史人物 [[大禹]] 独特风光 两江交汇,江汉朝宗 周围景点 晴川阁、长江大桥 |} '''禹王庙''',又名 '''禹稷行宫'''('''禹王宫'''),位于[[汉阳]][[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是[[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也是武汉市著名的历史文化建筑。 2013年3月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禹稷行宫被增补为新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f>[http://www.iplant.cn/info/%D3%ED%CD%F5%C3%ED 禹王庙], 禹州市人民政府, 2020-01-18</ref> ==历史渊源== 南宋始建的“禹王庙”,大禹,炎黄子孙都熟悉,是历代公认的水利事业鼻祖。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曾“上会稽,祭大禹,坐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开帝王亲祭之首创,嗣后历代官府和民间祭禹活动历久不衰。 明景泰《寰宇通志》载:原禹王庙“在大别山(即龟山)麓,宋绍熙间(1190—1194),司农少卿张体仁以此地江汉朝宗之会,乃建庙以祀大禹,而以益稷配焉”。而清人胡凤丹在《大别山志》中则说:南宋绍兴(1131—1162)年间,司农少卿张体仁督修大别山禹王庙。 两种说法中,建禹王庙的时间虽相距数十年,但都建于南宋,距今已八百余年了。 ==古今地位== 明天启年间(1621—1627),改禹王庙为禹稷行宫,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础上又加祀后稷、八元、八恺等18位传说中的先贤。天启五年(1625年),湖广布政使右参议张元芳为禹稷行宫写了碑记,禹稷行宫之名自此沿袭至今。 清同治三年(1864年),禹稷行宫再次重修,改为具有浓郁地方风格和精湛民间工艺的砖木结构建。此“宫”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后经历百余载风雨和年久失修,至20世纪80年代初,“宫”内文物遗失殆尽,屋面渗漏,木蛀梁朽,墙体倾斜,岌岌可危。 ==修缮时期== 1983年至1984年,武汉市文物管理部门按照“保持现状、恢复原状”原则,对禹稷行宫进行大修。精心修葺后的禹稷行宫朱漆彩绘、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大殿中央立有玻璃钢材质的大禹塑像,背衬《禹迹图》,上悬“德配天地”巨匾,还陈列着纪念大禹治水的各种资料。大殿轩廊两侧分别置镇水铁牛和祭祀铁钟,天井中置一铁鼎;大展廊上方为现代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所书:“万世蒙泽”匾,廊柱上镌有书画大师刘海粟书写的楹联:三过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 修缮一新的禹稷行宫,是武汉地区现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构建筑,占地面积为380平方米,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院落式建筑。 ==布局结构== 正立面为砖体牌楼式(四柱三楼三门)面墙,其他三面为青砖半砌风墙。大殿为硬山顶式厅堂,正立面前檐用如意半拱装饰并承托出檐,正脊两端升山较大,但屋面无折水。天井两厢如廊式,均为单坡屋面。行宫屋面盖青小瓦,檐头屋脊装饰沟头、滴水、脊吻、坐兽等。 禹稷行宫大殿门两旁窗子下面的槛板上,正中是硕大的圆珠图案,左右各有一龙头张口相向,上面是蝙蝠,下面是双钱,也是横看二龙戏珠,纵观福寿双全。然而这里的“寿”却不是变形字体,而是由硕大的圆珠中的一只鹤(象征长寿)来寓意的。那珠中除鹤外,还雕有一只鹿和梅花及梧桐枝,合起来则为“鹿鹤同春”。大殿下正中的替木上,中间是一轮红日,两边各有一只凤鸟相对而立,摆动着长长的尾翼对着 太阳翩翩起舞,这叫“双凤朝阳”。 ==文物保护== 2013年3月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禹稷行宫被增补为新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楚波亭:始建于明代,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重建于1986年,为平面呈扇形的暖亭。 荆楚雄风碑:此碑刻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为荆南观察使李拔所书。碑文意为赞扬荆楚民众与洪灾水患顽强拼搏的精神。 朝宗亭:相传大禹治水成功于此。《尚书·禹贡》中有大禹治水“江汉朝宗于海”的说法。 “朝宗亭”上的对联:山势西分巫峡雨;江流东压海门潮。 朝宗亭的来源据说是大禹治水成功于此,所以《尚书·禹贡》中有大禹治水“江汉朝宗于海”的说法。这对联撰的实在是好,雄壮磅礴,甚有气势。当时在公园中游荡一圈后,禹稷行宫檐柱上的那副“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的对联已经记不全了,此联却一直刻在脑海中。 ==刻石纪念== 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刻石纪念。碑文77字,奇特难识。意为禹治水,使百姓安居乐业。碑亭东面的禹碑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所刻。 相传大禹治水“功成刻石衡山”。这块石刻被后人称为“禹碑”,由于原刻在湖南衡山的岣嵝蜂,故又称“岣嵝碑”。 唐朝时期就有关于禹碑的传说,当时的大文豪韩愈还为此赋诗。但是好多人寻遍衡山却未曾见过此碑。直到南宋嘉定年间这块碑才被人们发现,并被人摹刻于三峡的夔门和长沙的岳麓书院。禹碑上共有77 个字,文字奇特难识,有人认为是“蝌蚪文”,有人认为是“鸟虫篆”,还有人断其为“篆书”,历代想辨识者众多,但都不能解其中义。 虽各家解释都不相同,但都认为碑文大意是: 禹受舜命,坚苦卓绝地治理了洪水,使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至此以后,禹碑闻名天下,被摹刻于全国各地的名山之中,大江之畔。晴川阁的禹碑就是清朝著名文人毛会建历尽千辛万苦自衡山摹刻于此,后又摹刻于西安碑林。 这块是从西安碑林摹刻于此。历经了百转千回,才得以呈现于此。 ==民间传说== 明代的遗物,用整块的汉白玉雕刻而成。1983年出土时是断裂的,经修复成现状。或许大家在全国各地见过不少类似的碑,但我们此刻所见的这块却同大禹治水有着不解之缘。古神话传说龙生九子,九子九样,都似龙非龙。这只看起来像龟的,也是龙子之一,名叫赑屃。 传说赑屃好负重,背负着三山五岳到处兴风作浪,而大禹降伏它以后,它转而帮助禹治水,并立下汗马功劳,大禹为表彰其功绩,便让它背着这无字碑漫游神州大地。大家想想看,禹表彰其功绩,却为什么碑上一个字也没写呢? 之所以只字未写,是为表明它功绩卓著,书之不尽。告诉大家区别赑屃和龟的一个简单的方法:看它的脚,龟足像鸭掌,有蹼;而赑屃的脚和龙爪一样,五指是分开的。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00 史地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禹王庙(武汉市)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