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祠祭 的原始碼
←
祠祭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祠祭'''<br><img src="https://b.share.photo.xuite.net/shymm11051/1b434a5/11368662/532880079_m.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m.xuite.net/blog/shymm11051/twblog/132660989 圖片來自xuite]</small> |} '''祠祭'''是在宗族[[祠堂]][[祭祖|祭祀祖先]],又稱'''族祭'''。 ==祭祀儀程== ===整理=== ===擺放祭品=== :準備食物包括[[牲禮]]、[[水果]]、[[糕餅]]等。物品包括[[紙錢]]、[[線香]]、紅[[蠟燭]]、[[鮮花]]、[[酒]](通常是[[米酒]]或[[清酒]]等)。 :牲禮(三牲肉類)擺放方式:左[[魚]]—中間[[雞]](雞頭朝向祖牌)—右[[豬]]肉。 :除上述祭品,[[台灣]][[河洛人]]常常還會準備[[家常菜]]、[[米飯]]。客家人則尚有[[粄條|粄]]、菓、[[茶]]與應節食物。 ===祭祀=== #奉茶。 #上香祭拜(每人三炷香,但人多時則一炷香),長輩念[[祭文|祝禱詞]]。先向外拜[[天公]](有人亦會到外面請祖先),再轉向祭祖先。 #閉眼祭禱。 #插香。 #對台灣河洛人,若有經衣紙錢的話,需要先燒。(參照[[紙錢]]說明) ===共進午膳=== : 接著是神靈們的用膳時間。 : 台灣客家人通常敬三次酒,表酒過三巡。 : 台灣河洛人則等三炷香時間,大約十到二十分鐘。通常需要[[擲筊]]以詢問是否已用膳完畢,若未得聖杯則得等下去。但如此可能拖延良久,漸漸也有人採用直接告知祖先「再等多少分鐘」的方式。 ===燒[[紙錢]]=== # 化財:燒刈金(九金)、之後銀紙等。 # 燒金鳴炮後禮成收祭品。 ==祭祀時間與[[祭品]]== [[閩南裔台灣人]]的祭祀時間除了祖先或親人[[忌日]]外(一般「對年」之後就不拜生日,除非視為神明),常在除、清、盂、九等節慶: #[[除夕]]:以[[年糕|年粿]]、[[發粿]](年糕、發糕)等祭拜祖先。 #[[清明]](或者為[[寒食節]]):若有[[祠]]堂則舉行祠祭。 #[[中元]](又稱'''盂蘭節''',農曆[[七月十五]]):又稱盂蘭節。以祭拜[[好兄弟]]為主,也祭拜祖先。 #[[重陽]](又稱'''重九節''',農曆[[九月初九]]):又稱重九節。祭拜祖先,慰問族中長者。 [[客家裔台灣人]]通常在[[公廳]](祖堂)[[祭拜]]阿公婆(祖先),又稱'''堂祭'''。客家人除了平時每天傍晚到祖堂下上香、奉茶、點火外,在一些特殊日子有較隆重的堂祭儀式。堂祭通常在上午舉行,但某些時候有其他作法。 #[[元宵]]:以[[粄圓]]<ref>[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7%B2%84%E5%9C%93 粄圓],cloud</ref> 祭祖。 #[[清明]]:準備牲禮及[[艾粄]]、[[紅粄]]到祖堂補敬奉,稱[[作清明]]。參考[[掛紙]]條。 #[[端午]]([[農曆]][[五月初五]]):帶[[粽子]]堂下「拜爺」。 #[[中元]](農曆[[七月十五]]):除了祭祖,有些家族也會祭拜[[好兄弟]]。「拜爺」時須準備[[粄條|芋粄]]。 #[[中秋]](農曆[[八月十五]]):少數人會做。 #[[滿年福]](農曆[[十月十五]]至[[十二月廿五]],各地的時間不一) #[[冬至]]:少數人會準備粄圓到祖堂祭拜。 #[[除夕]]上午拜神,下午祭祖;準備[[發粄]]、[[甜粄]]。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00 社會科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祠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