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相对优势 的原始碼
←
相对优势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相对优势'''<br><img src="https://empic.dfcfw.com/419251128094613505/art"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caifuhao.eastmoney.com/news/20200718213416219618740 圖片來自东方财富网]</small> |} '''相对优势'''(经济学概念)一般指比较优势。比较优势,主体由先天的[[要素禀赋]]或后天的学习创新形成较高[[附加值]]的[[相对优势]],包括相对[[竞争优势]]与相对合作优势。<ref>[https://edu.iask.sina.com.cn/jy/3m2JKt5q4el.html 相对优势(关于相对优势简述)-爱问教育]新浪爱问知识人·教育</ref> ==定义== [[市场主体]]的比较优势可以带来[[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合作机会的增加、成本的降低与[[利润率]]的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靠先天的[[要素禀赋]]形成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弱化,其作用和地位将逐步递减;靠后天的学习创新形成较高附加值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强化,其作用和地位将逐步递增。在智慧经济时代,靠后天的学习创新形成较高附加值的比较优势将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自主创新形成较高附加值的比较优势,并且把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与合作优势,才能后来居上,实现超越式发展。<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138521956 2020河南公务员考试:常识必备——经济篇]知乎</ref> ==释义==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行为。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也可以说,当某一个生产者以比另一个生产者更低的机会成本来生产产品时,我们称这个生产者在这种产品和服务上具有比较优势。 ==词语大意== 说到比较优势,不能不提和它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后者很好理解。你比我会理财,你在理财方面对我有绝对优势。中国的彩电制造技术比越南强,中国在彩电制造上对越南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和劣势是不是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关系或者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呢?乍一看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你比我会理财,在我们这两个人团队中当然是你来理财。中国比越南会生产彩电,当然是中国向越南出口彩电。但仔细一想,这个推理不能成立。你理财比我强1分,但你推销产品比我强2分,那在我俩这个团队中谁来理财,谁来营销?答案是:为了团队的总体利益,你只能忍痛割爱,将账本留给我。你是比我会理财,但你在推销产品上能力更强。将帐本给我能够为你腾出时间去搞营销。在我们这个团队中,你的比较优势是营销,而我的比较优势是理财。我们的分工合作关系是建立在比较优势之上,而不是绝对优势之上。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尽管你什么都比我行,但你不能什么都自己做。当然你可以选择什么都自己做,但那样你得到的收益会少于和我合作你所得的份额。同样道理,尽管中国在彩电生产上对越南有绝对优势,但在电脑生产上的相对优势更大。因而中越贸易中会是中国向越南出口电脑,越南向中国出口彩电①。两国的贸易关系是建立在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的基础上。比较优势这个概念告诉我们,对一个各方面都强大的国家或个人,聪明的做法不是仰仗强势,四面出击,处处逞能或事必躬亲,而是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用在自己最擅长的地方。反之,一个各方面都处于弱势的国家或个人也不必自怨自艾,抱怨自己的先天不足。要知道,“强者”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为了它自身的利益,“强者”必定留出地盘给“弱者”。[[比较优势理论]]的精髓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总之,正是各生产单位对资源的占有、分配和利用等情况的差别,造成了比较优势的产生。而比较优势的差别直接导致了生产物品的专业化(即所谓“社会分工”)和贸易的产生。这种专业化的结果是,当每个人都能够专门地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时,生产就会变得更加有效率,从而整个社会可创造物质财富总量与其整体经济福利便会有所增加。专业化所带来的总产量增量,就是贸易的好处。那么,贸易的进行,也就由此变得顺理成章。同时,更多可分享的总产量本身,同样促进着专业化决策的发展。 ==假设条件== (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即: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间是相同的,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由于要素价格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者都将使用更多的低价格要素,以降低[[生产成本。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比较优势理论。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8)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9)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 (10)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进口额等于总的出口额。 ==适用范围== 比较优势的原理本来是国际贸易学中的重要概念,广泛的用在各种竞争合作的比较当中,而不仅仅是企业间贸易等方面的问题。比如,城市的功能定位,国际间的经济合作,求职者之间的能力比较,公司之间的发展能力比较,等等,任何可能发生比较和差异的地方都能用到比较优势原理。 ==缺陷== 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着理论上的“硬伤”,或者说,存在理论分析上的“死角”。这是因为,在李嘉图的理论分析中,比较优势所以能够成立,全然取决于两国间两种商品生产成本对比上“度”的差异。但是,如果只是考察经过高度抽象的“2×2贸易模型”,势必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即两国间在两种商品生产成本对比上不存在“度”的差异。下表所示即为“等优势或等劣势贸易模型”(Equal Advantage or Equal Disadvantage Model)。 ==原理== 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为:每个人都消费本国和世界各国许多其他人所生产的物品或者劳务,一个可以用较少投入生产该物品的人被称为在生产该物品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该物品的机会成本比较小的人称为具有比较优势,而贸易的好处则是基于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贸易可以使得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因为它使得人们可以专门从事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但这个原理并不仅仅适用于个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 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 ==参考文献== [[Category:540 社會學總論]]
返回「
相对优势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