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白龙山 的原始碼
←
白龙山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白龙山</big> ''' |- |[[File:白龙山.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白龙山 地理位置: 温州市乐清市虹桥镇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 全天 门票价格: 免费 著名景点: 龙潭、石殿、龙水喷等 主峰海拔: 716.1米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 |} 浙江省温州乐清市'''白龙山''',古称丫髻山、[[窑奥山]](窑岙山)、[[仙鹤山]](仙磑山、石骨山),后因“白龙圣母”的传说而改名白龙山,位于乐清市虹桥、淡溪、芙蓉交界处,东经120°59'59" ,北纬28°14'52"。白龙山系括苍山余脉,横亘乐清市境中部,西邻[[淡溪水库]]、龙潭水库,东北接壤著名景区雁荡山山麓。<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a58307400102wwba.html 白龙山环线行 ],新浪网 , 2017-04-22 </ref> ==白龙山介绍== 山麓东西走向,自永嘉、乐清两县市交界的正江山向东延伸,并逐渐变窄。为一条东西向的山脊,自西至东有正江山(997米)、[[白龙山]](716米)、江沿山(319米),转南有三江山(308米),直至没入乐清湾。山脊较平坦,北坡陡峻,南坡稍缓,瀑布、陡崖点缀其间。范围包括清江以南、淡溪以北地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海拔716.1米,为乐清市虹桥区域最高峰,据《[[永乐乐清县志]]》,“窑岙山,即丫髻山,去县东五十里。山北曰山门乡,山南曰瑞应乡。山绝高,海舰皆以为准。” 白龙山以奇洞怪石、幽谷秀水、名寺古刹、森林景观为主要特色。按旅游路线,分龙潭、双髻寺、连霄嶂、龙水喷四大景区。主要景点有龙潭、胡仙宫、双髻寺、九洲岩、连霄嶂、后洞、青云道观、天门阵、仙人床等,共有景观300多处,由巨石垒叠而成,以石奇而取胜,移步换景,奇趣横生。其中龙水喷景区不但景点集中,风景秀丽,而且气候凉爽,冬暖夏凉,素有“仙人之居”美称。 白龙山历来为道家修真圣地。据清人吴永佶《[[白龙山志]]》载,白龙山有上、中、下三座白龙圣母宫。发展至今,则有白龙宫、堂官三老殿、樊梨花庙、龙娘宫、乌龙宫、青龙宫、白龙太子宫、降龙宫、白龙圣母宫、龙王庙、天子龙潭宫、蟠龙宫等,全山上下有二十来座(其中建国后建筑的占近半)。 ==名字由来== 白龙山的得名缘于下述传说:在大约八百年前(南宋),乐清东乡淡溪峃车村(旧名江家村、峃栖村)一姓江的未婚女子,因浣纱吞龙卵怀孕,为父母所不容,居于村后的北大山(后称白龙山)的江家窟处,后诞白龙而成白龙圣母,地人由此立宫祭祀,庙称白龙圣母宫,地人为祈佑风调雨顺,年年祀奉,白龙圣母屡屡显圣。于是,山被称之为白龙山,庙被称之为白龙圣母宫。 这一传说《[[永乐乐清县志]]》曾加记载 “按旧志载,龙女姓江氏,年方笄未嫁。因浣纱于水滨,见水中一石,状如卵,文采光莹。取置口,复浣纱,不觉吞之,自是有娠,其腹异常。父母疑其有外慕,笞垂良苦。女不得已,至获石所号哭,踊跃溺死于水。忽云雾晦暝,大雷以风,其腹迸裂,有晰蝎出,须臾成龙,入海,犹转身四顾其母。……龙去,在常熟县庙食。间岁归黄塘(引者按:应为峃车),省母于清江渡,出入雷电风雨中。人见其拏云而入山,其鳞甲如银。龙母常于常熟县听僧说法。乾道年间旱,进士毛士龙祷雨有验。”成书于清同治三年间的《[[白龙山志]]》,马李春的序言和《[[白龙山志]]》编纂者吴永佶的自序都提到白龙山龙神传说。 ==第三福地== 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洞天”指有山峦合抱中虚,兼采阴阳二气的“洞室”通达上天,神仙主治,众仙所居,凡夫道士居此修炼,即可登仙。“福地”即谓“得福之地”,多为地仙、真人主宰,居此即可受福度世成仙。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园融。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故洞天福地已成为中国绵绣河山之胜境。 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在《[[天地宫府图]]》中曾写过 天下有七十二福地。道藏典籍《[[云笈七签]]》 其洞天福地部(卷二十七)载云:“第三福地仙磑(磕)山(天下七十二福地排第三的仙磑山),在温州梁城县十五里近白溪草市,真人张董华治之。”多位文史学者根据《[[云笈七签]]》、《[[大宋天宫宝藏]]》、《[[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永乐乐清县志]]》、《[[白龙山志]]》等古籍权威考证:乐清市东乡虹桥的白龙山就是失落的天下第三福地仙磕山。 ==开山始祖== 按《[[云笈七签]]》记载及后人考证,白龙山开山鼻祖为张重华(张文君)。白龙山开山始于东晋,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现存最早吟咏白龙山的作品是唐会昌年间温州刺史韦庸的《[[丫髻岩]]》: 丫髻山头残月, 腊岩洞口斜阳。 啼鸟唤人归去, 此身犹在他乡。 ==九州叠岩传说== 清人吴永佶《[[白龙山志]]》云 “九州岩,在凫湖东,巨岩大亩许,三叠,高百十丈。旧传仙人堆之以望九州,鞭石途中,遇老姥,问曰:“见吾牛否?”答曰:“奔石也,牛吾不知。”又问:“见羊否?” 曰:“奔石也,羊吾不知。”石遂止。余石累累尚在近处,竟未叠成。今登之,祗可望温州一郡,九州屈指可数。”“堆之以望九州”, 可惜仙人鞭石途中,被老妪点破,九州岩未能堆成,余石垒垒,尚在近处。 ==地质演变==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白龙山圆滑大石头的真正创造者 大约在1.28至1亿年前的早[[白垩纪]],由于地下深处炽热岩浆的上升,升到地下5至3千米处,失热凝结成岩体。又经过地壳运动的剧烈震荡,位于造山带的岩石不断地上升,并不断地受到剥蚀,使地下深处的岩体在地表隆起。后来,花岗岩表面又经千百万年的风化剥蚀,流水冲刷,发育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棱角圆滑或近球形的[[花岗岩]]岩块,出现在山顶或山坡,滚落在溪涧,成为典型的花岗岩石蛋地貌及垒砌地貌。 ==地区气候== 白龙山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常年主层风,夏多东南风,冬多东北风。年平均气温16℃,无霜期260天以上,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693.3mm,最高年降水量为2669.4mm,枯水期年降雨量1130.1mm,5-9月降水量占全年70%左右。 ==龙潭景区== 白龙山龙潭景区 龙潭至山腰五丰亭为龙潭景区,以龙溪、龙潭为主景点,有白龙圣母殿、老三官堂殿、[[太子庵]]、樊梨花庙等寺庙。 【龙潭】 分上中下三潭。最下者广十余丈,深不可测,水极清冽,在龙潭村。祷雨屡验,皆居在下潭,中龙潭在石门庵旁。上潭峭壁险绝,不可上,在九龙山。 【白龙圣母殿、龙憩亭】 位于淡溪镇龙潭水库旁,近年新建。龙憩亭,从淡溪镇龙潭村沿山路而上约400米处,近年修建,供游人休憩之用。 【老三官堂殿】 从龙憩亭继续往上约500米处,位于杨梅园内,门前两侧为狮山(左雄右雌),因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官”而得名,门口对联上联“天官地官水官官星显耀”,下联“上元中元下元元气通行”。殿前观景台处设义茶。门口植有蓝色八仙花1对,5-8月开花时节,花团锦簇,庭院内有超大桂花树、万年青、松柏各1株,8-10月[[桂花]]盛开时节,满园芬芳。 【乌猪岩】 老三官堂往上约150米处有一分叉口,沿左边方向的石阶下去约50米处,溪中立有一巨石,似往山顶奔跑的乌猪。 【太子庵】 过红色拱桥,右侧立有功德碑,巨石题刻“太子圣地”四字,樟树、翠竹林中,为太子庵。庵后有巨石,相传龙太子产于此巨下。 【小龙潭】 位于太子庵前的龙溪之中,潭深数米,潭水碧绿,潭旁崖上有香案供奉。 【樊梨花庙】 位于老三官堂沿上行山路300米处,过[[石板桥]]即为樊梨花庙,庙后有观音阁、文昌阁。 【五丰亭】 樊梨花庙沿石阶往上200米至五丰亭,2007年冬立。过五丰亭,上山道路2条,选右侧溪边道路登顶。 ==石殿景区== 双髻寺景区,三山环绕(左为猴山,右为九龙山,中为丫髻山),溪水淙淙,瀑布壮观。 【胡仙宫荣华桥】 五丰亭上方90米处,2002年冬建成。 【观瀑台】 过胡仙宫荣华桥,攀爬一小段陡峭山路。可看到两条奇特的[[瀑布]],水从一巨石下飞泻而出。瀑布上方为悬崖立一巨石,名曰猴岩,似3只猴子探头观望,[[惟妙惟肖]]。 【九龙瀑】 观瀑台上方为胡仙宫五福桥,2004年春建成。立于桥上,仰观九龙瀑。 【胡仙宫】 五福桥往上50米为七姐妹庙、上教圣殿(胡仙宫)。三教圣殿于2007年夏重新修葺,左侧内殿为胡仙宫,始建于[[南宋]],天然石洞,石梁立柱均为石板。 【登天石、仙人洞】 胡仙宫旁小桥处,有巨石5块,相传为修道登天之处。白龙山有仙人洞多处,胡仙宫上方山路两侧有2块巨石横亘形成的天然洞穴,右侧洞穴被莽草遮蔽,深达数米。传为仙人修正之地。 【黄金树】 胡仙宫后山有成片金黄色的[[树林]],树高5-10米,花色金黄,未祥查,暂名黄金树,为白龙山独有,每年4-6月盛花时可见,登高望之,蔚为奇观。 【老鹰石、元宝石】 胡仙宫往双髻寺方向,立石于路中央,形式老鹰、金元宝,故名。 【忆龙亭】 双髻寺入口处,有2003年夏建成的石亭1座。 【小蕉溪与月印潭】 按《[[白龙山志]]》:小蕉溪,为双髻寺左侧溪涧。月印潭,今忆龙亭旁的石潭,小蕉溪水纡缓而来,团石漥处滀水。月影照之,水天一色。月印潭内现有超大鲤鱼1条,昼伏夜出。 【双髻寺】 双髻寺也称白龙山石殿 古称石门庵、白龙庵,俗称下宫(前洞),被人们誉称为明代石构建筑群。坐落在乐清市虹桥镇西北处风景秀丽的白龙山山坳里,白龙山半山腰,海拔约500米。因石门庵东首有两块巨大奇岩(双髻峰、丫髻峰)拔地而起,宛如唐宋时期女性的双髻,[[惟妙惟肖]],故名双髻寺。此庵(寺)始建于南宋末年,重兴于明代(明隆庆五年至万历十年间),白龙山石殿建筑群在2005年3月16日被列为浙江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浙政发18号,序号10378)。总占地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包括清中叶续建的木构大殿)。石构建筑群的各建筑依地形而建,结构简朴,佛像及装饰雕刻线条粗犷流畅,保存完整,是浙江省为数不多的明代石构建筑之一。得名来自白龙山上的众多庵庙历来都侍奉白龙娘,此庵更不例外,属佛道合一场所。现尚留明代石山门(仰止门)、石殿、石照屏、太空亭、石佛、石桥、石洞、石塔诸景,全系仿木的石结构,是人们游览与考古的好去处。 石门庵后双髻峰高大逼真。清温州诗人周之莲曾赋诗:“何日婵娟谪九天,龙山庵里好修禅。无端欲削空白发,双髻轻抛古寺前。”清诗人吟道:“双髻老天地,古色傍云端。瀑落龙归洞,花开僧倚栏。香风吹梵宇,晚照媚回湍。到此停诗履,松声沸石坛。”类似题咏,不胜枚举。庵前有一大石潭,名为“放生池”。 石山门也称“仰止门”,位于寺右,坐东朝西,仿木构石构建筑,山墙用石块叠砌,屋面用石板并排直铺。正脊两端设龙首凤尾吻鸱吻,展翅作迎客状,神态生动。过石山门即见石砌古老云桥,非常平坦。云桥左侧便是下宫。旁一巨石上立有仙鹤一对,题刻篆体“南无阿弥陀佛”。 石殿,也称下宫,又名云中宫 此宫原为自然石洞,古名前洞,坐北朝南,进深5米,宽6.38米,高4米,石洞口上额刻曲线出檐滴水。按《[[白龙山志]]》关于前洞的记载:“旧传有神住此洞听泉,洞僧梦神借与居,约曰“佛坏赐还”。僧徒居前洞镌刻石罗汉百余,以示久居”。始建于南宋末年,重兴于明代。据《[[普门记异]]》记载,白龙庵在乐清县东白龙山,明太师罗山公(张璁)重兴,大殿改用青石柱,神像三十五尊,罗汉十八尊。查张璁逝世于嘉靖十八年(1539),足见该寺早在嘉靖以前已经存在。明万历十年(1582)憎道航于洞前增建前段仿木构大殿,明间檩下铭刻“明万历十年壬午正月朔旦僧道航肇建。大檀越宋孝善连世瑜诸孙发扬重建”等。按《[[白龙山志]]》:“明万历十年壬午,僧道航洞前架石,建前楹以广之。清康熙已未,连世瑜公后裔重建翼房,外岩上凿濯手盂一。”前洞石梁上刻有“伏承施主连公片诸男继志助建”等文字,濯手盂在洞侧巨石后方。至清[[康熙]]十八年(1679),白龙山下鹤前村人建翼房于岩上,均属石仿木构建筑。地面以规正方形块石对角平铺,屋面用石板平排直铺。殿前有庭院,深5米、宽9米。正面设照屏(照壁),四柱三间,下置须弥座。石殿内拥石佛与泥塑佛像,明间浮雕四排佛像共80尊(加上左右共88尊),皆高髻,双目微启,两耳垂肩,身着交领宽袖[[袈裟]],跏趺坐于[[莲花]]座上,手作法界定印。佛像身体各部比例适度,透视准确,线条粗犷流畅,具有浓郁的明代石雕[[艺术]]风格,为远近的道观寺院所罕见。东、西次间:各方上为火焰宝珠,中为佛像4尊,东次间下饰鹿含仙桃像,西次间下饰鹿衔灵芝像,下镌乐助者姓名,并署“隆庆五年”(1571)。石门庵内,原共拥有浮雕佛像100多尊,惜“文革”时遭劫,损毁罗汉佛像18尊,现尚存圆雕佛像1尊、罗汉像2尊,为明代[[石雕]]艺术中佳作。 石门庵(寺、殿)左有一石亭 曰“太空亭”。呈四方形,4柱,柱头合榫作成坐斗。亭宽4米,高4米,深3.5米,亭面用长方形石板平铺,正脊为鱼龙吻,歇山顶造。碑额刻佛像16尊,均全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碑下方署隆庆六年(1572)。正梁题刻;“诰封一品夫人潘氏,舍银壹两助建。”据清代《[[白龙山志]]》载:“亭乃潘夫人独建,题壹两,不欲居功也。”(按:诰封一品夫人潘氏,即张璁的继配正室夫人潘氏)。亭后石壁嵌刻石碑三方,碑文字迹模糊,记载众僧举行供佛或布施的法令等,落款为“隆庆六年壬申岁次十月一日题”。 石塔现存有塔身,塔檐等。塔身前后设龛,内刻石佛。塔檐刻出屋面、瓦垅、戗背、滴瓦,勾头。塔刹为圆形,前后交替浮雕佛像及莲花。 双髻寺通往山顶的如有两条。右边的山路,路程较短,都是直上的石阶梯,直通白龙山顶。左边一条路,路程较长,但景致很好。《[[白龙山志]]》载左侧路线:“古名翔云径,出双髻寺达凫湖,一径而北,如上琼霄,径侧幽溜低语,助人吟兴,同治壬戌(1862),发匪洪秀全乱,黄塘一路为匪屯扎。避居南冲、会狮山等处者,皆由此,往来如织。” ==龙水喷景区== 龙水喷景区在白龙山西北,景点集中,山坪开阔,风景秀丽,道气盎然,素有“仙人之居”美称。有很多颇具野趣的巨岩,有蘑菇岩、冬瓜岩、[[鲤鱼]]岩、乌龟岩、猩猩岩、龙抽岩等,巨石横陈,形神兼俱,很有想象的空间。 【龙门石阶】 白龙山林场停车场往青云道观方向的石阶,有牌坊一座,上书“龙门”,北侧为“平步青云”,门联2副。石阶右侧岩石上有草书“龙”字。 【青云道观】 青云道观又名“聚讲堂(坛)”,位于龙水喷景区,白龙山停车场沿“龙门”石阶尽处,或双髻寺西北约3里处。青云道观因纪念白龙圣母之兄江青云在此隐居讲坛、羽化仙去而改名,始建于[[南宋]]时期,座北朝南,后有道冠岩,前有笔砚池,林木参差,紫气氤氲,龙口喷水,长流不断,饮之甘甜舒口。大门口的一副对联尤为醒目,上曰:青山堪养道,下对:云水得大观,巧妙地嵌入了“青云道观”四个字,内书“直心是道” 门口内侧立有《[[青云道观序]]》石碑:“白龙山脉,源出括苍,与雁荡毗邻,山容丽秀,风物宜人,山上松柏苍翠,石峰林立,仙人遗迹满山皆是……”。历经多次修葺,现有大罗宝殿、楼宇数幢,明堂开阔,格局非凡,道教元素,俯拾皆是,蜚声温台,道统源远流长。道观内拥有世界独有的百年五叶松柏一株。 【龙水喷与笔砚池】 位于青云道观前。景区有一泉眼,形似龙嘴,有清泉从中涌出,经年不绝,故名龙水喷。龙水喷有一青石雕凿的龙头,两股清泉从龙口喷射而出。每逢暴雨后,喷泉可高达2米左右,三九严寒时节,池塘中热气蒸腾,蔚为奇观 《[[白龙山志]]》云:“在西坳外,平石一片亩许,石中有小罅,长五寸,阔二寸,水从上喷不绝,甘泠异常”。笔砚池,又名放生池,是一个呈长方形的水塘,碧波粼粼,开满粉红的睡莲,秀丽绝俗。池内有朱红色双龙戏珠,池旁有巨岩如船,叫“仙人岩”,又名仙人下棋岩、忘归岩,位于青云道观前、笔砚池边。岩上有仙人棋盘、仙人脚印,传说是仙人在此下棋留下的。还有串担、饭囊形状的浅石坑,传说是连姓的斫柴人观仙人下棋忘归,其自带的串担、饭囊经百年遗留下的时光印痕。后人在该[[岩石]]上题刻“天上人间”。。池边有菜园、茶园数亩。 【仙人屏风、仙人椅、仙人床】 青云道观往茶园方向约200米有巨石,称为仙人屏风,屏风前有仙人床,形似仙人席地而栖时的身形。仙人屏风处有一片形似沙发的岩坪,平整光洁,可立可坐可倚可卧,俗称“仙人椅”。 有老僧拜仙的石床;有仙人脸盆。旁有老僧拜佛岩,光头叩地,身上的袈裟皱褶,[[惟纱惟俏]]。 【喜鹊岩与剑岩】 紧靠仙人屏风处。剑岩形似神剑出鞘,石剑刺天,喜鹊岩形似喜鹊窝跳衔柴草筑窝。 【聚仙亭】 位于青云道观右侧方向的巨大石坦上,石粉色,青石[[构造]]。 【蘑菇岩】 古称菌岩,聚仙亭往鲤鱼岩方向约100米,回头可见,极形似蘑菇,可见不可吃。 【龙口岩(海豹岩)】 鲤鱼岩旁,其形极似海豹。也称龙口岩(含),因龙口内含有龙珠而名。到岩石前,俯身匍匐爬2米深处有一天然石珠。 【鲤鱼岩】 因形似海豹鱼类而名。 【猩猩岩】 鲤鱼岩沿石阶往下,岩石画面似一头憨态可掬的[[猩猩]]头像。 ==地理位置== 浙江省温州乐清市[[白龙山]]地理位置: == 参考来源 == <center> {{#iDisplay:a31542uviv4|480|270|qq}} <center>魅力白龙山---黑茶山森林公园白龙山避暑度假景区掠影</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返回「
白龙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