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白鹮 的原始碼
←
白鹮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白鹮</big> ''' |- | [[File:1-1910231Q212.jpg|缩略图|居中|白鹮[http://udongwu.com/uploads/allimg/191023/1-1910231Q212.jpg 原图链接]]]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 白鹮 </br> 拉丁学名: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 </br> 别 称:白油、鹳子 </br> 界: 动物界 </br> 门:脊索动物门 </br>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br> 纲:鸟纲 </br> 目:鹳形目 </br> 科:鹮科 </br> 亚 科: 鹮亚科 </br> 属: 白鹮属 种 白鹮 </br> 亚 种: 无亚种 </br> 命名者及年代: Latham, 1790 </br> 英文名称: Black-headed Ibis </br> 英文名称: White Ibis</br> |} '''白鹮'''(学名: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体长67-75厘米,通体白色。头部裸露部分至上颈黑色,背腰、尾上及颈的下部有灰色饰羽(冬羽无)。嘴黑,长而下弯,跗跖黑色。 栖于沿海沼泽、河滩和水田。常成小群,营巢于水边的大树上。以蠕虫、昆虫及小型水生动物为食。繁殖期两性共同在近水岸边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2-4枚,淡蓝色,有少许斑点或无斑点。见于中国黑龙江、河北向南及台湾(旅鸟),福建、广东(冬候鸟)。 <ref>[http://udongwu.com/niao/guan/White_Ibis.html 白鹮概述(附图)],有动物网</ref></br> == 外形特征 == 白鹮是大型涉禽。夏季通体的羽毛都是白色,但头部和颈的上部裸露,呈黑色,有时缀有蓝色,这是它与其他 类的明显区别。背部和前颈的下部有延长的灰色饰羽,翅膀的下面有裸露的深红色皮肤斑,并且沿着翅膀的边缘向下面的两侧延伸,飞行时露出的翼尖为黑色。冬季的羽毛与夏羽大体相似,但背部和前颈没有延伸的灰色饰羽,翅膀下裸露的皮肤斑变为橙红色。</br> 黑色的嘴细长,并且向下弯曲。虹膜为红色或红褐色。脚较短,也是黑色。</br> 大小量度:体长♂650-750mm;嘴峰135-190mm;翅343-370mm;尾120-145mm;跗蹠95-116mm。(注:♂雄性;♀雌性)</br> == 栖息环境 == 栖息于河、湖岸边、沼泽湿地。水稻田、芦苇水塘、沼泽和潮湿草原等开阔地方。 == 生活习性 == 通常成小群活动、有时也见单独活动在水边或草地上。白天活动,活动时不声不响,平时几乎听不到它的叫声,行走也很轻盈沉着。飞翔时头部和颈部向前伸直,脚伸向后,两翅鼓动缓慢而有力,飞行沉着缓慢,但较其他鹭类和鹳类快,偶尔也能滑翔。主要以鱼、蛙、蝌蚪、昆虫、昆虫幼虫、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以及小型爬行动物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有时也吃植物性食物。觅食在水边浅水处,也在陆地和海岸上觅食。觅食时常沿着水边慢慢行走,并不时地将嘴插入水中探觅或啄取表面的食物,也常在水边浅水处或烂泥地上,将长而弯弯的嘴深深的插入烂泥中或水中探测食物,有时甚至将整个头部和颈部浸人水中。</br> 分布于热带地区的白鹮为留鸟,仅在繁殖期后有游荡觅食的现象,但分布于中国境内的种群为迁徙鸟,每年春季于4-5月迁到东北繁殖地,10-11月又迁到中国南方越冬,少数迁到台湾以及日本等地。迁徙时常呈小群,飞行时常排成“V”字形或呈一条直线,主要靠两翅煽动飞行,偶尔也利用热气流进行滑翔。 == 繁殖方式 == 繁殖期为每年的5-8月,这时常发出较为响亮的叫声。营巢有单独,或成群,或与鹭类、鹳类等其他鸟类结成混合群体等形式。巢大多筑于水边的大树上或灌丛上,有时也在人类住宅附近的大树上营巢,主要由枯树枝构成,里面仅垫有少量细枝、枯叶和羽毛,有时甚至没有任何衬垫物。营巢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通常雄鸟外出寻觅和运送巢材,雌鸟则留在巢上看守巢材和筑巢。</br> 巢呈杯状或浅碗状,外径为35厘米左右,内径20厘米左右,巢高也在20厘米左右,巢深10厘米左右。每窝产卵2-4枚,通常为3枚。卵的形状为长椭圆形、卵圆形或者梨形,颜色为白色或淡蓝色,上面具有少许褐色的斑点,其中钝端较密。孵化期为23-25天。孵卵由雄鸟和雌鸟轮流承担,暂时不承担孵卵的亲鸟便外出觅食,回来时总要口衔芦苇等对巢进行修补。亲鸟之间在整个孵化期显得十分亲昵,经常互相以喙相碰,或梳理羽毛,有时还会发生互相争着孵卵的现象,十分有趣。 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体重为50g左右,身上被有稀疏的白色绒羽,头上也有黑色的绒羽,由亲鸟共同抚育。喂食的时候,雏鸟将嘴伸到亲鸟的食道中去取食龙虱等昆虫或蠕虫、小鱼的碎片,天热的时候亲鸟还要站在巢的边沿处用翅膀遮挡住灼热的太阳光。一般需要经过大约40天的喂养,雏鸟才能离巢飞翔。 == 分布范围 == 分布于[[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俄罗斯联邦、斯里兰卡、泰国、越南]]。</br> '''旅鸟:'''[[日本、大韩民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蒙古国]]。</br> 在中国分布于[[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台湾、山东、河南、广东、香港、海南、四川、云南]]等地。其中繁殖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部分越冬在广东和福建,迁徙期间见于其他地区,偶尔见于[[云南]]。</br> == 种群现状 == 白鹮在世界上虽然还不属于濒危鸟类,但由于人类日益增长的生产活动对它造成的环境压力,使其在整个分布区的种群数量已明显减少,在整个亚洲大约有8000多只。但中国的数量则极为稀少,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2年组织的隆冬水鸟调查,中国仅在台湾和香港各见到1只。在它的繁殖地,由于建立了一些水库,使水位上涨,常常将巢区大片淹没,资源损失严重。所以在建立储水工程的同时,一定也要有合理的排水系统,充分考虑到白鹮等繁殖水禽的安全。 == 保护级别 == 属于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白鹮在澳洲街头横行霸道,被当地人称为垃圾鸟,成为疾病的传染者=== {{#iDisplay: l0751406t7n |480|360|qq}} == 參考來源 == {{Reflist}}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白鹮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