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白颊鹎 的原始碼
←
白颊鹎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白颊鹎'''(学名:Pycnonotus leucogenys)是鹎科下的一种鸣禽。喙形较细尖,先端微下弯;翅短圆;尾细长,[[方尾]];腿短,跗跖短弱,被以靴状鳞;体羽柔长而松软,后颈见有纤羽。树栖性,以果实为主食,兼吃昆虫,夏季育雏期间捕食大量昆虫;在树上编碗状巢,产卵4~5枚;由双亲孵化,孵化期12~15天,雏期约15天。善鸣。 == 生活习性 == 善鸣。树栖性,以果实为主食,所吃食物主要有种子、[[野樱桃]]、核果、[[草莓]]、浆果和其他果实。兼吃昆虫,夏季育雏期间捕食大量昆虫。常成群活动在高大乔木顶部,有时亦到小树和灌丛中活动。一般不远飞,多做短距离飞行,即使受到干扰,至多飞几米或10多米即停下,但在空旷地方亦飞得较快和较远。性较驯善,亦爱鸣叫,叫声似黑喉红臀鹎;叽喳作叫;也有愤怒的pit-pit声。鸣声为三或四声的短语如tea-for-two及take-me-with-you,随意拼组。<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110/00/4958641_621598820.shtml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白颊鹎,又名喜马拉雅鹎]个人图书馆</ref> == 分布范围 == 分布于印度西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东段,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以东的地区 。 == 繁殖方式 ==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海拔 1200-2500米 的茂密森林中,在树上编碗状巢,巢多置于林下竹丛和灌木丛中,距地高0.8-1.5米,隐蔽甚好。巢为杯状,主要由细枝、草茎、草根等材料构成,有的还有苔藓、蛛网等材料,内垫有细草茎和草根。每窝产卵4~5枚;由双亲孵化,孵化期12~15天,雏期约15天。 == 保护级别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ref>[https://www.tanmizhi.com/html/18501.html 白颊鹎飞到家里怎么回事 白颊鹎能不能饲养(属低危动物)]探秘志</ref> == 物种学史 == 白颊鹎,又名喜马拉雅鹎,是鹎科下的一种鸣禽。它们分布在阿富汗、不丹、[[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伊拉克、塔吉克斯坦及沙特阿拉伯。树栖性,以昆虫、浆果、果实、种子、嫩芽和花蜜为食 。 == 外形特征 == 白颊鹎体长25~28厘米,翼展29~38厘米,体重29~38克 。是一种中等体型的橄榄褐色鹎。褐色的冠羽形长而前弯。脸、颏及喉黑色,具白色颊块。下体近白,尾下覆羽浅黄。尾黑而端白。不可能与任何其他的鹎混淆。虹膜深褐色;鸟喙黑色;脚爪黑色 。 == 栖息环境 == 常见于山麓地带海拔300~1800米的[[干热河谷]]。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白颊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