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白條錦蛇 的原始碼
←
白條錦蛇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白條錦蛇'''<br><img src="https://www.zhifure.com/upload/images/2018/8/1022373979.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zhifure.com/snzfj/68838.html 圖片來自zhifure]</small> |} '''白条锦蛇'''([[学名]]:''Elaphe dione'')为[[游蛇科]][[锦蛇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白带子、黑斑蛇、枕纹锦蛇。<ref>[https://www.zhifure.com/snzfj/68838.html 白条锦蛇咬人吗 白条锦蛇市场价格多少钱一条],zhifure</ref> 分布于[[俄罗斯]]、[[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主要生活于田野、坟堆、树林及其近旁、山岗斜坡的潮湿草丛以及常进入家屋。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30至1600米。 ==外形特征== 白条锦蛇头略呈椭圆形,体尾较细长,全长1米左右。吻鳞略呈五边形,宽大于高,从背面可见其上缘:鼻间鳞成对,宽大于长,其和工只及前额鳞的一半;前额鳞一对近方形;额鳞单枚成盾形,瓣缘略宽于后缘,长度于其与吻端的距离;顶鳞一对,较额鳞要长。 鼻孔大,呈贺形,开口于大小几相等的前后鼻鳞间;颊鳞1枚,长大于高;眶前鳞2枚,少数为1或3枚,不与额鳞相切;眶上鳞1枚;眶后鳞2枚;颞鳞2=3(或4)枚。上唇鳞8(3-2-3)枚,第7枚最大;下唇鳞10-11对,第一对在颏鳞后方相切,前5对切前颏片。 背鳞在多为25行,少数23行;中段25行,少数23,个别27行;肛前段19行,个别17行;整个背鳞有9行具弱棱。腹鳞性173-193枚,雌性177-189枚;尾下鳞性63-69对,雄性54-60对。肛鳞对分。背面苍灰、灰棕或棕黄色。 头顶有黑褐色斑纹三条,最前一条较细或不明显,横过鼻间鳞经颊鳞、眶前鳞达眼;第二条弱宽,横越前额鳞斜向后经眶前鳞上角至眼与前一条相会合,眼为粗大黑纹斜达口角;第三条最宽,横于额鳞分别沿左右眶上鳞、顶鳞外半后行至枕后,呈“钟形”两侧联结,即成一特殊的枕纹。头顶诸斑纹在幼蛇时尤为显著。 躯尾背面具三条浅色纵纹;正背中一条窄而模糊,常被黑斑(宽约1-2枚鳞列)隔断,两侧的二条较宽。腹鳞及尾下鳞两外侧斑点粗大,且断续缀连如链;有的个体腹两侧尚散有棕红色小斑点。 ==生活习性== '''白条锦蛇'''生活于平原、丘陵或山区、草原,栖于田野、坟堆、草坡、林区、河边及近旁,也常见于菜园、农家的鸡窝、畜圈附近,有时为捕食鼠类进入老土房。晴天白天和傍晚都出来活动。中国北方地区十月开始入蛰,冬眠温度约8-15摄氏度,次年四月下旬出蜇。主要捕食蜥蜴、鼠类、小鸟和鸟卵,也有捕食蛙类、昆虫记录。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380 動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白條錦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