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琅琊寺 的原始碼
←
琅琊寺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琅琊寺'''<br><img src="https://dimg04.c-ctrip.com/images/100p0r000000h8vd146A6_C_750_350.jpg?proc=source%2Ftrip"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hk.trip.com/travel-guide/chuzhou/langyasi-79691/ 圖片來自trip.com]</small> |} '''琅琊寺'''、又称'''宝应寺'''、'''开化禅寺'''、'''开化律寺''',位于[[安徽省|安徽]][[滁州市|滁州]][[琅琊山]]上,是中國东南名刹,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唐代宗赐名“宝应寺”,宋代易名“开化禅寺”。后因山名相沿,习称“琅琊寺”。琅琊寺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潺潺泉水绕寺而过,亭楼阁错落有,正如宋人诗云:“踏石披云一径通,翠微环合见禅宫。峰峦密郁泉声上,楼殿参差树色中。”<ref>《募修滁县琅琊山开化律寺大雄宝殿缘起》:“琅琊山名自晋始,晋元帝为琅琊王时,将渡江回翔,停驻于此,故山与溪皆有琅琊之称。山在滁城西南十里许,势伟拔,起伏绵亘,与丰山、花山争奇競秀,而琅琊之名尤著,深岩邃谷中,修竹、清泉别饶佳趣,陡山这顶,南望大江如匹练,江以南诸山出没隐现于煙云杳霭中,盖淮东胜境也。”</ref>。[[汉传佛教]][[律宗]]寺院,[[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 歷史 == 琅琊寺始建于[[唐朝|唐]][[大历]]年间,由[[滁州 (古代)|滁州]][[刺史]][[李幼卿]]与[[法深]]法师创建,[[唐代宗]]赐“宝应寺”。后[[宋朝]][[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改“开化禅寺”,亦称“琅琊寺”<ref>《募修滁县琅琊山开化律寺大雄宝殿缘起》载:“自唐大历中李幼卿为刺史,搜奇探胜,于深山处建开化禅院,是为有寺之始;又于罅中疏泉凿石池曰庶子泉,李阳冰篆铭。又有吴道子画观音及须菩提像。寺前后复有明月池、观音泉、琅琊溪;山顶有日观亭,寺后有雪鸿洞、归元洞诸胜迹,皆于此者相浑映。宋仁宗时,且在山中建御书阁,藏四朝御书,以艺祖立功发迹之所故也……环寺多摩崖书,皆自宋皇,淳熙、乾道以来皆有之。”</ref>。[[元朝]]末年,寺毁。[[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绍宁]]、[[无为]]重修<ref>《琅琊山开化禅寺》载:“洪武元年,宋学士濂,扈从东朝来游,尚有所谓华严池、明月溪、归云洞、千佛塔、大历井、琅琊洞,又有禅室、琴台、茶仙亭、会峰亭、无心亭、秀岩堂、瑞竹堂、童行堂、了了堂、招稳堂十余所。”</ref>。[[清朝|清]][[嘉庆]]年间,[[皓清]]法师予以重建,该为“开化律寺”。[[咸丰 (年号)|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天国]]战争。[[光绪]]三十年(1904年),[[达修]]法师住持开化寺,重建寺院,改回“琅琊寺”。1981年,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 建筑风格 == 该寺为典型汉传佛教建筑风格。琅琊寺依山而建,山门中有“琅琊胜境”四字。[[大雄宝殿]]为寺内主要建筑,殿前院落中央有明月池,上有明月桥,桥边有明月观。大雄宝殿后有藏经楼,藏有唐朝[[吴道子]]《观自在菩萨像》,为镇寺之宝。明月观后有三友亭,因亭旁有松、梅、竹“岁寒三友”而得名。寺旁即是著名的[[醉翁亭]]。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927 宗教建築;陵墓]] [[Category:227 寺院]]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琅琊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