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的原始碼
←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1.jpg|缩略图|[https://ss0.bdstatic.com/70cFv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3819904225,2638646019&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7%81%9E%E5%8E%9F%E9%A3%8E%E9%9B%A8%E5%AE%9A%2C%E6%99%9A%E8%A7%81%E9%9B%81%E8%A1%8C%E9%A2%91 图片来源]]]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出自唐代[[马戴]]的《[[灞上秋居]]》<ref>[https://so.gushiwen.org/mingju/juv_11d283058521.aspx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古诗文网] </ref>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 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 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 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注释 ⑴灞(bà)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⑵郊扉:郊居。 ⑶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鉴赏== [[File: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2.jpg|缩略图|左|[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www.ruiiq.com%2Fshi%2Fimage%2Fmd01.jpg&refer=http%3A%2F%2Fwww.ruiiq.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20293440&t=554121a1d0840032e1c36ac7b9d9e96d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7%81%9E%E5%8E%9F%E9%A3%8E%E9%9B%A8%E5%AE%9A%2C%E6%99%9A%E8%A7%81%E9%9B%81%E8%A1%8C%E9%A2%91 图片来源]]] 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读者继续打开画卷,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ref>[https://hanyu.baidu.com/shici/detail?pid=8322f7ff8f0d48e59aed7a66acec913f&from=kg0&highlight=%E7%81%9E%E5%8E%9F%E9%A3%8E%E9%9B%A8%E5%AE%9A%EF%BC%8C%E6%99%9A%E8%A7%81%E9%9B%81%E8%A1%8C%E9%A2%91 灞上秋居 百度汉语] </ref> 五、六两句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了。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 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又作“霸上”,长安东)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e47adf46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6.html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百度文库] </ref> ==创作背景== 灞上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作者进身无门,困居于此,有感于秋节变换,身世落寞,作此诗慰藉愁情。 ==马戴== [[马戴]](799—869),字虞臣,唐定州曲阳(今河北省曲阳县)人。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