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潘伟 的原始碼
←
潘伟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潘伟</big>''' |- |<center><img src=https://i03piccdn.sogoucdn.com/e85168d92cebe155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pic.sogou.com/pics?st=255&from=vr&query=%E6%BD%98%E4%BC%9F&rawQuery=%E6%BD%98%E4%BC%9F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潘伟''',[[中共党员]],1961年出生,[[辽宁]][[沈阳]]人,[[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队长、救助机长<ref>[https://code.fabao365.com/law_561049.html 交通运输部关于在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开展向潘伟同志和郭娜陆地航空班学习的决定 ],法邦网</ref>。1979年到2003年在[[沈阳军区]]空军服役,2003年转业至[[交通部]]救助打捞局,2005年调至交通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先后任副队长、队长。曾荣获"海上特别勇敢奖"<ref>[https://www.sohu.com/a/602299067_121106832 中国骄傲!中国船员许波在伦敦获颁“海上特别勇敢奖”奖章 ],搜狐, 2022-11-03</ref>、"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救捞功臣"等荣誉称号<ref>[https://www.workercn.cn/366/120423/14/120423144541907364971.shtml 交通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队长潘伟的故事 ],中 工 网</ref>。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队长、救助机长 出生日期----1961年 出生地点----辽宁沈阳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飞行队队长 信仰----中国共产党 ==人物简介== 潘伟,中共党员,1961年出生,辽宁沈阳人,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队长、救助机长。 ==个人简历== 1979年到2003年在沈阳军区空军服役,2003年转业至交通部救助打捞局,2005年调至交通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先后任副队长、队长。曾荣获"海上特别勇敢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救捞功臣"等荣誉称号。 ==先进事迹== 潘伟自2005年以来,在极其危急困难的条件下先后驾机385架次,成功救助遇险群众375人,安全救助飞行1100小时,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他是党和政府在海上播撒 "德政工程"的忠实践行者。他的先进事迹,体现了共产党员忠诚使命、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崇高理念;体现了救捞人敢于创新、刻苦钻研、追求卓越的主流价值取向;体现了救捞人献身事业、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在系统内广泛学习和宣传潘伟同志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潘伟"精神,对于引导和激励救捞干部职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努力提高 "三个服务"能力,实现部党组"三精两关键"的要求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鼓舞救捞干部职工士气、凝聚力量,为"十二五"期间救捞事业发展开好局、打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经部局党委研究决定,在救捞系统开展向潘伟同志学习活动。 ===牢记宗旨=== 向潘伟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牢记宗旨、坚定信念,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他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部队转业时,他放弃商业公司的高薪聘请,投身救捞事业。放弃全家团聚北京的大城市生活,主动要求到一线承担危险的救助任务。作为救助飞行员,他忠实地履行着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严格要求自己,吃苦耐劳,兢兢业业,平均每年值班待命300多天,克服酷暑严寒和直升机巨大噪音,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救助和国家重点工程及国家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保障任务。作为飞行救助专家和飞行队队长,他心系事业,积极参与北部海域飞行救助基地的选址和建设工作,努力探索飞行救援的新模式、新机制,建立了3个飞行救助基地和24个临时起降点,初步形成了渤海湾地区陆岛空中救援网络,提高了直升机救助效能,扩大了直升机救助范围,拓展了直升机救助功能。这一模式已在东部和南部海区推广,并取得了重大成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苦练技术=== 向潘伟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苦练技术、勇于创新,对救助事业充满热爱的优秀品格。他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努力自学专业英语、民航法规和业务知识,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了相关的业务理论考核,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在飞行训练上,他全心投入,虚心请教,刻苦训练救助实操技术,先后取得了美国西科斯基S-76机型教员机长资格证书和欧洲直升机公司EC225机型机长资格证书,为完成飞行救助任务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他主动作为,敢于创新,积极探索夜间海上搜救、直升机城市救援、山地救援和高速公路救援等新课题、新技术,并付诸救助实践,先后成功完成了威海嵯山救助和淄博电厂救助等山地救援和城市救援任务。2007年7月,首次成功机降印度货轮,救起重伤外籍船员。2008年,在烟台市组织的客滚船海上应急救援演习中成功机降烟台山医院急救中心楼顶平台,受到现场观摩演习的日本和韩国救助专家的高度评价。 ===不畏艰险=== 向潘伟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不畏艰险、拼搏奉献,对使命职责执着坚守的敬业精神。他始终把遇险群众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对遇险群众充满着大爱情怀,对每一次救助,他都尽最大的努力,从不轻易让任何一位遇险者丢掉生还的机会。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只要符合起飞标准,他都勇往直前,从不退缩。2006年,他驾机在海上奋战7个小时,夺回"新宝1"号货轮14名遇险船员的生命;2007年,他克服重重困难,亲自驾机成功解救了2名困在180米烟囱顶部的施工人员;2010年,他率机组在辽宁丹东灾区苦战三天,历尽艰险,出动直升机20余架次,成功救助包括一名待产孕妇在内的39名被洪水围困的群众……自2005年以来,潘伟同志成功救助遇险群众375人,挽救了375个家庭,许多人被救后长跪不起,感谢党和政府的恩情。 ===情系职工=== 向潘伟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情系职工、培育新人,对团队同事充满真心的高尚情操。他作为飞行队队长,情系职工,关心体贴同事部下,努力帮助解决同事部下遇到的个人和家庭困难,凝聚人心,稳定队伍;他狠抓飞行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打造了一支团结协作、敢打敢拼的战斗队伍。他甘于奉献、培育新人,克服北部海区飞行员数量少、救助任务繁重等困难,主动承担新飞行员的培训任务,利用休息时间备课,先后培养5名救助机长和4名副驾驶。仅2010年培训4名副驾驶就节省培训经费500余万元。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潘伟</big>''' |- |<center><img src=https://i02piccdn.sogoucdn.com/edde48d986baeefe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D%98%E4%BC%9F/5392484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当前,"创先争优"活动正在深入开展,系统各单位要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把开展向潘伟同志的学习活动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三个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三精两关键"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把学习活动与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学先进、树新风、建体系、创一流"活动结合起来,与宣传救捞事业、促进救捞发展结合起来,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推进,运用各类新闻媒体和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潘伟同志先进事迹,掀起向潘伟同志学习的高潮,引导和激励救捞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见贤思齐、争创一流,营造学先进、当先进的舆论氛围。党员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学习,带头实践,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广大救捞职工要结合自身特点,从基础工作做起,团结一心、爱岗敬业、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救捞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事迹附件== 附:渤海神鹰拯救百姓生命 播撒党的海上德政工程--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救助机长潘伟先进事迹 中国共产党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日 附件 '''渤海神鹰拯救百姓生命 播撒党的海上德政工程''' --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救助机长潘伟先进事迹 渤海湾覆盖方圆7.7万平方公里,所辖海区每天有上万条船舶从事海上交通运输和作业生产。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作为一支重要的海上专业救助力量,担负着海上紧急情况下遇险群众的人命救助任务。飞行救助机长潘伟,自2005年起,在极其危险困难的气象条件下,先后驾机385架次,成功救助遇险群众375人,拯救了375个家庭,成为党和政府在海上播撒 "德政工程"的忠实践行者。 潘伟同志1961年出生,辽宁沈阳人,1979年到2003年在沈阳军区空军服役,先后担任飞行员、机长、运输团大队长。2003年转业到交通部救助打捞局,2005调至交通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任救助机长。他先后获得了国际海事组织授予的"海上特别勇敢奖"、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交通运输部授予的"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9年入选国家海洋局 "新中国成立60年十大海洋人物"。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大典上,他作为交通运输系统六位优秀代表之一乘"交通成就"彩车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 作为一名飞行救助机长,当天气突变,其他飞机已经停航时,潘伟机组却在这个时候起飞;当海上波涛汹涌,船只纷纷返港避风时,潘伟却率领队伍在海上与之搏斗。在潘伟身上充分体现了交通运输部党组"三个服务"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了"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救捞精神,充分体现了"在关键时候发挥关键作用"的国家海上专业应急救捞队伍的使命与责任。他牢记宗旨、忠诚使命、苦练技术、勇于创新,对救助事业充满真诚;他关爱生命、以人为本、不畏艰险、尽职尽责,对遇险群众充满真情;他情系职工、团结协作、甘于奉献、培育新人,对团队同事充满真心。 ===凝聚真诚=== 面对渤海湾极端恶劣天气尤其是冬季寒潮大风给海上运输生产带来的困难,以及海难事故频发的严峻形势,2003年,交通部决定加强渤海湾海上救助力量,组建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利用直升机快速、便捷的优势抢救遇险船员,第一时间挽救海上遇险人民群众的生命。崇高的事业、神圣的使命,深深地打动了潘伟。他主动放弃商业公司的高薪聘请,在转业时选择了交通部救助打捞局。潘伟同志最初被安排在救助打捞局机关飞行调度中心从事海上飞行救助的协调调度工作。工作中,潘伟了解到,组建不久的救助飞行队急缺具有过硬驾驶技术的救助机长。他觉得:"世上没有比救人生命的事业更崇高、更重要,不是每个人都有救人的机会,我既然选择了救助打捞局,就应该到海上人命救助的第一线。"随即,潘伟同志放弃在北京全家团聚的大城市生活,主动向组织要求到第一线,直接担负危险的飞行救助任务,救助打捞局党委同意了潘伟的请求。 潘伟同志到第一线感觉到,作为一支海上应急救助的专业飞行队伍,要出色完成人命救助任务,真正做到"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不仅要具备良好政治素质,还要具有精湛的飞行救助技术。潘伟同志在部队驾驶的是苏制"米-8"军用直升机,而飞行队从事海上人命救助的直升机是从美国西科斯基公司引进的S-76C﹢专用救助直升机,技术要求更高,操作系统更复杂,并且操作手册全部是英文,与曾经在部队驾驶的直升机有很大不同。为了尽快熟悉掌握救助直升机的驾驶技术,潘伟同志从熟练掌握英文操作手册开始,背词汇,他把床上、玻璃上、镜子上、桌子上、卫生间里都贴满了专业英语词汇纸条,走到哪,学到哪,背到哪;学习民航法规,他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学习救助飞行实操技术,他虚心请教、不耻下问;学习渤海湾气象海况知识,他全心投入、刻苦钻研;国外深造期间,他珍惜时间、珍惜机会。2005年4月,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救助机型的全部课目考试,顺利完成了S-76C﹢型直升机改型训练任务,并获得了救助飞行驾驶证书。潘伟同志并没有就此满足,继续苦练本领,向更高的技术层次攀登,先后取得了美国西科斯基S-76C﹢机型教员(教练)机长资格证书和欧洲直升机公司EC225机型机长资格证书,为出色执行救助任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经过几年的磨砺,潘伟同志从一名普通的飞行员,成长为北海第一救助飞行教员(教练)机长、飞行队队长。为了崇高的海上人命救助事业,他倾尽心血。工作中,他主动作为、勇于创新。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直升机的救助效能,他积极协调环渤海公安、海事、渔政等相关部门,搭建救助信息共享平台,拓宽救助信息渠道,及时获取救助信息;为了缩短救助直升机出动的审批时间,实现快速反应,提高救助效率,他主动加强与济南、青岛、烟台、沈阳、大连等空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争取空域管制部门对救助和训练飞行的支持;他想地方政府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积极增加救助飞机场站,扩大救助半径,先后努力争取建立了大连、蓬莱、青岛三个飞行救助基地,并在山东长岛、辽宁长海设立了24个救助直升机临时起降点,初步建立了覆盖渤海湾海域的陆岛空中救援网络;他按照上级要求,主动协调与山东、辽宁、天津等海事部门建立了救助与海事执法巡航一体化机制,并亲自驾机参与了烟台、威海、青岛、天津、大连等海域的海事执法巡航活动,为海事部门海上执法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空中支持;他贯彻国务院领导精神,积极探索直升机城市救援、高速公路救援和夜间救援新课题,周密组织了烟台山医院城市救援演练,主动参与了山东、辽宁等地高速公路救援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并亲自驾机在辽宁省内进行了高速公路救援演练,拓展了飞行救助新领域;他日常狠抓飞行队建设,建立各类管理制度,完善各种技术规范,加强队伍管理,短短几年,打造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顽强、团结拼搏、敢打硬仗的英雄群体。在他的带领下,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海(水)上搜救先进单位等十几项荣誉称号。 ===凝聚真情=== 潘伟同志385次驾机救助遇险群众的经历,也是他385次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从死神手里夺回遇险群众生命的艰险历程。他尽职尽责、不畏艰险,珍惜遇险群众的生命胜过珍惜自己的生命,每一次成功的救助,都凝聚着潘伟同志对遇险群众一份真情。一次次成功救助,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生命乐章。 ===首次救助=== 2005年10月22日,潘伟带机组前往烟台开发区夹河口救助一名养殖工人。当时海上阵风10级,浪高5米,渔船像树叶在风浪中摇摆跳跃,巨浪随时都有可能将它击碎。当直升机飞临现场时渔船已进水开始下沉,渔民死死的抠着船帮,命悬一线。潘伟机组的救生员顺着钢索被放下去,在空中荡起"秋千",摆幅达十几米。潘伟驾驶直升机悬停在渔船上方,接连三次都因救生员空中摆幅过大和渔船剧烈摇摆而无法登船。第四次,机组重新调整了登船的位置,在海浪托起小船的瞬间,绞车手及时放长钢索,救生员乘势踩着船帮滚到前甲板。也就在这一刻,钢索被渔船的桅杆缠住!缠着钢索的船只在风浪中疯狂跳跃,随时都可能将直升机拽入大海。"准备切钢索!"情急之中,绞车手向潘伟提出请求。为保护直升机和机上人员的安全,这是常规的处理方法。可一旦切断钢索,包括救生员在内的船上两人可能随时被大海吞没。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兄弟,潘伟果断发出口令:"不能切,再放钢索!"由于放钢索的速度跟不上小船漂流的速度,钢索被小船拽得不时发出"嘣、嘣"响声,直升机也被钢索拽的左右摇晃,全体机组人员处在极度的危险之中。绞车手再次请求切断钢索,又被潘伟严厉拒绝,"将绞车内的钢索全部放出,引导我操纵直升机向后退,直到能看到小船。"潘伟不停地发出指令。当小船出现在潘伟视线内时,他立刻指示绞车手,让绞车手引导他操纵直升机逆时针绕着小船解开钢索。就在钢索被解脱的一刹那,救生员和渔民一个翻滚跳到船外,迅速被直升机吊起。那一刻,切掉钢索,就要看着自己的兄弟和受伤的渔民被大海吞噬;不切钢索,机组的所有人极有可能被拽入大海导致机毁人亡。关键时刻,潘伟同志胆大心细、处理果断,挽救了遇险者,保住了直升机,这种不舍弃不放弃的高尚精神,打动了整个救助飞行团队。 ===奋战=== 2006年10月17日凌晨6点,潘伟接到急促的救助信息,一艘名为"新宝1"号的货轮在东营附近海域发生了故障,船舶进水,船身开始倾斜下沉。此时海上风急浪大,14名船员危在旦夕。潘伟顶着狂风驾驶救助直升机火速赶到现场。潘伟看到,遇难船舶即将完全沉没,14名船员挤在四五平方米的船楼上面,七八米高的海浪一波一波打过去,人和船随时都有可能被巨浪吞没。潘伟启动应急救助准备程序,直接飞到遇险船舶上空实施营救。同时指挥在现场守候的其他船舶离开,为直升机救助提供空间。在风速较大,气流不稳的气象条件下,如果直升机悬停高度过高,救生员离机后会在空中大幅度摆动和旋转,不仅不能施救,而且会对救生员生命带来危险。悬停高度过低,海浪和沉船上的桅杆、天线会对直升机的安全带来威胁。潘伟尽可能地调整飞行高度, 200米、100米、50米……风速在不断加大,机身的颠簸也越来越大,救生员刚靠近遇险船楼又被风浪打偏。时间就是生命!潘伟凭借高超的飞行技术,在难船30米上空稳稳地控制住直升机,果断确定采用高空引导绳实施救助,绞车手与救生员默契配合,快速、成功地抢救出了第一批7名遇险船员。当第二次将剩余7名遇险船员全部救起时,"新宝1"号轮在十几秒钟内完全沉没。遇险14名船员全部获救。此时,潘伟和他的团队同志忍受着饥饿、寒冷和劳累,已连续工作9小时,空中飞行达7小时零5分,此次救助任务飞行时间之长、救助人数之多,在当时创造了中国海上飞行救助的纪录。 ===技艺高超=== 2007年4月30日下午,威海海域东南140海里处有一作业渔船渔民重度昏迷急需抢救。这个距离已大大超出了救助直升机110海里的救助半径。怎样才能把昏迷的渔民救出来?潘伟突然想到,从驻地蓬莱机场起飞经威海机场到现场,需要飞行1小时5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如果渔船能够和直升机相向而行,就可以尽量缩短飞行距离,将昏迷渔民救上直升机。与渔船沟通后,下午2时30分,潘伟机组冒雨起飞。途中,得知渔船由于风大,滞留原地,并未相向靠近。140海里的救助距离,潘伟计算,直升机根据油耗只能给救助留下十分钟时间。此时,机载雷达显示海上有多艘作业渔船,直升机找船需要十分钟,救生员登船需要五分钟,担架捆扎需要五分钟,总共需要二十分钟,仅有的十分钟根本来不及救助。怎么办?救还是不救?潘伟猛然想到,如果能省下寻找难船的十分钟,那么还是有希望的。于是,他通过机载电台提前指挥渔船在船头点上火把,指示难船的位置。当直升机接近事发区域时,机组人员一眼就看到了点燃火把的渔船。潘伟驾驶直升机快速飞到渔船上空,准备施救。但渔船的桅杆高,缆线多,可供登船的面积非常小,而且是在船的中部。随着渔船的剧烈摇摆,高高的桅杆将登船的空间全部封锁。救生员三次登船都没有成功,油量显示还有最后一分钟就必须返航。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没有救助机会了。忽然,潘伟灵机一动:让渔船停船、减速,减小摇摆,利用船头还没随风调向的瞬间快速登船,不作担架救助,用救生套直接将伤员救上来。机组按照潘伟的方法紧密配合,一次登船成功。救生员迅速将伤员套上,一个手势,绞车手快速操纵绞车将二人提了上来。这时,允许作业的油量已经没有了。不等救生员完全进舱,潘伟就操纵直升机迅速调整方向,顶风返航。直升机在夜色中冒雨在威海机场安全落地,伤员被迅速送到医院。此时,直升机的油量已到最低极限。 ===丹东抗洪=== 2010年8月19日,辽宁丹东地区普降大暴雨,鸭绿江丹东段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大洪峰,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情况万分紧急!辽宁省政府致函交通运输部,请求派救助直升机实施空中救援。李盛霖部长、徐祖远副部长当即指示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前往灾区,尽全力救助遇险群众。接到命令后,潘伟同志驾机迅速赶赴丹东灾区救援。20日,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虎山镇夹河村道路已经被洪水冲垮,村子四周已经变成一片汪洋泽国,晚11时左右,该村妇女刘丽突然出现临产预兆,洪水却阻挡了出村的脚步,全家人急得手无足措。人命关天,村乡县层层上报。21号上午,接到报告的丹东市防汛指挥部立刻开始对临产孕妇全面展开救援,但湍急的洪水让冲锋舟无法接近。孕妇的情况却越来越急,两条生命在呼喊!正在丹东防汛抗旱指挥部坐镇指挥的辽宁省陈政高省长得知此事后,直接打电话给潘伟同志,请正在参与防汛抢险的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飞行队出动直升机进行营救。蒙蒙雨中,刚刚救起4名遇险群众的潘伟顾不上休息,驾驶直升机立刻奔赴孕妇所在村庄。洪水浸泡的村庄已经没有一块平坦的地方降落,直升机在空中盘旋了几圈无法着陆,潘伟心急如焚。孕妇不能再等了!最后他决定释放吊带,让直升机在空中悬停,直接把孕妇接上直升机。雨中,气流多变,要保证孕妇的安全,绞车速度不能太快,潘伟紧紧握住操控杆,尽量保持直升机的稳定,直至把孕妇救起。事后,当得知孕妇平安顺利的生下一个健康的婴儿时,还在执行救助任务的潘伟感到十分欣慰,高兴地向机组成员们伸出了大拇指。自8月19日至22日的3天时间内,潘伟机组共计出动直升机20架次,成功解救被洪水围困群众38人,包括那名婴儿应该39人。为此,辽宁省委省政府特地致信交通运输部表示衷心感谢,而潘伟率领的B-7312直升机救助机组更是被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授予"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名工人高空烟囱遇险,直升机紧急驰援''' 2007年6月25日下午4时许,淄博华能辛店电厂正在改造施工的烟囱内110米处突然失火,2名施工人员被困180米高的烟囱顶部。山东省委省政府领导十分关心遇险群众,王军民副省长亲临现场组织救援。由于内部的通道被烧毁,地面救援已无法进行。26日凌晨3时,正在大连基地值班的潘伟驾驶救助直升机星夜兼程380公里,飞往距事发地较近的潍坊机场。5时整,天刚亮,直升机从潍坊机场起飞,前往施救。5时45分,事发地点天空突然乌云滚滚,电闪雷鸣,潘伟只能将直升机紧急备降在潍坊机场。8时许,潘伟架机再次飞临事发地上空。由于烟囱地处城市区域,顶部还竖着8根4米长的避雷针,救助环境极其复杂,机组又无此类救援经历,释放救生员无法着地,而且是火烟囱顶部热烟气形成乱流,直升机无法稳定悬停,直接救人风险极大。经机组人员与地面指挥人员协调,决定利用直升机空投绳索给烟囱顶部的被困人员,让被困人员采用绳索下滑的方式脱险。10时10分,直升机向烟囱顶部空投物资,由于烟囱顶部面积太小,经过4次空投才为遇险人员抛送了食物、饮水、手机和绳索,最为关键的绳索投放成功,为遇险人员创造了唯一的获救条件。17时57分,第一名遇险人员补充体力后利用绳索平安落地!19时55分,第二名遇险人员也平安落地!为此,山东省人民政府向交通部发来感谢信,给予了飞行队高度的赞扬! '''救助中收获感动,感动中升华境界''' 2005年12月,潘伟奉命抽调到上海值班,在长江口救起一名老船长。当时这名老船长驾驶的船舶遇险,他的船即将沉没,船上有8个人,在救生筏只能装载6个人的情况下,这位老船长在安排好其他船员后毅然抱着木板跳入大海。在接近零度的海水中,老船长与大海拼搏了近12个小时。当他被潘伟机组救起的一瞬间,便昏了过去。抢救苏醒后,老船长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问:"船上的其他人怎么样了?"每当提起这次救助潘伟都潸然泪下,他感慨于老船长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英雄情怀,也更激发了他对自己事业的热爱,他对生命的尊重。 对潘伟来说,这些的救助只是他几百次救助事例的缩影,有人问他,是什么让你这样热爱这份事业?潘伟的回答很深情,他说,当我看到风浪中遇险者那渴求生命的目光和期盼救援的手势,我就会被深深打动,觉得就是冒再大的风险也要将他们救起来;当我将濒临绝境的遇险者一次次从死神手里拉回来的时候,我会感到自己从事的事业如此神圣、如此崇高;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能力不足,而轻易让任何一名遇险者丢掉生还的机会。他已经记不清收到过多少面锦旗,记不清有多少人在获救后和他拥抱致谢,更记不清有多少被救群众长跪不起,感谢党和政府的恩情。 ==凝聚真心== 潘伟同志救助375个鲜活的生命,也就是撑起了375座天。但潘伟自己也深知,这些成绩背后,凝聚着北海救助飞行集体的团队协作精神。他情系群众、培育新人,对同事部下无比关心。潘伟是英雄的机长,也是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的灵魂。 潘伟对同事部下十分关心体贴。在思想上,他教育大家热爱飞行队这个光荣集体,同志之间团结共事,互相信任。在人才培养上,他倾注了大量心血,一方面积极联系国内外专业培训机构,组织人员外出培训学习,一方面还利用自己教员(教练)机长的资格进行内部培训。他常常利用晚上时间,结合自己救助实践精心编写教案,有时备课到深夜。带新飞行员上天,难度大、危险程度高,他从关心飞行员心理入手,帮助克服恐惧心理。实际操作,他一步一个示范、一步一个讲解,不厌其烦、循循善诱。对飞行学员的不熟练操作,他及时纠正,从不发火,而在事后详细讲解操作要领。潘伟凭借高超的技术和过硬的本领先后培养了5名机长、4名副驾驶,极大缓解了飞行队飞行人才匮乏的压力,同时,还节约了培训经费。仅2010年培训4名副驾驶就节约培训费用500万元。 潘伟积极帮助同事部下解决家庭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救助飞行队专业技术人员和空勤人员大多来自于相关部门的引进以及吸纳部队转业退伍士兵,解决他们夫妻团聚、家属工作安排和子女上学问题是一大难题,也成为飞行队的"民心工程"。潘伟同志和班子一起积极想方设法,努力争取地方政府及有关单位的理解和支持,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跑,一个一个地办。经过多方努力,先后解决了11名专业技术人员及4名家属的大连户口问题,5名职工的家属和子女的就业问题,3名职工子女入学问题。特别是解决一位绞车手家属工作问题,该同志家属来自农村,文化程度比较低,缺乏基本工作技能,安排难度很大。潘伟先后跑了5个单位,最终使该绞车手家属工作得到圆满解决。家属工作的安排和职工子女入学问题的解决,稳定了职工队伍。飞行队有哪位职工家里发生困难,他都积极想办法帮助解决;每遇职工生病住院,他都要抽出时间亲自探望。一次,一位职工骑自行车不幸摔伤,他利用自己朋友关系找到最好的大夫进行医治,并多次探望,使大家深受感动。 潘伟同志对年轻职工的婚姻问题也非常关心。飞行队驻地较偏僻,社会接触面窄,队内不少青年找对象成为一大难题。他积极组织有关单位开展青年联谊活动,为他们牵线搭桥。飞行队里的年轻人都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潘队"。 潘伟同志对职工关心爱护,对自己却要求严格。他除在外开会一年有300多天都在值班工作,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甚至连生病都不能休息。作为丈夫、父亲和儿子的潘伟,对家庭也常常感到十分愧疚,他和妻子长年分居两地,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体弱多病的妻子身上。潘伟执行救助任务时,工作要求关闭手机,家人常常无法和他联系,让妻子、女儿担惊受怕。年迈的父母住在沈阳,离大连基地不太远,但他一年都难得探望几次。 五年内,潘伟在惊涛骇浪中安全救助飞行1100小时,训练飞行1200多小时。有时候,他一天完成5起救助任务,工作时间长达到15小时。早饭和午饭时常只能在救助返航的间隙吃饼干、喝矿泉水;冬季,没有取暖设备的直升机像个冰窖,强大的寒流常常把他全身冻僵;夏季,三四十度的座舱里,穿着密不透气的飞行防水服、戴着厚重的头盔常常使他全身汗透;更痛苦的是,直升机高达110分贝的强噪音往往震得他两耳疼痛,紧握操纵杆的双手,往往僵直麻木...... 一切为了救助,一切为了遇险群众,潘伟和他的团队永不言弃、无怨无悔。他情系人民、大爱无疆,展示了当代救捞人"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情怀。他就是海上百姓生命的守护神,翱翔在渤海湾上空的救助神鹰。 ==参考来源== [[Category:科学技术人物]]
返回「
潘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