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溶解固形物 的原始碼
←
溶解固形物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水中溶解的盐类和有机物的总称''' '''溶解固形物'''是指水中溶解的盐类和[[有机物]]的总称,单位是mg/L。水中的溶解固形物与[[氯根]]的比值基本是一个常数。但在原水的水质发生变化而引起溶解固形物与氯根的比值改变时,需重新测定其比值。 *中文名:[[溶解固形物]] *单 位:mg/L *解 释:水中溶解的盐类和有机物的总称 *类 别:国家水质标准监测炉水的一项指标 *测量方法:重量法 *防止出现意义:获得良好蒸汽、保证锅炉安全运行 ==定义== 了解锅水中溶解固形物的含量,可及时指导[[锅炉排污]],把锅水浓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获得良好的蒸汽品质和保证锅炉安全经济运行。 溶解固形物:将水样滤出其悬浮物后进行蒸发和干燥所得的残渣。 溶解固形物是国家水质标准中监测炉水的一项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到锅炉的结垢、腐蚀和蒸汽品质,是确定锅炉排污量的重要依据。所以如何既准确又简便地测定溶解固形物,必须引起蒸汽锅炉房水质化验人员的重视。 测定溶解固形物比较准确的常用方法是重量法,即用分离悬浮固形物后的滤液经水浴蒸发,干燥恒重,称量。 溶解固形物是指将过滤后的水样在一定温度下蒸干,并在105-110度下干燥至恒重时所得的残渣含量。它包括水中除溶解气体之外的各种溶解物质的总量。单位是mg/L。 ==实验方法== 水中溶解固形物(重量法)的测定原理是什么? 溶解固形物(溶解固体)是指分离悬浮物的滤液,水质检测在已知质量的蒸发皿内蒸干,并在105一110℃烘箱中烘干至质量恒定时所得的结果。 水中溶解固形物(重量法)土壤检测是怎样进行测定的? (1)分析步骤: #将洗净的蒸发皿置于105~110℃烘箱中烘干1 h,取出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土壤污染称量,如此反复操作直至质量恒定。 #准确量取一定量充分摇匀的水样(溶解固形物含量大于25mg),按第378题测定方法进行过滤。 #将滤液注入质量恒定的蒸发皿中,于加热器上蒸发,将水样蒸干。 #将已蒸干的水样残留物连同蒸发皿移人105一110℃烘箱中烘干2h,水体污染 取出蒸发皿,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迅速称量,再在相同条件下烘0.5h,冷却后再次称量,饮用水检测 如此反复操作直至质量恒定。 (2)分析结果计算: 水样的溶解固形物含量戈(mg/L)可按下式计算: 污水质量检测方法 水质监测就是水体质量检测,而水体不仅包括水,而且还包括水中共存的悬浮物、底质和水生生物等。因此,水质监测及评价应该包括水相(水、水溶液)、固相(悬浮物、底质)和生物相,才能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 一、 水质检测的对象和目的。 1、水质监测的对象 水质监测可分为水环境现状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对它们的监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A、对进入江、河、湖、库、海洋等地表水体的污染物质及渗透到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监测,掌握水质现状及发展趋势。 B、对生产过程、生活设施及其他排放源排放的各类污水进行[[监视性监测]],为污染源管理和排污收费提供依据。 2、监测的目的: A、环境保护:判断水体质量是否符合国家制订的水体质量标准,并且提供环保依据。 B、规划计划:对天然水进行监测,确定建厂、建区的工程方案。 C、评价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效果。 D、科学研究:在水处理技术、水质监测方法等研究中,对新工艺、新方法作出评价。 E、积累资料:为水质标准的制订和修改提供资料。 3、按照水质污染物的性质可将水体污染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污染三大方面。 A、[[化学性污染]]:各种矿农企业排出的污水。污染物有无机酸、碱、盐、无机有毒物质Hg、Pb、Cd、Cr、氟化物、氰化物、砷化物。有机有毒物质:[[有机农药]]、多环芳烃、酚类等,耗氧物质(蛋白、脂肪、[[木质素]]等),氮磷营养物质、油类等。 B、物理性污染:悬浮物(影响水质外观、妨碍植物光合作用等)、热污染(提高水温、降低溶解氧)、放射性物质。 C、[[生物性污染]]:由生活污水,特别是医院污水、工业污水带入的一些病原微生物,如伤寒、霍乱、[[细菌性痢疾]]、各种病毒、[[寄生虫]]。 4、正确选择监测分析方法是获得准确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选择方法时遵循的原则是:灵敏度高、方法成熟、操作简便、易于普及、抗干扰强。具体有以下三种方法: A、国家标准分析方法:是一些比较经典、准确度高的方法是环境污染纠纷仲裁方法,也是用于评价其他分析方法的基准方法。 B、统一分析方法:有些项目的监测方法尚不够成熟,但又急需测定,因此经过研究作为统一方法推广,在使用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为上升为国家标准创造条件。 C、等效方法:与1、2类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具有可比性的分析方法。 二、污水检测方案的制订 1、收集资料 A、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 B、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等。 C、水体沿岸的饮用水源分布和重点水源保护区等。 D、历年水质监测资料。 2、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1)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 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及水体不同用途的功能区处设置监测断面: A、大量污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 B、湖泊、水库的主要出入口; C、饮用水源区; D、入海河流的河口处、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混合处; (2)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A、饮用水源地全年采样监测12次,采样时间根据具体情况选定。 B、对于较大水系干流和中、小河流,全年采样监测次数不少于6次。采样时间为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每期采样两次。 C、流经城市或工业区,污染较重的河流,游览水域,全年采样监测不少于12次。采样时间为每月一次或视具体情况选定。 (3)湖泊、水库采样点布设 对不同类型的湖泊、水库应区别对待。为此,首先判断湖、库的河 流数量,水体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及动态变化,沿岸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扩散与自净规律、生态环境特点等。然后按照前面讲的设置原则确定监测断面的位置: A、在进出湖泊、水库的河流汇合处分别设置监测断面。 B、以各功能区(如城市和工厂的排污口、饮用水源、风景游览 区、排灌站等)为中心,在其辐射线上弧形设置监测断面。 C、在湖库中心,深、浅水区,滞流区,不同鱼类的回游产卵区,水生生物经济区等设置监测断面。 三、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1、水样的采集 采样前的准备 (1)容器准备 容器的选择原则:水样不溶于容器、容器材质不吸附水样中某些组分、水样与容器不发生直接化学反应、避开物质的“相似相溶”原理。 (2)采样器的准备:选择合适的采样器、冲洗干净(三洗) 2、采样方法和采样器 A、采样方法:船只采样、桥梁采样、涉水采样、索道采样 B、采样器:水桶、单层采样器、急流采水器、双层溶解[[气体采样器]] C、水样的类型:瞬时水样、混合水样、综合水样 '''工业污水的采集''' 污水污染源一般经管道或渠、沟排放,截面积比较小,不需设置断面,而直接确定采样点位。 (1)在车间或车间设备污水排放口设置采样点监测[[第一类污染物]]。这类污染物主要有汞、镉、砷、铅,六价铬[[有机氯化合物]]和强致癌物质等。 (2)在工厂污水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监测二类污染物。这类污染物主要有悬浮物、硫化物、挥发酚、氰化物、[[有机磷化合物]]、石油类、铜、锌、氟、硝基苯类、苯胺类等。 (3)已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工厂,在处理设施的进出口布设采样点。 '''地下水的采集''' 地下水监测以浅层地下水(又称潜水)为主,应尽可能利用各[[水文地质单元]]<ref>[[河海大学《水利大辞典》编辑修订委员会.水利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61]]</ref> 中原有的水井(包括机井)。还可对[[深层地下水]](也称承压水)的各层水质进行监测。 A、背景值监测点的设置:背景值采样点应设在污染区的外围不受或少受污染的地方。对于新开发区,应在 引入污染源之前设立背景值监测点。 B、监测井的布设:对于工业区和重点污染源所在地的监测井(点)布设,主要根据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扩散形式 确定。例如,渗坑、渗井和堆渣区的污染物在含水层渗透性较大的地区易造成条带状污染;污灌区、污养区及缺乏卫生设施的居民的污水渗透到地下易造成块状污染,此时监测井(点)应设在地下水流向的平行和垂直方向上,以监测污染物在两个方向上的扩散程度。一般监测井在液面下0.3~0.5m处采样。若有多含水层分布,可按具体情况分层采样。 3、流量的测定 A、流速仪法:对于水深大于0.05m,流速大于0.015m/s的河、渠,可用流速仪测定水流速度,然后按 Q=V?S B、浮标法:选一平直河段,测量该河段2m间距内水流横断面的面积,求出平均横断面积。在上游投入浮标,测量浮标流经河段(L)所需时间,重复测定几次,求出所需时间的平均值(t),计算出流速,再按Q=60V?S计算出流量。 '''视频'''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微课)''' {{#iDisplay:e0680pc2g6l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40 化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溶解固形物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