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渡江战役 的原始碼
←
渡江战役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渡江战役'''<b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420/a40cedcd4479463abfdd5d6d5f00a09c.jpe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bbs.creaders.net/military/bbsviewer.php?trd_id=1398754&language=big5 圖片來自萬維讀者]</small> |} '''渡江战役'''又称'''京沪杭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末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攻下当时中国[[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经济|经济最为繁荣]]、人口最为稠密的[[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于1949年4月21日至6月2日期间,强渡[[长江]],向[[中华民国国军]]发起大规模[[战略]]进攻的[[战役]]。最终,解放军佔領[[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市 (中華民國)|南京]]、全国經濟中心[[上海市 (中華民國)|上海]],及[[杭州市|杭州]]、[[武漢三鎮|武汉]]等大城市,并快速向南方推进。此战役后,[[中國國民黨]]领导的[[中華民國政府]]遂丧失了统治全国的基础,从此江河日下。 == 战役背景 == ===蔣中正|李宗仁=== 1948年末至1949年初,[[第二次国共内战]]经过了[[遼西會戰]]<ref>[https://web.nutn.edu.tw/gac370/teaching/war/war-3.htm 遼西會戰],web.nutn.edu.tw</ref> 、[[徐蚌會戰]]和[[平津會戰]],[[国军]]的精锐重兵集团大部分被消灭,[[中国人民解放军]]则大為增強,控制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渡江作战的军事准备。 自1948年秋以来,國民政府军事上失利加上经济上币制改革失败。12月27日,南京公教人員眷屬連日緊急疏散。1949年1月21日上午10時許,[[蔣介石]]召集在南京黨政軍高級人員百餘人,在其官邸舉行緊急會議。蔣宣布下野文告,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總統,1月22日,提出与中共方面进行和平谈判,但蒋仍以[[中國國民黨總裁]]身份掌握军政大权,整顿军队、冀望依靠长江防线[[划江而治]]。并筹划将主要机关和重要物资撤至粤、闽、台等地,预备将[[中华民国国库黄金运送台湾行动|国库储备运往台湾]]。26日,中共已接管今[[南京市]]辖区内、长江北岸的[[六合县]]。 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向所属各部发布“京沪杭战役预备命令”。2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电示[[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3月中旬或下旬,应准备占领[[浦口]]及炮击[[南京特別市|南京]]。 3月25日,「砲轟[[安慶]]」。3月28日,[[桂系]]軍隊自動撤出安慶,「集中[[九江]],窺伺[[南昌]]」;安慶國軍獨力撑持,「甚為危急」。同日,国軍海軍封鎖長江安慶江面。至4月中,解放军消滅了长江北岸的多數国军据点,只有浦口、裕溪口、[[安庆]]还有国军据守。 4月1日,国共双方代表团在[[北平]](今[[北京]])进行“[[北平和谈|北平和平谈判]]”。4月13日,[[張治中]]由北平電李宗仁與[[何應欽]],謂[[周恩來]]於今日面交「國內和平協定」一件,「內分八條,二十四款」。張治中又上蔣介石一電報,謂到北平後,中國共產黨言論態度,意在逼降,並勸蔣「毅然放下一切」。4月15日,国共谈判代表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商定于4月20日签字。4月20日,[[行政院院長]]何應欽對中國共產黨所提八條二十四款,斷然予以拒絕。李宗仁、何应钦电告北平[[國民政府]]谈判代表张治中拒绝签字,和谈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向人民解放军下达了渡江作战命令。 == 战役准备 == === 解放军方面 === 在[[淮海战役]]结束后,解放军各野战军重新统一编制番号。[[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解放军投入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以及[[第四野战军]]的南下先遣兵团等以渡江作战。渡江作战之前线最高指挥机关是设于[[合肥]]的渡江战役总前敌委员会(简称总前委),成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委[[谭震林]]组成,是由“淮海战役总前委”延续而来。因长江水位会在5月初“[[桃花汛]]”期上涨,解放军准备于4月间发起渡江作战。1949年4月3日,发布《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计划渡江作战。根据纲要规定,第一阶段在[[湖口县|湖口]]至[[江阴]]的长江沿线上完成渡江任务,并实行战役展开,然后第二阶段完成分割和包围国军的任务,并控制[[沪宁线|京沪线]]指南京至上海铁路,今为京沪铁路沪宁段、[[浙赣线]]铁路一段,切断国军退路,最后阶段分别歼灭包围之敌。占领[[苏南]]、[[皖南]]及[[浙江]],攻占[[南京]]、[[上海]]、[[杭州]](三地当时简称“京沪杭”),最终目的夺取民国政府政治、经济中心。 解放军渡江作战部队作战地域划分为: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第20、第26、第34、第35军)、[[第10兵团]](第23、第28、第29、第31军)作为东线集团,作战地域在长江[[扬州]]三江营至[[镇江]][[张黄港江]]一段,由粟裕、[[张震 (上将)|张震]](第三野战军参谋长)负责指挥;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第21、第22、第24军)、[[第9兵团]](第25、第27、第30、第33军)作为中线集团,作战地域在长江[[裕溪口]]至[[枞阳]],由谭震林负责指挥;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第10、第11、第12军)、[[第4兵团]](第13、 第14、第15军)、[[第5兵团]](第16、第17、第18军)作为西线集团,作战地域在长江枞阳至[[望江]],由刘伯承、[[李达]](第二野战军参谋长)负责指挥;另外以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第40、第43军)以及部分军区部队掩护西集团侧后,在[[武汉]]以东、以北,钳制武汉方面兵力抽调转用于(南)京沪,策应渡江作战。 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的[[炮兵]]部队分别配属东集团(三个团又两个营)、中集团(两个团又一个营)支援渡江作战。 解放军当时的宣传口号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为切实弄清国军布防长江的情况,渡江战役总前委指示,在渡江作战之前,派一支部队先遣渡江,执行侦察任务。根据前委这一指示,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选调侦察营的一连、二连另加4个侦察班,组成“先遣渡江大队”,分左右两路渡江侦察。1949年3月中旬的一天,时任[[第9兵团]]第27军侦察二连连长的[[高锦堂]]带领一支化装的队伍直奔[[安徽省]]无为县的长江二道江坝边,在一小村隐蔽驻下。4月6日晚,侦察连从叶家墩登船强行南渡。当船到江心时,被南岸驻守的国军部队发现,顿时各种火力一齐扫来。经过近半个小时的激战,侦察二连终于在十里场登陆,并连夜急行军60余里,占领了狮子山。4月18日,高锦堂又接到命令,速带队返回江边,以接应大部队渡江。4月21日拂晓,侦察二连在江南岸与聂凤智军长率领的大部队胜利会师。 渡江战役前夕,协助撤離外交人员以及侨民任务的[[英国]]“紫石英”号军舰,於4月20日溯长江而上,遭到解放军炮击,先后前来救援的三艘英舰也被击退,是為[[紫石英号事件]]。 === 国军方面 === 国军方面,计划借助长江天堑确保[[江南]],同时,沿浙赣铁路与[[湘桂铁路]]及其以南地区准备第二线抵抗地带。国军的长江防线重点于京沪地区(京,当时指首都南京),而[[芜湖]]至[[湖口縣|湖口]]的防线上兵力较薄弱。国军认为若解放军强渡长江,可以凭借海、空军优势在长江遮断解放军后续渡江部队,集结在(南)京、沪、杭等要点的部队可凭借铁路、公路以及水路迅速机动至解放军渡江战场达到将其歼灭的目的。国军预计解放军方面因缺乏渡河工具以及[[徐蚌会战]](即淮-{}-海战役)中伤亡大而需要一段时期休整,国军可利用这段时间整训二线编练兵团。 经过国共内战的[[三大战役]],国军精锐之师消耗殆尽,很多部队曾受重创或是重建或新建的,因此防守兵力不足,士气亦比较低落。 国军由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负责统一指挥苏南、皖南、浙江等地防御,[[汤恩伯]]担任总司令。直接担任长江防御的是十八个军,国军依托长江组织防御的部队作战地域划分为:第8兵团(第55、第68、第96军)防守[[湖口县|湖口]]至[[铜陵]];第7绥靖区(第20、第66、第88军、第106军)防守[[铜陵]]至[[马鞍山市|马鞍山]];第6兵团及首都卫戍总司令部(第28、第45、第99军)防守[[南京]]及以东、以西地区;第1绥靖区(第4、 第21、第51、第123军、第54军)防守[[镇江]]至[[江阴]];淞沪警备司令部(第37、第52、第75军)防守[[苏州]]至[[上海]]间。在[[浙赣铁路]]沿线上杭州、[[金华]]、[[衢州]],[[徽州]]等地部署有第17兵团、第9编练司令部等的六个军(第18、第67、第73、第74、第85、第87军)作为第二线防御。以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和江防舰队分驻长江江面,空军四个大队支援作战。 以[[江西]]湖口为界,以西还有位于武汉的华中军政长官公署(1949年4月由“华中剿匪总司令部”改称),[[白崇禧]]担任总司令,以第58、第126军、第3兵团(第7、第48军)、第19兵团(第127,第128军)位于武汉及其以东,还有配置于二线的兵团。 == 战役经过 == 1949年4月20日18时,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7、9兵团组成的中线集团率先发起渡江作战,21时,第9兵团第25、第27军和第七兵团第24、第21军组成的第一梯队渡江登陆,标志渡江战役正式开始。21日,占领南岸的[[铜陵]]、[[繁昌]]等地。 1949年4月21日夜,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开始强渡长江,实施有重点的多路突击的方法,一举越过湖口至江阴间的长江防线,解放军登上滩头阵地,突破国军防御,国军的多次反击被打退。解放军先后争取了国军[[江陰要塞起義]]和[[中華民國海軍]]第二舰队倒戈,控制了江面,从滩头向纵深发展,多路穿插分割国军防线。22日解放军东集团、西集团分别占领纵深5至10公里的滩头阵地。国军长江防线完全崩溃,国军最早动摇的是第8兵团,于21日开始撤退。4月22日,蔣在杭州召集[[李宗仁]]、[[何應欽]]等商討「最後一戰」,下令:「把南京城下關火車站、碼頭、水電廠都炸掉。不能給共軍留下一點東西。我們要在浙贛線以北山地建立第二道防線。」22日下午,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开始实施向浙赣铁路沿线、杭州、上海方向总退却,第1绥靖区22日开始撤退;第7绥靖区和首都卫戍总司令部23日开始撤退。企图在上海、杭州、浙赣铁路沿线组织新的防御战线。 4月23日,解放军东集团占领[[丹阳市|丹阳]]、[[常州]]、[[无锡]]等地,切断(南)京沪线铁路,并进占镇江。解放军中集团占领[[芜湖]],展开追击战先后捕捉歼灭了国军第7绥靖区部分守军。 === 南京战役 === 渡江战役中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所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第35军]]是惟一部署在长江北岸于南京正面的军,22日对[[浦口]]地区发起攻击。22日晚,第35军先头部队103师侦察连进入南京。此前不久,代总统李宗仁跑回[[桂林]]「休息」,[[中華民國政府]]要员乘坐飞机离开南京,[[中華民國政府]]中下层官员也慌忙撤离,22日,中華民國政府宣布撤离首都南京迁往广州。23日晚,第35军开始渡江,未经激烈战斗就于次日占领南京。24日凌晨,104师312团3营9连占领[[南京总统府|总统府]]。(亦有2营率先攻占的说法。)24日晨,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新闻,宣布国民政府“已于昨日宣告灭亡”。 === 郎溪、广德围歼战 === 解放军按预先的战役计划,渡过长江后,中集团与东集团统一由粟裕、张震指挥。利用长江在南京—镇江段向北凸出的有利地形,实施钳形突破。从24日开始,第三野战军司令部命令东集团和中集团展开追击围歼作战。第8兵团、第10兵团主力沿丹阳、常州推进,占领[[溧阳]]、[[宜兴]]地区切断了(南)京杭国道,第9兵团、第7兵团由[[南陵县|南陵]]经[[宣城]]地区发起追击,东西对进实施钳形夹击,截断国军由镇江、南京、芜湖等地向南撤往杭州的退路。27日晚,第9兵团与第10兵团于[[浙江]][[吴兴]]、[[长兴县|长兴]]地区会师封闭合围圈,沿着(南)京杭道路撤退的国军五个军(第4、第28、第45、第66军及第51军的一部等)的部队被合围于[[郎溪]]、[[广德县|广德]]、长兴地区等地。国军组织抵抗处于混乱状态,至29日全部歼灭,俘虏共8万余人。27日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第29军进占[[苏州]],向上海方向警戒。28日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由谭震林指挥,向杭州推进,于5月3日佔領杭州。第三野战军在郎、广围歼战中以及在长江南岸追击中歼灭国军共计13.9万余人。1949年4月下旬解放军渡江以及追击中,京沪杭地区的国军有7个军(第4、第20、第28、第45、第66、第68、第99军部)被歼灭。 === 南昌战役 === 第二野战军组成的西集团为切断汤恩伯、白崇禧指挥的两个集团的联系,堵其退路,在近四百里宽的正面上分多路向浙赣铁路追击,5月3日,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占领浙赣线的[[上饶市|上饶]]—[[贵溪]]一线;第5兵团占领[[衢县]];第3兵团占领[[金华县|金华]],与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在[[诸暨]]会师。国军在浙赣铁路沿线建立防御战线的计划落空。5月5日占领浙赣线上的重镇鹰潭,40师解放了铁路南面的金溪县城。此后,部队继续向南、向西挺进。按照第二野战军司令部指示,第15军向福建省追歼敌人,第14军南下奔袭[[临川]]、[[南城]],第13军沿浙赣铁路向江西省会[[南昌]]进击。5月10日,[[陈赓]]部接到野战军前委“作接管南昌的准备”的命令。5月16日,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第13军第37师接到“抢渡抚河,解放南昌”的命令,向南昌进军。同日,占领[[进贤]]。5月17日,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渡过长江进入江西后,解放赣西北地区,并配合第二野战军向南昌方向挺进。5月21日,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37师开始进攻南昌,在城东谢埠镇与国军发生激战。5月22日拂晓,守卫南昌的国军[[夏威]]兵团撤退,并炸毁赣江上的中正桥,37师占领南昌。 === 武汉战役 === 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第12兵团)和中原军区部队为达到牵制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待第四野战军主力南下的目的,4月下旬进至长江北岸,逼进武汉。白崇禧指挥华中军政长官公署于5月初开始收缩兵力准备南撤,计划迟滞第四野战军渡江,掩护主力分别向[[湖南]]、鄂西地区撤退。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第40、第43军)完成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的任务后,于5月14日在[[团风]]至[[武穴]]间南渡长江,并在16日佔領[[汉口]],17日佔領[[武昌地区]]、[[汉阳地区]]。5月15日,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第19兵团司令[[张轸]]率(第128军)2万余人在[[贺胜桥]]倒戈。 === 上海战役 === 汤恩伯指挥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主力8个军(第21、第51、第52、第54、第75、第123军守[[浦西]],第12、第37军守[[浦东]])退守上海,并以中華民國海军海防第一舰队和空军协助防守。防御重点在于[[吴淞]]、[[高桥|高桥(上海)]]与[[上海市]]区,保障出海通路。解放军渡江战役总前委计划以第三野战军第10(第26、第28、第29、第33军)、第9兵团(第20、第27、第30、第31军)8个军发起[[上海战役]],同时,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继续向浙江进军。 第三野战军以吴淞作为攻击重点,目的是封锁[[吴淞口]],使国军为保护由海路撤退的通道而集中兵力在[[吴淞]]周围,避免在市区内进行较大规模的战斗,目的是完整接管城市,为此还特别规定进入市区作战尽可能的不使用重炮。计划从浦东、浦西两翼迂回,分别取道浦西的[[嘉定区|嘉定地区]],浦东的[[川沙县|川沙]]、高桥,实施钳形攻势,进抵[[寶山區 (上海市)|宝山]]、吴淞,后续任务是由[[松江区|松江]]、[[青浦]]进攻上海市区。 5月10日第三野战军下达淞沪战役作战命令,于5月12日发起[[上海战役]],开始攻击上海外围阵地。在[[浦西]],向[[宝山區 (上海市)|宝山]]、[[吴淞]]攻击的战斗付出较大的代价但没有大的进展,16日调整部署,选择战线薄弱部打开缺口楔入纵深侧背,纠正集团进攻的方式,取得了进展,至19日逼近威胁[[吴淞口]]。在浦东,18日逼近高桥,遇到国军多次反击。23日,解放军向上海市区发起总攻,24日,国军向[[吴淞]]收缩防线,确保从海上撤退的通路。至25日,解放军快速穿插进占[[苏州河]]以南市区,26日攻占上海市区,争取了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率部阵前倒戈。解放军于27日占领上海。解放军伤亡3万多人,国军除了5万人乘船从海上撤走外,损失15万多人(伤亡1.5万人,9.4万人被俘,4.4万人倒戈)。 === 战役结束 === 6月2日,第三野战军第25军攻占[[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结束。渡江战役是继“三大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以优势兵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战役行动。此役解放军攻占了南京、杭州、武汉、上海等大城市和苏、浙、赣、皖、闽、鄂广大地区。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国军损失43万多人。民国政府通过守住长江防线,划江而治的計畫落空,解放军在这一战役中取得压倒性胜利,为此后解放军进军[[福建]]及[[华南]]、西南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中国共产党夺取全中国政权的进程。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590 軍事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渡江战役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