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法昆多·卡布拉爾 的原始碼
←
法昆多·卡布拉爾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110710050023 singer shot dead 304x171 reuters.jpg|缩略图|阿根廷民謠歌手法昆多·卡布拉爾]] '''法昆多·卡布拉爾'''('''Facundo Cabra''',{{bd|1937年|5月22日|2011年|7月9日|catIdx=Cabral}})是著名[[阿根廷]][[民謠]][[歌手]]和[[作曲家]]。 2011年7月10日在危地馬拉首都前往機場途中遭槍擊掃射身亡。,享年74歲。消息震撼國際社會,瓜國總統下令舉國致哀三天,聯合國也發表哀悼聲明。據報,卡布拉爾是在從下榻酒店駛往危地馬拉城機場的途中遭遇伏擊身亡的。 危地馬拉當局說,當槍手同另一輛汽車中的卡布拉爾保鏢交火時,卡布拉爾所乘坐的汽車被打中18槍,歌手當場死亡<ref>{{Cite web |url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2011/07/110710_agentina_singer_shot_dead| title =阿根廷著名歌手遭枪击身亡| author = | date = }}BBC. </ref>。 他最有名的作曲是《我不屬於這裡,也不屬於那裡》(''No soy de aquí ni soy de allá'') ==簡介== 法昆多卡布拉爾(Facundo Cabral)出生在貧困家庭,父親早早就棄家出走,留下他母親和六個兄姊。他9歲即因酗酒被送往教養院,22歲入獄,獄中一名傳教士教他識字而完成小學教育,22歲時成為民謠歌手。 1970年,卡布拉爾以抗議歌曲〈我非來自這裡,也非來自那裡〉(No soy de aquí, ni soy de allá)唱出庶民心聲,呼應南美反獨裁和全球反戰風潮,揚名西語系國家,也在1960及70年代的南美新歌謠(Nueva Cancion)運動中佔有一席之地。1976年,卡布拉爾被阿根廷獨裁軍政府驅逐,流亡墨西哥,8年後才返國。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贈「全球和平使者」頭銜,表彰他透過歌曲倡議和平與愛的努力。 卡布拉爾是位多才多藝的藝人,不但作曲演唱還會寫[[小說]]與詩。他崛起於1970年代,創作的政治異議歌曲,讓他成為[[拉丁美洲]]革命年代的偶像人物。他的演唱會以融合了[[哲學]]、[[民謠]]和詩歌為特色。卡布拉爾的音樂風格植根於南美洲潘帕斯草原的高卓(Gauchos)牧人,他在舞臺上歌唱[[印度]]「聖雄」[[甘地]]、[[美國]][[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美國[[詩人]][[華特惠特曼]](Walt Whitman)和阿根廷[[作家]]荷黑路易士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71歲時,卡布拉爾回顧自己一生:「我總是問上帝,『你為什麼給予我這麼多?』你給了我悲慘,飢餓,歡樂,鬥爭,啟蒙……我什麼都見到了。」作為吟遊詩人,卡布拉爾始終「在路上」。哪怕後來雙目近乎全盲,他仍堅持拄拐杖行走,不肯放慢腳步。他曾說,自己「不會停歇,更願在路途上呼吸……在舞臺上,我彷彿年輕50歲」<ref>{{Cite web |url =https://blog.xuite.net/django.tw/twblog/114682959| title =〈我非來自這裡,也非來自那裡〉(No soy de aquí, ni soy de allá)-法昆多卡布拉爾(Facundo Cabral)| author = | date =2011-07-15}} </ref>。 ==參考資料== [[Category:作曲家]] [[Category:阿根廷人]] [[Category:歌手]]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D/isYea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B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Date.isMD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法昆多·卡布拉爾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