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沈葆禎 的原始碼
←
沈葆禎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沈葆禎'''(1820年—1879年),字翰宇,又字幼丹。福建省侯官縣(今福州市區)人,他的妻子[[林普晴]]是清朝著名大臣[[林則徐]]的女兒。[[沈葆禎]]是晚清「同治中興」時洋務運動的重臣之一,先後曾任總理船政大臣及南洋大臣。 在其任內曾修築今[[台南市]]內的[[億載金城]],廢除限制漢人渡台禁令。 ==經歷== [[File:沈葆禎(3).jpg|thumb|right| [http://www.luerhmenfisher.com/upload/introblock/48/1-128b.jpg原圖鏈結] [http://www.luerhmenfisher.com/introitem_detail.php?blockid=48] ]] ===被太平軍圍攻,夫人城樓上擊鼓=== 沈葆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進士,選庶吉士,散館後授翰林院編修。咸豐四年(1854年)改任御史。任職江西咸豐六年(1856年)改派江西,任九江知府,追隨[[曾國藩]]與太平天國作戰。當時,城池被太平軍圍攻,守城的沈葆楨與夫人同登上城樓,沈夫人甚至仿效南宋[[梁紅玉]]在城樓上擊鼓,守軍士氣為之大振、擊退敵軍。 咸豐十一年(1861年)沈葆楨升任江西巡撫。同治三年(1864年),清軍攻破太平天國都城天京(南京),幼天王洪天貴福及洪仁玕、黃文英等逃至江西,皆為沈葆禎所擒因功授輕車都尉,加頭品頂戴。 ==船政大臣== 1866年,左宗棠於福建設立馬尾船廠,仍在籌備中旋即被調任陝甘。左宗棠薦沈葆禎代其事,沈於次年(1867年)被任為船政總理大臣。沈葆禎為船政大臣時,對中國的現代航海事業及洋務運動皆貢獻甚大。 沈葆禎除了在馬尾興建船塢,製造現代船艦以裝備福建水師(同時更供應北洋海軍、南洋海軍其他艦隊);更非常著重人材培養,建立了中國首家海軍學校福建船政學堂,訓練之人材中不少成為日後北洋水師的中堅。<ref>{{cite web|url=https://kknews.cc/history/gmayg3m.html |title=航海往事:沈葆禎創辦船政學堂 |publisher=kknews.cc |date=2019-04-15|accessdate=2020-08-18 }}</ref> ==牡丹社事件== 1874年5月,日本派兵攻打台灣,清廷聞訊後派遣時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楨,緊急前往台灣籌辦防務。不久之後,清廷獲知日軍已登陸台灣,且與台灣原住民發生激戰,因此改授沈葆楨為“欽差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將福建所有鎮、道歸其節制,江蘇、廣東沿海各口輪船-{准}-其調遣,以便與日本及各國按約交涉。沈葆楨受命後,便與福州將軍[[文煜]]、閩浙總督兼署福建巡撫[[李鶴年]]聯合上奏,提出聯外交、儲利器、儲人才、通消息等四項要求,清廷均予以嘉許,並命迅速辦理。 6月,沈葆楨與福建布政使[[潘霨]]一同來台。沈葆楨以軍備刻不容緩,台南市府城為根本之地,遂於安平興建砲台,置放西洋巨砲以為防禦(即“億載金城”),同時派兵分駐枋寮、東港等地,並請調淮軍最精銳的武毅銘軍([[劉銘傳]]部)[[唐定奎]]部隊六千餘人,及總兵[[張其光]]、[[吳光亮]]等洋槍隊及粵勇共八千餘人先後抵台,積極備戰。 雖然此時台灣情勢一觸即發,但清廷本身海防空虛,新疆回亂未平,不希望與日本發生正面衝突;日本也因飽受台灣南部瘴癘之氣所苦,同時並未具備大規模對外征戰能力,雙方遂簽訂北京專約,日軍撤離台灣。 在台灣的建設行政區劃的調整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決定在日軍登陸的瑯嶠地區設置恆春縣,同時奏請在台灣北部設立台北府,將淡水廳及噶瑪蘭廳分別改為淡水縣及宜蘭縣。<ref>[https://edc1014074.pixnet.net/blog/post/297448520-%E6%B2%88%E8%91%86%E7%A6%8E%E7%9A%84%E7%94%9F%E5%B9%B3%E4%BA%8B%E8%B9%9F 沈葆禎的生平事蹟]</ref> ==著作== 《沈文肅公政書》 ==創辦船政學堂== 同治五年(1866年),閩浙總督[[左宗棠]]上奏時,提出要設立船政藝局,培養航海人才,並學習外國先進的輪船製造、駕駛技術。他認為,學習西方這些技術非常必要,可以“防海之害而收其利”。 左宗棠認為,要選拔少年人才,全面學習西方的語言、文字、數學等。剛開始,政府還要對此進行鼓勵,給學員們發薪水。清廷認為這非常有必要,就批准了他的奏摺,決定成立船政局,製造船艦和火砲。 於是,這年底,專門培養海軍人才的第一所船政學堂在福州誕生。由於當時左宗棠調任西北平亂,清政府任命[[沈葆禎]]當第一任船政大臣,主管這項工作。由於,他是清廷任命的首任船政大臣,為船政學堂的建立做了大量工作,因而被公認是中國船政學堂最早的創辦者。 船政學堂的名稱一開始叫“求是堂藝局”,第一次招生考試由沈葆禎親自主持。這次招考的主要考題是《大孝終身慕父母論》,當時,中國著名人物[[嚴復]]報名參加。恰好嚴復的父親剛剛去世,因此他對這個命題理解深刻,答卷時情真意切,文采飛揚。沈葆楨看後非常欣賞,以第一名錄取了他。 這所最早的船政學堂設立在福州城內,從成立之初,就聘用了外教,講授最前沿的造船、航海專業知識。學堂還規定,學生中以優異成績畢業的人將被派往西歐深造。這極大鼓勵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使教學水平大為提高。後來,船政學堂畢業生中,有不少人成為北洋水師的高級將領。因此,“求是堂藝局”也被稱為中國海軍搖籃。 船政學堂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校舍位置在學校的前面,也稱為前學堂,主要教授造船、輪機及設計等。造船方面當時法國比較先進,因而由法國導師擔任教學工作,所學科目主要有法文、幾何、數學、微積分、物理、機械等。教學時一律使用法語,用的課本也是法文的。不久,前學堂又增設了設計和輪機專業,後來又增設了技工學校。 另一部分在學校後面,是後學堂,主要學習航海技術。當時,航海技術英國在全世界領先,故此後學堂是英國導師講課,主要科目有英文、數學、幾何、天文、地理、航海理論等。 第二年夏,福建馬尾的兩座教學樓和60多間學生宿舍建成了,於是,“求是堂藝局”搬家,從福州遷到了馬尾,並正式改名為船政學堂。 船政學堂在教學中非常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前學堂的學生一般要到船廠實習,而後學堂的學生則要到船上具體操作。沈葆禎擔心學生們沒地方實踐操作,決定組建一個造船廠,馬尾這個廠當時也是遠東最大的造船廠,有好幾艘專門製造和購買的船供學員們實習操作。光緒年間,船政學堂還派出首批留學生到英、法等國學習。 馬尾船政學堂為清朝培養了大量海軍人才,[[李鴻章]]對此特別滿意,盛讚馬尾船政學堂是“開山之祖”。創設北洋海軍時,除了提督丁汝昌不是海軍出身,其餘各艦的管帶、幫帶都來自馬尾船政學堂。甚至民國成立後,中國海軍許多著名人物仍然來自這所船政學堂。 沈葆楨在任9年,馬尾各學堂的教學、管理均保持較高質量。從同治五年到光緒三十三(1907年)停辦,41年共畢業了628個學生。辛亥革命後,在船政學堂的基礎上,國民黨建立了海軍學校,1949年遷往台灣。<ref>[http://www.sohu.com/a/308078284_801463 航海往事:沈葆禎創辦船政學堂]</ref> ==福州故居== [[File:沈葆禎(2).jpg|thumb|right| [http://www.fzcuo.com/uploads/201601/1453023396BffRcDTa.jpg原圖鏈結]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6%B2%88%E8%91%86%E6%A5%A8%E6%95%85%E5%B1%85%E7%9B%B8%E7%89%87&rlz=1C1ASUC_zh-TWTW840TW840&sxsrf=ACYBGNS-n_WTRIG-9j9AFggYMmb8uVjxNQ:1571311328833&tbm=isch&source=iu&ictx=1&fir=g079ycxtM5SAfM%253A%252Cj4YPXpgKk_mKKM%252C_&vet=1&usg=AI4_-kRaavRoAsXz1pnQDU0AfQDqYgbNmg&sa=X&ved=2ahUKEwiLo9jslqPlAhVyyosBHRcABpQQ9QEwBHoECAkQBg#imgrc=zF5m_6jAUn5RHM:&vet=1] ]] 沈葆楨故居建於明代天啟年間,是沈葆楨在江西九江知府任上購得。位于福州市三坊七巷宮巷26號,是一幢具有歷史文物意義的明代建築。 故居坐北朝南,佔地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747平方米,共四進。大門口高懸「進士」牌匾,寶藍底金字。廳堂掛有四面「文魁」、一面「經魁」、一面「拔貢」大牌匾。一進東西廊下原有儀仗執事牌二十餘面。正廳隸書抱柱聯寫「文章華國,詩禮傳家」。 二進、三進格局相同,穿斗式木構架,雙坡頂,斗拱 多為方斗,雕刻構件;有前後天井、前後廳、左右廂房分前後房。四進倒朝樓,木結構,樓下臥室,樓上藏書。 各進東側有小門通東鄰的林則徐次子林聰彝故居。 主座西面隔牆外大小兩個跨院有「補竹籬」花廳、「三友齋」書齋、「海棠軒」簽押房。小跨院有「飲翠樓」,是沈家藏書樓。 宅院四面風火牆,牆頭弧形翹角,翹角和牆頭上均有彩色灰塑人物、花鳥、蟲魚,形態各異,生動活潑,盡顯明清時期福州民居傳統牆頭雕塑藝術的特徵。 1988年沈葆禎故居被福州市鼓樓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列為“福州市名人故居”;1996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此故居產權仍屬沈家人,暫未對外開放。<ref>[https://www.chiculture.net/30045/c34.html 沈葆楨故居]</ref> ==「奉旨碑」== [[File:沈葆禎.jpg|thumb|right| [https://www.rosary.org.tw/01/image/11_01.jpg原圖鏈結] [https://www.rosary.org.tw/01/01_02_11.html] ]] 「奉旨碑」為一八七四年(清同治十三)清朝船政大臣沈葆禎奉命來台為欽差大臣:辦理海防兼處理各國商貿海事,受當時的萬金本堂神父所託向清穆宗皇帝請奏准予傳教自由。清穆宗皇帝納奏,親賜照准奉旨和天主堂各兩塊聖石,命沈葆禎親筆以剞石。 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沈葆禎再度來台時,送予萬金及玫瑰堂。一九二八年拆除前本堂,改建為現在玫瑰聖母堂時,被深埋於土中。一九七二年本堂教友鐘意姑婆捐建聖母亭時,於聖堂前左側掘出,當時本堂潘瓊輝神父僱工立於聖堂前門上面。<ref>[https://www.rosary.org.tw/01/01_02_11.html 歷史沿格【聖堂歷史文物】>「奉旨碑」]</ref> ==延平郡王祠== [[File:沈葆禎(4).jpg|thumb|right| [https://www.taiwangods.com/imageServices/upload/Image/S2016PM00417_600_450.jpg原圖鏈結] [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landscape/1_0011.aspx?i=75] ]] 延平郡王祠是全國最早,也最著名的[[鄭成功]]祠。鄭成功從荷蘭人手裡收復台灣,並以台灣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建設台灣不遺餘力,深得民心,死後人民設廟奉祀,但為避免清廷找麻煩,故稱鄭成功為「開山王」。開山路之名,也是因此而來。 清同治13年,欽差大臣沈葆禎奉命來台辦理防務,深入民間才發現鄭成功對建設台灣的貢獻,上書皇帝強調鄭成功是明室遺臣,而非亂臣賊子,建議建祠紀念之。朝廷同意後撥款立祠,諡號忠烈,並在正門石匾提「明延平郡王祠」,這是清朝首度承認鄭成功的事蹟。 延平郡王祠建於清同治年間,俗稱鄭成功廟或開山聖王廟,位於台南市開山路,佔地9400餘坪,奉祀台灣開山始祖鄭成功及其部將,為台灣的重要古蹟。佔地廣闊,庭園修築極美,整體風格莊嚴典雅,是台灣唯一福州式廟宇建築。 延平郡王祠分為照壁、供奉鄭成功的正殿、崇祀太妃與寧靖王的後殿,以及東西廡。厚重的琉璃綠瓦,襯著低矮的紅色牆身,配合祠外延平公園的池榭垂柳,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祠中收藏許多古文物,包括珍貴的沈葆禎手書。東西兩廡則陳列鄭氏部將牌位、儀仗等。後殿中央供奉鄭氏母親田川氏的牌位。庭中的兩棵古梅是鄭成功親手所植,已有300年歷史,每到寒冬吐露芬芳。祠堂右邊的台南民俗文物館,展示有民間的藝術品、古代生物標本及古代匾碑,館藏豐富。祠前右側並保留著兩座銅製古炮及七座鐵製古炮。<ref>[http://mars.ymsh.tp.edu.tw/eclass/mod/forum/discuss.php?d=466 延平郡王祠]</ref> ===沈葆禎對聯=== 沈葆楨奏准將開山王廟改建為延平郡王祠後,初建之際正值推動開發臺灣後山重大政策時期,因此閩臺官員群集,沈葆楨建祠時率先題下膾炙人口的名聯:「闢千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木刻對聯現置於正殿兩旁。同治12年(公元1873年))的「獨奉聖朝朔,來開盤古荒。」對聯由鄭成功文物館收藏,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頌揚鄭成功母親的「值明運窮時故英靈不毓中土,闢炎荒創局惟烈母乃生奇兒。」對聯則放在後殿太妃祠鄭母田川氏牌位兩旁。<ref>[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landscape/1_0011.aspx?i=75 沈葆禎對聯]</ref> ==參考資料== {{Reflist}} [[Category:清朝军政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沈葆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