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汉中志 的原始碼
←
汉中志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汉中志</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2Fpic%2Ff11f3a292df5e0fe9925bcfd233023a85edf8cb1d4b5&refer=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71691412&t=ceae04a3239d13de7ab4b12843c93b5a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B1%89%E4%B8%AD%E5%BF%97&step_word=&hs=0&pn=12&spn=0&di=7163459808492781569&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2&ie=utf-8&oe=utf-8&in=&cl=2&lm=-1&st=-1&cs=3019296117%2C3399537999&os=2491755211%2C1597748837&simid=3019296117%2C3399537999&adpicid=0&lpn=0&ln=1681&fr=&fmq=1669099420478_R&fm=detail&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2Fpic%2Ff11f3a292df5e0fe9925bcfd233023a85edf8cb1d4b5%26refer%3D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71691412%26t%3Dceae04a3239d13de7ab4b12843c93b5a&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wthj_z%26e3Bkwt17_z%26e3Bv54AzdH3Ftpj4AzdH3F%25Em%25B8%25bl%25E9%25Bb%25AD%25Ec%25Bb%25bd%25Em%25B8%25bl%25Ec%25bF%25Ba%25Ec%25bC%25BA%25Ec%25lC%25Ba%25Ec%25la%25bD%25Ec%25BF%25l0%25db8lbm%25Ed%25ba%25l9da8c%25dlAzdH3Fcb0d0d89&gsm=1e&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dyTabStr=MCwzLDEsMiw3LDUsNCw2LDgsOQ%3D%3D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作者;常璩(晋朝) 类别;地方志著作 文章名;汉中志 选自著作;华阳国志 著作又名;华阳国记 |} '''汉中志''',选自晋朝人常璩编写的《[[华阳国志]]》卷二。 《[[华阳国志]]》全书十二卷,约十一万字。全书内容,大体由三部分组成:一至四卷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历史]]、地理,其中也记载了这一地区的政治史、民族史、军事史等,但以记地理为主,其类似于“正史”中的地理志;五至九卷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西汉末年到东晋初年割据巴蜀的公孙述、刘焉刘璋父子、刘备刘禅父子和李氏成汉四个割据政权以及西晋统一时期的历史,这一部分略似“正史”中的本纪;十至十二卷[[记载]]了梁、益、宁三州从西汉到东晋初年的“贤士列女”。<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705/07/10101824_573173253.shtml 《华阳国志》之《汉中志》],360doc个人图书馆 , 2016年7月5日</ref>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原作《[[华阳国记]]》。“华阳”一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华阳黑水为梁州。”意思是说梁州东至华山之阳,西至黑水之滨。常璩在《[[华阳国志·序志]]》中说:“唯有天汉,鉴亦有光。实司群望,表我华阳。”且注释说将汉水作为华阳地区的标志。《[[华阳国志]]》所记地区为《[[禹贡]]》九州之梁州,其地因在华山之阳、汉水之南而得名为“华阳”。它记载了公元四世纪中叶以前,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此书体制完备,内容丰富,考证翔实,史料可靠,是研究古代西南地方史和西南少数民族史以及蜀汉、成汉史的重要史料。 《[[华阳国志]]》全书十二卷,约十一万字。全书内容,大体由三部分组成:一至四卷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历史、地理,其中也记载了这一地区的政治史、民族史、军事史等,但以记地理为主,其类似于“正史”中的地理志;五至九卷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西汉末年到东晋初年割据巴蜀的公孙述、刘焉刘璋父子、[[刘备]]刘禅父子和李氏成汉四个割据政权以及西晋统一时期的历史,这一部分略似“正史”中的本纪;十至十二卷记载了梁、益、宁三州从西汉到东晋初年的“贤士列女”,这部分相当于“正史”中的列传。刘琳在《[[华阳国志校注·前言]]》里指出:“从内容来说,是历史、地理、人物三结合;从体裁来说,是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三结合。”常璩将历史、地理、政治、人物、民族、经济、人文等综合在一部书中,这点无论是从体例上还是内容上,都具备了地方志的性质,但又明显区别于传统方志只偏重于记载某一地区的特点,这种区别,正是常璩之《[[华阳国志]]》在中国方志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华阳国志]]》千百年来能挺拔于方志之林并成为方志之鼻祖的主要原因之一。 《[[华阳国志]]》自成书以来,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唐代著名史评家刘知几在《[[史通·杂述]]》中说:“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施于本国,颇得流行;至于他方,罕闻爱异。其如常璩之详审……而能传诸不朽,见美来裔者,盖无几焉。”北宋学者吕大防在《[[华阳国志·序]]》中也说:“蜀记之可观,未有过于此者。”徐广的《[[晋记]]》,范晔的《[[后汉书]]》,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昭的《[[续汉志注]]》,李膺的《[[益州记]]》,郦道元的《[[水经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唐初修的《[[晋书]]》以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都大量取材于《[[华阳国志]]》。当代人对于古代西南的研究,都把《[[华阳国志]]》作为重要的史料。尤其是攥写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方的史志,更是离不开《[[华阳国志]]》。 综上所述,鉴于《[[华阳国志]]》在研究古代西南史方面可提供重要的史料价值,以及后人因研究此书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而这些研究成果,得益于《[[华阳国志]]》中关于古代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物产资源、生态、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记载,其成果对于今人研究西南社会发展、探究西南经济发展规律等诸多研究领域提供了历史依据和参考价值。 ==汉中== 汉中市地处中国版图地理几何中心,地理上属中国西南地区,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南郑、梁州、天汉,是大汉王朝的发祥地,也与汉族这一称谓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汉中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水的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是汉中盆地,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和“鱼米之乡”,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因境内洋县生存有全国一级保护鸟类、“世界珍禽”——朱鹮,故又被称为“朱鹮之乡”。现辖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勉县、西乡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1区10县及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原文== 汉中郡,本附庸国,属蜀。周赧王年,秦惠文王置郡,因水名也。汉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是也;西源出陇西西县れ冢山,会白水,经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故曰“汉沔”。在《[[诗]]》曰:“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其应上昭于天。又曰:“惟天有汉”。其分野与巴、蜀同占。其地东接南郡,南接广汉,西接陇巴、阴平,北接秦川。厥壤沃美,赋贡所出,略侔三蜀。 六国时,楚强盛,略有其地,后为秦,恒成争地。汉高帝既克秦,获子婴,项羽封高帝为汉王。王巴蜀三十一县。帝不悦。丞相[[萧何]]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且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夫能屈于一人之下,则伸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愿大王王汉中,抚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帝从之,都南郑。及项籍弑义帝,高帝东伐,萧何常居守汉中,足食足兵。既定三秦,萧何镇关中,资其众,卒平天下。以田叔为汉中守。属县十二,去洛一千九十一里。叔既馈以军饷,又致名材立宫室,帝嘉之。后为鲁相。然以帝业所兴,不封藩王。 自叔之后,世修文教,有ㄈ傥之士,异人并挺。邓公抗言于孝景之朝,以明忠枉之情。张骞特以蒙险远,为孝武帝开缘边之地,宾沙越之国,致大宛之马,入南海之象,而车渠、玛瑙、珊瑚、琳碧、宝、明珠、玳瑁、虎魄、水晶、琉璃、火浣之布、蒲桃之酒、筇竹、酱,殊方奇玩,盈于市朝,振扬威灵,被于幽裔。遂登九列,杖节绣衣,剖符博望。谷口子真秉箕颍之操,湛然岳立,不营不求,德声迈流。杨王孙应至人之概。 自建武以后,群儒修业,开按图纬,汉之宰相当出坤乡。于是司徒李公屡登七政,太尉子坚弈世论道。其璋瑚琏之器则陈伯台、李季子、陈申伯之徒,文秀玮晔。其州牧郡守,冠盖相继,于西州为盛,盖济济焉。 莽时,公孙述据蜀,跨有汉中,当秦、陇之径,每罹于其害。 安帝永初二年,阴平、武都羌反,入汉中,杀太守董炳,没略吏民。四年,羌复来。太守郑廑出屯褒中,欲与羌战。主簿段崇陈谏,以为但可坚守,来虏乘胜,其锋不可当。廑不从,战,败绩。崇与门下史王宗、原展及崇子勃、兄子伯生力战捍廑,并命。功曹程信素居守,驰来赴难,冒寇殡殓廑。虏遂大盛。天子乃拜巴郡陈禅为[[汉中]]太守。虏素惮禅,更来盘结。禅知攻守未可卒下,而年荒民困,乃矫诏赦之,大小咸服。既诛其乱首,天子善之,徙禅左冯翊太守。程信怨耻,乃结故吏冠盖子弟严孳、李容、姜济、陈巴、曹廉、勾矩、刘旌等二十五人,誓志报羌,各募壮士,预结同死以待寇。太守邓成命信为五官,孳等门下官属。元初二年,羌复来,巴郡板救之。信等将其士卒力奋讨,大破之。信被八创,二十五人战死。自是后羌不敢南向。五年,天子下诏褒叹信、崇等,赐其家谷各千斛,宗、展、孳等家谷各五百斛,列画东观。每新太守到,必先存问其家。以羌畏服陈禅,拜禅子澄汉中[[太守]]。 汉末,沛国张陵学道于蜀鹤鸣山,造作道书,自称“太清玄元”,以惑百姓。陵死,子衡传其业。衡死,子鲁传其业。鲁字公祺,以鬼道见信于益州牧刘焉。鲁母有少容,往来焉家。初平中,以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谷道。鲁既至,行宽惠,以鬼道教。立义舍,置义米、义肉其中,行者取之,量腹而已,不得过。过多云鬼病之。其市肆贾平亦然。犯法者三原而后行刑。学道未信者谓之“鬼卒”,后乃为“祭酒”。巴、汉夷民多便之。其供道限出五斗米,故世谓之“米道”。 扶风苏固为汉中太守,鲁遣其党张修攻固。成固人陈调素游侠,学毙蕤,固以为门下掾。说固守捍御寇之术,固不能用,逾墙走,投南郑赵嵩,嵩将俱逃。贼盛,固遣嵩求隐避处。嵩未还,固又令铃下侦贼。贼得钤下,遂得杀固。嵩痛愤,杖剑直入。调亦聚其宾客百余人攻修,战死。鲁遂有汉中。数害汉使,焉上书言“米贼断道”。 至刘焉子璋为牧时,鲁益骄恣,璋怒。建安五年,杀鲁母、弟。鲁说巴夷杜、朴胡、袁约等叛为雠敌。鲁时使使汉朝,亦慢骄。帝室以乱,不能征,就拜镇民中郎将,汉宁太守。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璋数遣庞羲、李思等讨之,不能克。而巴夷日叛,乃以羲为巴西太守;又遣杨怀、高沛守关头。请刘先主讨鲁。先主更袭取璋。 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鲁,鲁走巴中。先主将迎之,而鲁功曹巴西阎圃说鲁北降归魏武:“赞以大事,宜附;不然,西结刘备以归之。”鲁勃然曰:“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遂委质魏武。武帝拜鲁镇南将军,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 时先主东下公安,巴汉稽服。魏武以巴夷王杜、朴胡、袁约为三巴太守;留征西将军夏侯渊及张、益州[[刺史]]赵等守汉中,迁其民于关陇。 二十四年春,先主进军攻汉中,至定军。渊、、来战,大为先主所破,将军黄忠斩渊、首。魏武帝复西征先主。先主曰:“孟德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先主遂为汉中王。将还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中,众皆以必张飞,张飞心亦自许。先主乃以牙门义阳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汉中,卿居之若何?”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若偏将十万而来,请为大王吞之。”众壮其言。 初,魏武之留渊、也,以鸡肋示外,外人莫察,惟主簿杨修知之,故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也。” 是后处蜀、魏界,固险重守,自丞相、大司马、大将军皆镇汉中。 蜀平,梁州治沔阳。太康中,晋武帝孙汉王迪受封,更曰汉国。郡但六县。 南郑县郡治。周贞王十八年秦厉公城之。有池水,从旱山来入沔。大姓李、郑、赵氏。 沔阳县州治。有铁官。又有度水,水有二源,一曰清检,二曰浊检。有鱼穴,清水出奥,浊水出鲋,常以二月、八月取。蜀丞相诸葛亮葬定军山。 褒中县孝昭帝元凤六年置,本都尉治也。山名扶木。有唐公房祠也。 成固县蜀时以沔阳为汉城,成固为乐城。 蒲池县 西乡县 魏兴郡,本汉中西城县。哀、平之世,县民锡光字长冲为交州刺史,徙交[[太守]]。王莽篡位,据郡不附。莽方有事海内,未以为意。寻值所在兵起,遂自守。更始即祚,正其本官。世祖嘉其忠节,征拜为大将军、朝侯祭酒,封盐水侯。后汉中数寇乱,县土独存。汉季世别为郡。 建安二十四年,刘先主命宜都太守孟达从姊归北伐房陵、上庸;又遣副军中郎将刘封乘沔水会达上庸。以申耽弟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达、耽降魏。黄初二年,文帝转仪为魏兴太守,封郧乡侯。蜀平,遂治西城。属县六,户万,去洛一千七百里。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中郡同。 西城县郡治。元康元年封越骑校尉蜀郡何攀为公国也。 喂蓉 [[安康]]县 兴晋县晋置。 郧乡县本名长利县,县有郧乡。 洵阳县洵水所出。 == 参考来源 == <center> {{#iDisplay:s053241hrpj|480|270|qq}} <center>中共汉中市委五届四次全会召开</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650 中國史料]]
返回「
汉中志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