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毗连区 的原始碼
←
毗连区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毗连区.jpg|35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www.8g8g.com/uploads/allimg/c180904/153600W1406150-113Y.jpg 原图链接][http://www.8g8g.com/lishiquwen/121375.html 来自 天天探索 的图片]]] '''毗连区'''(contiguous zone),又称“邻接区”、“海上特别权”,是指沿海国根据其国内法,在领海之外邻接领海的一定范围内,为了对某些事项行使必要的[[管制权]],而设立的特殊海域。 ==产生== 有关毗连区的制度产生于18世纪30年代,原因是沿海国为了本国利益,需要将某些权利的行使范围扩大到领海之外的一定区域。最早设立毗连区的制度是[[英国]]。1736年,英国制定《游弋法》,规定对在英国海域内的[[船舶]]行驶监督检查权,凡在该海域内走私或运载违禁品者,均予以没收船货或罚款。1876年,英国又颁布了《统一海关法》,规定对9英里范围的本国船舶行使监督检查权。[[美国]]于1799年至1922年多次制定[[法律]],规定对12英里范围内的外国船舶行驶船舶检查权。美国在1935年颁布的《反走私法》还授权总统可以宣布宽达50至100海里的[[海关]]执行区。19世纪后,许多国家根据本国利益,纷纷制定法律,在[[领海]]之外设置了内容不同、宽度不一的毗连区。此外,还有一些国家通过双边或多边协定承认或相互承认所设置的毗连区。例如,1930年,美国先后与[[德国]]、[[瑞典]]、[[挪威]]等15个国签订条约,互相承认各国所设立的毗连区。 ==宽度== 1930年海牙国际法编撰会议,鉴于各国不同的毗连区制度,曾希望统一各国不同的标准,但始终未获成功。1958年[[联合国]]第一次海洋法会议,首次将毗连区制度列入《s:领海及毗连区公约》<ref>[http://bjgy.china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11/11/id/884252.shtml 国际法上的毗连区制度],北京法院网, 2011-11-30 </ref>。 毗连区的宽度从测算[[领海基线]]算起,不得超过24海里。需特别指出的是,毗连区的宽度实际上是连同领海在内的不得超过24海里。[[中华民国]]公布之《领海及邻接区法》,明定中华民国邻接区为邻接其领海外侧至距离基线二十四浬间之海域。[[中华人民共和国]]1992年《领海及毗连区法》规定,中国毗连区宽度是领海之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其宽度为12海里。 ==法律地位== 毗连区的[[法律地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1958年《领海与毗连区公约》在“领海之外即公海”的原则下,把毗连区规定为“毗连领海的公海区域”。1982年《海洋法公约》由于把公海的范围规定在沿海国的内水、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和群岛国的[[群岛水域]]之外,因而把毗连区明确规定为毗连领海的特定水域。从《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来看,毗连区既不属于国家领水的一部分,也不属于[[公海]]领域,所以,毗连区是由沿海国加以特殊管制的区域<ref>[http://news.163.com/09/0902/11/5I6VIHVN00013M92.html 大学生竞赛知识点:海洋政策法规与权益],网易新闻, 2009-9-2</ref>。 毗连区的法律地位不同于领海。领海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受[[国家主权]]的[[支配]]和[[管制]],而毗连区是为了保护国家某些利益而设置的特殊区域,沿海国在此区域内对特定范围内(例如[[海关]]、[[财政]]、移民和[[卫生]]等特定事项)(享有必要的管制权,并对上述的[[违法行为]]进行惩戒。另一方面,毗连区的管制范围仅限于特定水面,而不及于海底和领空,这与国家在领海内的整体行使国家主权有显著区别。 ==视频== ===<center> 毗连区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日称:中方舰艇驶过日本毗连区! </center> <center>{{#iDisplay:u0606poksc3|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720 海洋志總論]]
返回「
毗连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