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止 的原始碼
←
止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止 </big> ''' |- | [[File:T01fcbb0b3d9be92f07.jpg |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fcbb0b3d9be92f07.jpg 原图链接][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止(拼音:zhǐ)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模拟人足,本义是足,[[引申指脚趾]],这些意思后来写作"趾"。足在人体的最下面,故又引申指地基,字后作"址(址)"。通过脚可以去任何地方,故引申为至、临义,由至、临引申为停止、静止义,进一步引申为停留、逗留义。由停留引申为居住、处所义。由停止义引申为[[禁止]]、去除义。由本义亦可引申指人的举止、容止。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止 拼音; zhǐ 注音字母; ㄓˇ 平水韵; 上声四纸 部首; 止 笔画数; 4+0 统一码; 6B62 GBK; D6B9 郑码; II 五笔; HHHG 造字法; 象形字 结构; 独体字,独体结构 字级; 一级(0109) 文字溯源 甲骨文中"止"作图1、2,在象形程度比早期甲骨文和一般金文都高的用作族名的金文中,"止"作图A,显然这是人的脚。徐灏在《说文解字注笺》中说,金文中"手"只列三指,象手掌之形,"止"也同样,只列三指,象足趾之形。"止"在甲骨文和一般金文中"只列三指",不像在族名金文中描摹逼真,所以不太容易直接看出"足"的意思。西周金文(图3)对照甲文字形,大同小异,只是脚跟边缘的线向右延伸,稍失其形。战国文字(图4)不离甲、金文之形。篆文(图5)显承于金文。隶书二例,一例全据篆文为形(图10);一例大脚趾变为横线,自失其形(图7、8、10),而楷书之止,即沿自后者。以上诸形,都据具体的实象造字。 "止"的本义是"脚",脚是用来走路的重要器官。走路自然要达到某一目的地,所以"止"便引申出"至、到"的意思,到达目的地之后自然不再走了,所以"止"又有了"停止"的意思。"止"字也是重要的意符,古文字中的"止"构件往往预示着动作、行动,如:步、走、武、正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依据小篆的字形,把"止"的本义解释为"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许慎认为,因"止"的字形"象草木出有址",所以才有"足"的意思。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许以为象草木出有址,殆非也"。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二】【止部】诸市切(zhǐ) 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凡止之属皆从止。 说文解字注 下基也。 段注:与丌同部同义。 象艸木出有址。 段注:止象艸木生有址。屮象艸木初生形,象艸过屮枝茎益大,出象艸木益滋上出达也。 故㠯止为足。 段注:此引伸假借之法。凡以韦为皮韦,以朋为朋党,以来为行来之来,以西为东西之西,以子为人之偁皆是也,以止为人足之偁与以子为人之偁正同。许书无趾字,止即趾也。《诗》麟之止;《易》贲其止,壮于前止;《士昏礼》北止。注曰:止,足也。古文止为趾。许同郑从今文,故不录趾字。如从今文名,不录古文铭也。或疑铭趾当为今文,名止当为古文。周尚文,自有委曲烦重之字不合於仓颉者。[[故名止者]],古文也。铭趾者,后出之古文也。古文礼今文礼者,犹言古本今本也。古本出於周,从后出之古文。今本行於汉,转从冣初之古文。犹隶楷之体,时或有舍小篆用古籀体者也。诸市切,一部。 广韵 诸市切,上止章 ‖止声之部(zhǐ) 止,停也。足也。礼也。息也。待也。留也。诸市切。十。 康熙字典 【辰集下】【止部】 止·康熙笔画:4 ·部外笔画:0 《唐韵》《集韵》《韵会》并诸市切,音芷。《说文》: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徐曰:初生根干也。 又《广韵》:停也,足也。《易·艮卦》: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老子《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又静也。《礼·玉藻》:口容止。注:不妄动也。《庄子·德充符》:人莫鉴於流水,而鉴於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又已也,息也。《论语》:止吾止也。《史记·酷吏传》:寇盗不为衰止。 又居也。《诗·大雅》:乃慰乃止。又《商颂》: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又心之所安为止。《书·益稷》:安汝止。[[孔传]]:言当先安好恶所止。正义曰:止谓心之所止。《大学》云: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好恶所止,谓此类也。 又朱子曰:止者,必至於是而不迁之谓。 又留也。《论语》:止子路宿。《孟子》:可以止而止。 又行师营曰止,暂待曰次。又凡战而被获曰止。《左传·隐十一年》:公与郑人战於狐壤,止焉。杜注:内讳获,故言止。又《僖十五年》:辂秦伯将止之。 又容止。《诗·墉风》:人而无止。笺:止,容止。无止则无礼节也。《孝经·圣治章》:容止可观。 又举止。《齐书·张欣泰传》:欣泰著鹿皮冠衲衣。世祖曰:将家儿何敢作此举止。 又俗谓德行曰行止。《外史梼杌》:郑奕敎子《文选》,其兄曰:莫学沈、谢嘲风弄月,污人行止。 又乐器。《尔雅·释乐》:所以鼓柷谓之止。注:止者,其椎名也。《书·益稷》:合止柷敔。郑注:柷,状如漆桶,中有椎,合之者,投椎於其中而撞之。 又鸟集亦曰止。《诗·小雅》:载飞载止。 又三止,三礼也。班固《幽通赋》:嬴取威於百仪兮,姜本支乎三止。注:谓齐之先伯夷典三礼也。 又语辞。《诗·周颂》: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又首止,卫地名。在陈留襄邑。《春秋·僖五年》:齐侯会王世子于首止。 又与趾同。《仪礼·士昏礼》:皆有枕北止。郑注:止,足也。古文止作趾。《山海经》:韩流麟身,渠股豚止。郭注:止,足也。《前汉·郊祀歌》:获白麟,爰五止。师古注:止,足也。时白麟足有五蹄。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首笔竖在竖中线。第二笔短横在横中线上侧。末笔横长而平。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时代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高本汉系统;ȶ i̯əɡ 王力系统;之 ȶǐə 董同龢系统;之 ȶjəɡ 周法高系统;之 tjiəɣ 李方桂系统;之 tjəgx 西汉;之 东汉;之 魏 ;之jəї 普; 之jəї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之jəї 北魏后期北齐 之;jəї 齐梁陈北周隋 脂之;jei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tɕ i 拟音/王力系统;tɕ ǐə 拟音/董同龢系统;tɕ i 拟音/周法高系统;tɕ i 拟音/李方桂系统;tś ï 拟音/陈新雄系统;tɕ ǐə<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word&title=%E6%AD%A2 止 ], 360国学 ,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止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