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植物群落 的原始碼
←
植物群落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植物群落</big> ''' |- | <center><img src=http://p7.itc.cn/images01/20200721/917b7d71666346b2851bb9063fa33076.jpeg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408888491_100027486 来自 搜狐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植物群落 外文名:plant community 植物作用:互惠、[[竞争]] 定 义:群落生态学 示 例:一片[[森林]]、一个生有 水草或藻类的水塘等 基本特征:种类组成、种类的 数量特征、外貌和结构等 有一定的结构 |} '''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所有[[植物]]的集合, 它是每个植物个体通过互惠、竞争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巧妙组合, 是适应其共同生存环境的结果。例如一片[[森林]]、一个生有水草或[[藻类]]的水塘等。每一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都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和结构。 <ref>[http://www.iplant.cn/info/%D6%B2%CE%EF%C8%BA%C2%E4 植物群落], 植物智, 2020-01-18</ref> ==植物群落基本简介== 植物群落一般在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方,群落的层次结构较复杂,种类也丰富,如热带雨林;而在严酷、恶劣的生境条件下,只有少数植物能适应 ,群落结构也简单。群落的重要特征,如外貌、结构、生产量主要取决于各个植物种的个体,也决定于每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量,空间分布规律及发育能力。不同的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差别很大,相似的地理环境可以形成外貌、结构相似的植物群落,但其种类组成因形成历史不同而可能很不相同。 植物群落是自然界植物存在的实体,也是植物种或种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一种形式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地球表面或某一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和,称为植被。 任何具有相似环境的地段上都会出现相似的植物群落。在整个地球表面上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植物群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起着特殊的作用。 ==植物群落基本特征== 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主要指其种类组成、种类的数量特征、外貌和结构,外貌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森林通常由乔木、灌木和各种草类、苔类、地衣等组成。这些不同类型的植物,在高度、形态、生长态势、叶的类别上表现不同,称为生长型,生长型决定着群落结构的外部形态,称为群落外貌,如常绿阔叶林、草原、沼泽等。 生活型是阐明植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的基本概念。 应当指该群落所含有的一切植物,但常因研究对象和目的等的不同有所侧重,它是形成群落结构的基础。 一般用以下几个参数来表证:种的多度(abundance),表示某一种在群落中个体数的多少或丰富程度,通常多度为某一种类的个体数与同一生活型植物种类个体数的总和之比。密度(density),指单位面积上的植物个体数,它由某种植物的个体数与样方面积之比求得。盖度(coverage),指植物在地面上覆盖的面积比例,表示植物实际所占据的水平空间的面积,它可分为投影盖度和基部盖度。 植物群落的外貌(physiognomy)指群落的外表形态或相貌。它是群落与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主要取决于植物种类的形态习性、生活型组成、周期性等。 群落结构(structure)是指群落的所有种类及其个体在空间中的配置状态。它包括层片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等。 在对植物群落进行分类时,需要对某综合特征进行量化,主要用以下几种参数:存在(presence),指在不同一类型的各个群落中,某一种类所存在的群落数。恒有度(constancy),是指某种植物在同一类型的群落中,在空间上分隔的各个群落中的相同面积内所出现的百分率,亦即在相同面积内的存在度。 存在度和恒有度与作为分析特征的频度是不同的,后者只局限于应用在一个群落中。确限度(fidelity),表示某一种类局限于某一群落类型的程度,Braun-Blanquet把确限度归并为5级。优势度(dominance),指某个种在群落中所具有的作用和地位的大小,美国学者提出用重要值(importance value)来表示,其计算方法为:重要值=[相对密度(D%)+相对频度(F%)+相对显著度(乔木种类)(D%)或相对盖度(灌木、草本种类)(C%)],所以重要值越大的种,在群落中越重要。 ==植物群落植物群落的重要性== 植物群落的重要性主要在于: (1) 植物群落是物种的载体, 汇聚了各类生物资源: 植物群落是不同植物在长期环境变化中相互适应而形成的, 它聚集了各类野生植物品种资源(如野生稻、野生大豆等)、中草药以及珍稀濒危植物, 也为各种动物和其他生物提供着食物来源以及栖息地。因此, 植物群落不仅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种质资源, 也是利用、开发和保护其他生物资源的基础。 (2) 植物群落是提供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 植物生物量占全球总生物量的99%(Lieth, 1975), 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植物群落还具备其他重要的生态功能, 如吸收大气中的CO2, 减缓温室效应, 控制水土流失, 减轻水体和大气污染等等。植物群落在维持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植物群落是土地基本属性的综合指标: 特定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发育了不同的植物群落,植物群落则综合反映了土地的基本属性。因此, 植物群落的整体状况综合体现了国家的生态本底, 是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以及制定土地利用政策的重要依据。 充分认识植物群落的重要性和它的价值是开发、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的前提, 也是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地理学等相关学科发展的需要。 ==植物群落主要类型== 地球上因三种(三向)地带性的作用,及其它区域性条件的影响,分布着各种各样的植物群落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热带雨林 1、热带雨林(rain forest);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3、温带落叶阔叶林(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4、寒温带针叶林(coniferous forest); 5、温带草原(steppe); 6、荒漠(desert) ; 7、冻原(tundra)。 ==植物群落群落特征== 植物群落的动态(dynamics)主要包括群落的形成、发育和变化、演替及演化。 (1)群落的形成 植物群落的形成,可以从裸地上开始,也可以从已有的另一个群落开始。裸地(或称芜原,barren)是指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它是群落形成的最初条件和场所之一。裸地有原生(primary)裸地和次生(secondary)裸地之分,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生长过的地面,或原来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次生裸地指原有植物生长地的地面,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条件仍基本保留,甚至还残留原有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在这两种情况下,植被形成的过程是不同的。裸地的成因主要有地形变迁、气候现象、生物作用、人类影响等。植物群落的形成是以植物繁殖体的传播和定居为前提的,其形成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开敞的、郁闭未稳定的和郁闭稳定的群落。 (2)群落的发育和变化 一个植物群落形成后,会有一个发育过程,一般可把这个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即群落发育的初期、盛期和末期。直到被另一群落替代(演替)。其间群落会有一些变化,主要有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和种群的更新等。 (3)群落的演替 演替(succession)是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它是植物群落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植物群落演替因分类依据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各种类型,按裸地性质分类,演替可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原生演替指在原生裸地上开始进行的演替,它根据基质的不同可分为旱生和水生演替两个系列。旱生演替系列是从岩石表面开始的,它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地衣植物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演替使旱生生境变为中生生境。 水生演替系列是从淡水湖沼中开始的,它通常有以下几个演替阶段:自我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演替从水生生境趋向最终的中生生境。次生演替指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比较典型的是森林的采伐演替和草原的放牧演替。森林如云杉林被皆伐后,要经过以下几个演替阶段:采伐迹地阶段、小叶树种(桦、杨)阶段、云杉定居阶段、云杉恢复阶段。草原的放牧演替则一般由以下几个阶段构成:放牧不足阶段(草甸化阶段)、轻微放牧阶段(针茅属阶段)、针茅消灭阶段(羊茅属阶段)、早熟禾废墟阶段、放牧场阶段。 不管原生还是次生演替,其进展演替的最终是形成成熟群落(mature community),或顶极群落(climax community)。演替顶极是由美国学者Clements提出的,这一学说对植物群落学产生了巨大影响。Clements把一个群落比拟为一个有机体,并认为,一个气候区只有一个潜在的演替顶极,是这种气候下所能生长的最中型的群落,该地区所有的群落最后向着唯一的一个顶极群落(气候顶极,Climatic climax)演替,他的这一学说称为气候顶极或单元顶极假说(Monoclimax Hypothesis)。但英国学者Tansley认为,在每一气候带内,不仅有一个气候演替顶极类型,而有几个甚至很多个顶极类型,这些类型决定于土壤、小气候和其它局部条件,因此有气候、土壤、地形、火烧、动物等演替顶极之分,这一学说称为多元顶极假说(Polyclimax Hypothesis),支持多元顶极假说的人越来越多。此外,美国学者Whittaker等在提出植被连续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顶极格局假说,认为一个演替顶极是一个稳定状态的群落,其特征取决于它本身生境的特性,生境梯度决定种群的格局,因此生境变化,种群的动态平衡地改变。由于生境的多样性,植物种类又繁多,所以顶极群落的数目很多。他认为,不管存在着干扰不连续现象,顶极群落与其用镶嵌来解释,不如用与环境梯度格局相应的逐渐过渡的群落格局来解释,格局中的中心、分布最广的(稳定状态的、未受干扰的)群落类型,就是占优势的或气候的演替顶极,反映了该地区的气候。并认为顶极群落是种群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优势种替代的稳固状态,不同于演替阶段群落,顶极群落的种群围绕着一种稳定的、相对不变化的平均状况进行波动。 (4)群落的演化 植物群落的演化(evolution)是植物群落的历史进化过程,是随着地质年代的变迁和相应的气候变化而产生的变化。植物群落的演化与植物种类的演化是相互制约的,也是与动物界的演化协同进行的。现代的植物群落类型,是自然界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是自然界发展到现阶段所特有的。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植物群落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