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森林书 的原始碼
←
森林书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森林书</big> ''' |- |<center><img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0%2F0305%2F340310fbj00q6ptu0001qc000hs00bom.jpg&thumbnail=65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s://www.163.com/dy/article/F6VNKQA90543766T.html 来自 网易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森林书 类 别:[[印度]][[婆罗门教]]典籍 内容简介:有关祭祀规定之秘义 音 译:阿兰耶迦、阿兰若迦 |} '''森林书'''([[天城体]]:आरण्यक,[[IAST]]:{{IAST|āraṇyaka}},字面意思为“森林之书”,音译为“阿兰若书”)是[[古印度]]的一种[[宗教]]文献,以早期[[古典梵语]]写成,是广义的[[吠陀]]文献之一。 ==概述 == 按照传统说法,森林书是年事已高的[[婆罗门]]或[[刹帝利]]贤人在隐居于[[森林]]时写的。“老年人……他们在森林里不能从事精细的[[祭祀]]……沉思就就作为一种优良的仪式逐渐开始代替了祭礼”<ref>印度通史,中文版第一册64~65页</ref>,也就是说,森林书是已经无法进行[[婆罗门教]]复杂的祭祀仪式的隐居学者写出来的宗教和[[哲学]]著作。 通常认为森林书写于[[梵书]]编成之后,是梵书的续编。森林书较少涉及举行祭祀的具体方法,却发展了祭祀理论中的[[神秘主义]]。<ref>印度两大史诗评论汇编,19页注释</ref>由于森林书的内容与其后的[[奥义书]]并无判然分别、只是更趋神秘主义,现在有些学者认为现存的森林书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之所以划出森林书这个名目,只是为了使吠陀典籍的四种形式([[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和婆罗门教的人生[[四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遁世期)相一致。<ref>印度文明,236页</ref>实际上,有一些奥义书被包含在森林书之内;如[[爱达罗氏奥义书]]是由[[爱达罗氏森林书]]的第4、5、6章组成,而[[鹧鸪氏奥义书]]是由[[鹧鸪氏森林书]]的第7、8、9章组成。至于森林书本身,它们也可以是其前的梵书的一部分。如[[百道梵书]]的第14章组成[[广森林书]],而广森林书的后6节又组成[[广林奥义书]]。 理论上,每一部吠陀本集都应该有自己的森林书,但属于[[阿闼婆吠陀]]的森林书现在已全部失传。现存的森林书只有很少几部: * [[爱达罗氏森林书]](或译为他氏森林书)、[[海螺氏森林书]](又名憍尸多基森林书),属于《[[梨俱吠陀]]》 * [[耶摩尼森林书]],属于《[[娑摩吠陀]]》 * [[鹧鸪氏森林书]](或译为泰帝利耶森林书)、[[石氏森林书]]、[[广森林书]],属于《[[夜柔吠陀]]》 ==简介== 对于「森林书」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部分学者主张,《森林书》主要是为苦行者提供原本记录在《梵书》中的祭祀仪式的替代方案。而由于这些苦行者主要皆住在森林(araṇya)当中,故称记录这些替代仪式的手册为《森林书》。然而,主流的说法则认为,《森林书》是《梵书》的「进阶版」,记载着更为难懂、难正确执行的祭祀仪轨。而当梵行者要学习这些仪式时,必须独自一人在隐密的森林中研读,故将这些高阶的祭祀手册称为《森林书》。支持主流说法的学者们认为,《森林书》主要是写给婆罗门的在家修行者所看的,而非苦行者或弃世者;而其所关注的内容除了对祭祀仪轨的解说之外,亦包含了神话、寓言、象征、哲学等的重要讨论。 另一方面,随着时间发展,《森林书》关心的议题从对祭祀仪轨的详尽解释,逐渐转变为对祭祀「背后」的意义的探讨,意即,逐渐将「梵」从仪式中独立出来讨论。随着谈论的议题逐渐趋向晦涩深奥,才从《森林书》发展出新的文献,即《奥义书》。在《森林书》的阶段,对至高目标(即「梵」)的追求,逐渐压过对仪式主义(ritualism)的重视。这样的内容转变,使得较为晚期的《森林书》不仅在婆罗门阶级中受到重视,也成了苦行者研读的文献。 ==评价== 《森林书》的架构,相较于其内容上的一致性,则十分紊乱。在《森林书》中,某些部分遵循吠陀本集(saṃhitā)的形式,某些则带有《梵书》的特性,仍有其他部分相似于经典(sūtra)。这些区别主要肇因于各《森林书》所注解的吠陀不尽相同,而且学派之间,亦遵循不同结构,使得同一部《森林书》中,同时聚集了各种形式架构。 == 注释 == <references/> == 资料来源 == * 《印度文明》,ISBN 7-5004-4377-3 * 《奥义书》,黄宝生译,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06502-3 {{印度神话}} [[Category:200 宗教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IAST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Nav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Transl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印度神話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ox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森林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