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棕朱雀 的原始碼
←
棕朱雀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棕朱雀</big> ''' |- | [[File:棕朱雀.jpg|缩略图|居中|'''棕朱雀'''[http://pic.birdnet.cn/forum/201505/21/173606hs9ggxflesfwl2ok.jpg 原图链接][https://www.bird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ordertype=1&tid=1013817 原图链接]]]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 棕朱雀</br> 拉丁学名:Carpodacus edwardsii </br> 界: 动物界 </br> 门:脊索动物门 </br>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br> 纲:鸟纲 </br> 亚 纲:今鸟亚纲</br> 目:雀形目 </br> 科:雀科 </br> 属:朱雀属 </br> 种: 棕朱雀</br> 亚 种: 2亚种 </br> 命名者及年代: Verreaux, 1871 </br> 英文名称: Dark-rumped Rosefinch </br>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br> |} '''棕朱雀'''<ref>[https://www.niaobaike.com/Baike/5089.html.html 棕朱雀],鸟百科</ref>(学名:Carpodacus edwardsii):小型鸟类,体长[[14-17]]cm。雄鸟额和眉纹淡玫瑰红色,贯眼纹红褐色。头顶、后颈和上体红褐或棕褐色、具黑褐色纵纹。尾黑褐色,外翈羽缘红褐色。两翅亦为黑褐色,中覆羽、大覆羽和三级飞羽羽端为淡玫瑰色或灰白色。颊、颏、喉和上胸淡玫瑰红色,其余下体红褐色。 罕见或仅为地区性常见,于海拔3000-4250米的较高林层及高山灌丛。 分布于中国、尼泊尔、印度的锡金和阿萨姆等地。 == 形态特征 == '''雄鸟'''额和眉纹[[淡玫瑰红色]]具纤细的暗色羽干纹和丝绢光泽,尤以眉纹较亮白,眼先和眼后[[红褐色]],形成一条宽的贯眼纹。头顶、枕、后颈、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等上体概为[[红褐沾紫]]或玫瑰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尤以背、肩部纵纹较粗著,腰和尾上覆羽黑褐色羽干纹较细窄而不明显或无羽干纹,有的头和尾上覆羽还沾[[玫瑰红色]]。尾黑褐色,外翈羽缘红褐色。小覆羽红褐色,大覆羽和中覆羽暗褐色,羽缘红褐色,先端淡玫瑰红色,在翅上形成两道玫瑰色翅斑,初级覆羽、小翼羽和飞羽暗褐色,羽缘红褐色。颊、颏、喉和上胸淡玫瑰红色具细窄而不甚明显的暗色羽干纹,其余下体红褐色,下胸和腹沾紫红色或红色均具细窄的黑褐色羽干纹,腋羽和翼下覆羽暗赭褐色微沾红色。 '''雌鸟'''上体赭褐色具[[暗褐色]]羽干纹,眉纹[[淡赭黄色]]或皮黄色,在眼前段较窄,在眼后较宽。两翅和尾黑褐色,外翈羽缘较淡,中覆羽尖端[[灰褐色]],大覆羽和三级飞羽羽缘皮黄色。下体赭黄色或暗皮黄色,颏、喉、胸和两胁具黑褐色纵纹,尤以喉部纵纹较粗著。 虹膜褐色,嘴角褐色,下嘴较淡,脚褐色或肉褐色<ref>[http://museum.ioz.ac.cn/topic_detail.aspx?id=29117 棕朱雀形态特征],专题库- 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共享平台</ref>。 ==生活习性 == '''迁徙''': 留鸟。 '''习 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也结成小群,尤其是秋冬季节喜集群。主要在地上活动和觅食,休息时多站在树上或灌木上。性胆怯而机警,在地上觅食时,遇有惊扰,立刻飞到树上或藏匿于竹丛和灌丛中,活动时亦较安静,较少鸣叫。 '''食 性''': 主要以[[草子和植物种子]]为食,也吃果实和少量[[昆虫]]。所吃的几全为植物性食物,主要有禾本科、沙草科等杂草种子、麻子、野葡萄、草莓以及十字花科种子和菜子。 '''叫声''':通常无声;[[金属音]]twink及似喘息的che-wee叫声。 == 栖息环境 == 栖息于高山灌丛、草地、裸岩和山上部针叶林、竹丛和杜鹃灌丛中。海拔高度在西藏和云南西北部较高,夏季在海拔3000米以上,最高有时可到海拔5100米的高山草甸、灌丛和裸岩,冬季可下到海拔[[2500米]]左右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与阔叶林中;在中国四川的指名亚种栖息高度稍低,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3800米的阔叶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高山灌丛。棕朱雀喜马拉雅亚种见于喜马拉雅山脉。指名亚种见于甘肃南部及四川西部山区。 == 繁殖方式 == 繁殖期在7-8月,曾在西藏海拔4000—4500m高度找到它的巢和卵。巢呈深杯状,由干草和细根编成,内垫兽毛。巢一般位于野蔷薇丛下。每窝产卵多为[[4]]枚,卵底色浅蓝,微具黑或深紫色斑纹。卵大小平均为23.0mm×16.8mm<ref>[http://museum.ioz.ac.cn/topic_detail.aspx?id=65505 棕朱雀(Carpodacus edwardsii Verreaux, 1870)繁殖], 专题库- 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共享平台</ref>。 == 地理分布 == '''分布状况''':罕见或仅为地区性常见,于海拔3000~4250米的较高林层及高山灌丛。亚种rubicunda见于喜马拉雅山脉。指名亚种见于[[甘肃]]南部及四川西部山区。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四川]]中部峨眉山、宝兴、天全、南部峨边、美姑、甘洛、西部康定、二郎山、北部平武,甘肃南部舟曲,[[云南]]西北部丽江、怒江与澜沧江山脉、西部泸水、盈江、碧江、腾冲和西藏南部亚东、嘎宗、察隅、桑曲、久东、排龙和东部昌都地区南部等地。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从尼泊尔往东到锡金和印度阿萨姆等地<ref>[http://www.baiven.com/q/18/218/175977.html 棕朱雀地理分布],鸟类-百问中文,2016-05-08</ref>。 == 亚种分化 ==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 style="background:cornflowerblue; color:white; text-align:center;" | '''序号''' || '''中文名称''' || '''学名''' || '''命名者与年代''' || '''分布''' |- | 1 || [[棕朱雀指名亚种]] || Carpodacus edwardsii edwardsii || J. Verreaux, 1871 || 中国中南部(甘肃、四川中部和云南)。 |- | 2 || 棕朱雀喜马拉雅亚种 || Carpodacus edwardsii rubicundus || Greenway, 1933 || 喜马拉雅山东段,尼泊尔中部、不丹、印度东北部(阿鲁纳恰尔邦)、中国西南部(西藏)和缅甸北部。 |- |} == 种群保护 == 棕朱雀在中国(除四川局部地区)还较常见外,其他地区已很稀少,不常见。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 保护级别 ==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f>[http://www.forestry.gov.cn/main/3954/content-959027.html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党政机关,2017-03-15</ref>。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 参考资料 ==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返回「
棕朱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