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林子頭溪橋 的原始碼
←
林子頭溪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1/ROC_Taiwan_Railways_Administration_Logo.svg/1280px-ROC_Taiwan_Railways_Administration_Logo.svg.png" width="22" ><p style="background: #000093;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林子頭溪橋</p> |- |- ! <p style="background: #000093;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3px 0;”>基本資料</p> |- |<small> '''地理位置''' <img src="https://00.ifreesite.com/world-i/taiwan_flag.png" width="22" > [[中華民國]]([[臺灣]])<br> '''設施地點''' [[雲林縣]]斗六市<br> '''橋面跨越''' 林子頭溪<br> '''維護單位''' [[臺灣鐵路管理局]]<br> '''寬度''' 雙線橋梁<br></small> |} </div> '''林子頭溪橋'''是位於[[中華民國]]([[台灣]])[[雲林縣]][[斗六市]]的一座鐵路[[橋樑]],現役橋梁採半半施工,1988年9月先完成一半,單側開通,1989年3月重建完成,同年5月雙線通車。跨越[[石榴班溪|林子頭溪]],連接[[雲林縣]][[斗六市]][[石榴車站]]與[[斗六車站]]。<ref>[https://www.opptoday.com/organization/315180000M/@@notice?id=2643603&t=7 鐵路行車安全改善六年計畫-橋梁耐震耐洪補強(嘉工段)第二期工程],opptoday</ref> == 歷史與設計 == ===第一代橋=== *1895年[[日本]][[台灣日治時期|統治台灣]]後,除了改建原北部的[[臺灣鐵路 (清朝)|清代鐵路]]以外,並自1899年起由南、北兩端建設[[縱貫線 (鐵路)|縱貫線]],南部路線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打狗出張所從[[打狗港|打狗]]往北鋪設<ref>[[謝明勳 (鐵道研究者)|謝明勳]],《打狗驛站百年物語》,[[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高雄市歷史博物館]]、[[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等出版,[[臺中市]]及[[高雄市]],2012年10月初版,ISBN 978-986-03-4266-6。</ref>,1903年路線推進到[[斗六車站|斗六]]以北,在跨越林子頭溪之處先建臨時便橋,便橋於1904年11月6日由鐵道部打狗出張所熊城鍾三郎技師主持試運轉,並隨著濁水停車場(縱貫線)至[[斗六車站|斗六停車場]]路段在11月10日通車而啟用。 *在臨時便橋通車的前半年,永久橋(第一代橋)於1904年5月1日開工興建,原名「林仔頭溪橋」,原設計是15橋孔每孔跨度60呎長的鈑梁橋,後來變更設計,縮短為12橋孔,每孔跨度維持60呎,橋梁全長237.6公尺,橋墩以磚、石混砌,基樁深度僅4.6公尺,施工期間遭遇洪水襲擾與勞工不足等問題,在1905年3月26日竣工、4月12日試運轉列車。 *1978年12月19日,包含第一代橋在內的[[縱貫線 (鐵路)|縱貫線]][[彰化車站|彰化]]~[[嘉義車站|嘉義]]間完成[[電氣化]]通電啟用<ref name="中百">[[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臺灣鐵路管理局]]:《中國鐵路創建百年史》,[[臺北市]],1981年6月9日,頁241。</ref>,本橋橋上增設[[高架電車線|電車線]][[電線桿|電桿]]等設備。 *第一代橋使用至1988年9月10日,因路線切換至第三代橋西正線通車後廢棄,目前遺留紅磚橋台與少數紅磚橋墩遺跡。 ===第二代橋=== *[[臺灣戰後時期|戰後]][[中華民國]]時期之[[臺灣鐵路管理局]]自1967年9月起分階段將[[縱貫線 (南段)|縱貫線]][[彰化車站|彰化]]~[[民雄車站|民雄]]間、[[嘉義車站|嘉義]]~[[新市車站|新市]]間之[[單線鐵路]]擴建為[[複線鐵路]]<ref>[[中華民國交通部]]交通研究所:[[中華民國]]56年《交通年鑑》,[[臺北市]],1968年10月,頁114。</ref>,其中[[石榴車站|石榴]]至[[斗六車站|斗六]]間路段利用第2批[[世界銀行]]貸款辦理擴建,於第一代橋下-{游}-側12公尺新建第二代橋,做為西正線(北上線)橋<ref>[[中華民國交通部]]交通研究所:[[中華民國]]58年《交通年鑑》,[[臺北市]],1970年,頁167。</ref>。 *第二代林子頭溪橋為單線上承式鋼鈑梁橋,長237.6公尺,共12孔橋孔,每孔跨度19.8公尺,RC造橋墩,基礎採用松木樁,於1970年完工,同年6月隨[[石榴車站|石榴]]與[[斗六車站|斗六]]間[[複線鐵路|雙軌化]]通車而啟用<ref>[[中華民國交通部]]交通研究所:[[中華民國]]59年《交通年鑑》,[[臺北市]],1971年11月,頁233。</ref>。第二代橋通車後,原一代橋改做東正線(南下線)橋。 *1978年12月19日,包含第二代橋在內的[[縱貫線 (鐵路)|縱貫線]]彰化~嘉義間完成[[電氣化]]通電啟用<ref name="中百" />,本橋橋上增設[[高架電車線|電車線]][[電線桿|電桿]]等設備。 *二代橋使用至1989年5月30日第三代橋西正線通車後廢棄,目前河灘地尚遺留極少數舊RC橋墩殘跡。 ===水災=== *1988年8月13、14日臺灣中南部豪雨,林子頭溪溪水暴漲至橋梁底部0.8公尺,第一代橋(東正線橋)及第二代橋(西正線橋)第5號橋墩均傾斜,其中第二代橋傾斜較大,[[縱貫線 (南段)|縱貫線]]鐵路交通中斷。8月14日傍晚18時45分,[[臺灣鐵路管理局]]先搶通受損輕微的第一代橋(東正線橋),暫維持單線雙向行車,直到8月23日14時25分始修復第二代橋(西正線橋),恢復雙線通車〈林子頭溪鐵道橋受損 西線鐵路僅單線通車 預計需時十多天才能修復〉,《[[聯合報]]》,1988年8月19日15版。。 ===第三代橋(現役)=== *[[台灣日治時期]]後期及[[臺灣戰後時期|戰後時期]],[[臺灣鐵路管理局]]陸續改建或補強老舊鐵路橋梁,並自1980年代起,大規模重建舊橋,除了已經重建完成者沒有被納入重建計畫的老橋,舉例如下: **已於日本時代後期重建者,例如配合[[民雄車站|民雄站]]至[[嘉義車站|嘉義站]]間[[复线铁路|複線]]工程,在1941年完工的第二代[[牛稠溪橋 (台鐵)|牛稠溪橋]] <ref>[[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昭和十六年度年報》,(出版地不詳),1941年,頁102。</ref>。 **已配合水利計畫重建者,例如1985年5月[[急水溪橋 (台鐵)|急水溪橋]]。 **已列入其他鐵路擴建雙線計畫重建者,例如[[鳳山車站|鳳山]]至[[屏東車站|屏東]]間[[复线铁路|複線]]工程,於1987年6月17日完工通車的新[[高屏溪橋]]<ref>中華民國交通部:[[中華民國]]77年《交通年鑑》,[[臺北市]],1989年10月10日,頁329。</ref>。}}之外,盤點出29座橋梁,分別納入「[[鐵路沿線老舊橋梁重建工程]]」及「[[五大橋梁重建工程]]」兩計畫,而林子頭溪橋以前者的工程計畫重建,為第三代橋。 *第三代新橋建造於第一、第二代橋中間及第一代橋位置,超偉工程顧問公司設計、精工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包建造,橋台為懸臂式,主橋下部結構為雙圓柱式門型(ㅠ型)構架橋墩及直徑1公尺場鑄式混凝土基樁、上部結構為上承式T型預力箱型梁,全長257.4公尺,計13孔橋孔,每孔跨徑19.8公尺。 *由於新橋東半側位於第一代舊橋(舊東正線橋)位置,為了維持第一代舊橋通行,第三代新橋須採用半半施工,先施作新橋西正線,自1987年4月6日開工,1988年9月9日跨10日夜完成新西正線橋撥接通車(初期做為臨時東正線便橋),並立即拆除第一代橋(舊東正線橋),趕築新東正線橋結構,1989年3月主橋全部完成,較原訂工期提早2個月,4月14日跨15日夜南下列車由新西正線橋(臨時東便線橋)切換至新東正線橋行車,隨後5月30日跨31日夜第二代舊橋(舊西正線橋)路線撥接至新西正線橋通車,自此第三代新橋全面通車,第二代橋則廢棄拆除。 *第三代林子頭溪橋橋面鋪設傳統[[道碴]]式[[軌道]]。 == 相關條目 == *[[石榴班溪]] *[[石榴班]] *[[海豐崙 (雲林縣)]] *[[縱貫線 (南段)|縱貫線]] *[[石榴車站]] *[[斗六車站]] *[[鐵路沿線老舊橋梁重建工程]]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442 道路工程;鐵路工程]]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林子頭溪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