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杭州土特产 的原始碼
←
杭州土特产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杭州'''位于[[浙江省]]东北部,离上海180余公里,是我国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也是国务院确定的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从[[秦朝]]设县治以来,[[杭州]]已有2200多年历史。[[五代]]吴越和[[南宋]]王朝都曾在这里定都。今天杭州己成为浙江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旅游资源== 杭州,自然神秀,山水旖旎,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左环[[西湖]]、富春江新安江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右抱千岛湖]]、[[大奇山]]、[[午潮山]]、[[富春江]]四个国家森林公园和[[天目山]]、[[清凉峰]]两个国家自然保护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亦如明珠般点缀其间。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尤以“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临安为最。这里,峭壁奇峰、美荫幽谷;这里,清泉碧潭、瀑布飞濑;这里,翠竹修篁、山野清风,宛若置身于独具江南魅力的“世外桃源”。在这一团团、一簇簇流动的绿波中,您将真正忘却都市的喧嚣,而独得山水之幽,虫鸟之乐,花草之芬芳。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6.2℃,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 ==历史人物== 杭州不但神秀所钟,风景如画,而且人文旅游资源也极其丰富。西湖四周拥有许多著名的石窟造像、碑刻、古建筑,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艺术瑰宝。历代文人骚客在杭州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诗书绘画。可以说这里的景点处处有故事。杭州还是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升]]和杰出的科学家、《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等伟大人物的故乡。 ==工业经济== 杭州经济发达,工农业总产值名列全国大中城市前茅。杭州是中国的"丝绸之府",丝绸生产历史悠久,产品类多质优。杭州也是中国的"鱼米之乡"、"茶叶之地",出产著名的"龙井茶"。作为著名旅游城市,杭州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000多万人次。<ref>[http://www.tcmap.com.cn/zhejiangsheng/hangzhou.html 浙江省杭州市 博雅地名分享网]</ref> ==西湖龙井茶== 西湖龙井茶产于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并因此得名。西湖畔三面环山的自然屏障的独特小气候是保障龙井茶品质的重要因素,自古就是爱茶之人流连向往之处。特级西湖龙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呈朵。集名山、名寺、名湖、名泉和名茶于一体,泡一杯龙井茶,喝出的却是独特而骄人的龙井茶文化。 ===历史由来=== # 隋唐之前杭州茶文化处于兴起阶段。三国两晋时期,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逐渐发展,灵隐寺建成,佛教和道教等宗教活动逐渐盛行,西湖名山胜水也渐次开拓,茶随着寺庙道观的建立而被栽种传播。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后,杭州因水陆交通的地理便利,一时成为东南物产聚散的“巨富名邑”,唐代杭城的繁华初显。此时,茶叶在杭州境内广为栽培。 # 西湖龙井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我国著名的茶圣陆羽,在其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对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西湖龙井茶之名则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明嘉靖年间,有“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的记载。 # 清时,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上龙井,题写六首龙井茶御诗,亲封“十八棵御茶树”,将龙井茶上升为至尊地位。民国后,龙井茶逐渐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 杭州西湖龙井茶素以色翠、形美、香郁、味醇冠绝天下,其独特的“淡而远”“香而清”的绝世神采和非凡品质,在众多茗茶中独具一格,冠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西湖龙井推崇备至。毛泽东刘庄采茶、刘少奇钟爱龙井茶、周恩来情系梅家坞等,使得龙井茶美名冠盖天下。 ===品种=== 特级龙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呈朵。春茶中的特级西湖龙井、浙江龙井外形扁平光滑,苗锋尖削,芽长于叶,色泽嫩绿,体表无茸毛;汤色嫩绿(黄)明亮;清香或嫩栗香,但有部分茶带高火香;滋味清爽或浓醇;叶底嫩绿,尚完整。其余各级龙井茶随着级别的下降,外形色泽由嫩绿一青绿一墨绿,茶身由小到大,茶条由光滑至粗糙;香味由嫩爽转向浓粗,四级茶开始有粗味;叶底由嫩芽转向对夹叶,色泽由嫩黄一青绿一黄褐。夏秋龙井茶,色泽暗绿或深绿,茶身较大,体表无茸毛,汤色黄亮,有清香但较粗糙,滋味浓略涩,叶底黄亮,总体品质比同级春茶差得多。机制龙井茶,当前有全用多功能机炒制的,也有用机器和手工辅助相结合炒制的。机制龙井茶外形大多呈棍棒状的扁形,欠完整,色泽暗绿,在同等条件下总体品质比手工炒制的差。 浙江龙井茶分为特级和一至五级,共6个级别样。 ===功效=== 龙井茶又称西湖龙井茶,龙井茶含氨基酸、儿茶素、叶绿素、维生素C等成分,龙井茶有生津止渴,提神益思,消食利尿,除烦去腻,消炎解毒等功效,龙井茶价格更是昂贵,龙井茶的泡也很讲究。 龙井茶含氨基酸、儿茶素、叶绿素、维生素C等成分均比其它茶叶多,营养丰富,有生津止渴,提神益思,消食利尿,除烦去腻,消炎解毒等功效。 龙井茶提神、生津止渴、降低血液中的中性脂肪和胆固醇。具抗氧化、抗突然异变、抗肿瘤、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及低低密度酯蛋白含量、抑制血压上升、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菌、抗产物过敏等功效。 杭州龙井茶文化系统是以龙井茶品种选育、种植栽培、植保管理、采制工艺和茶文化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系统,以及该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孕育的生物多样性、发挥的生态系统功能、呈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特征。 ===采摘=== 龙井茶的采制技术相当考究。龙井茶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早,二嫩,三勤。茶农常说,“茶叶是个时辰草,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龙井茶还以采摘细嫩而著称,鲜叶嫩匀度构成龙井茶品质的基础。勤是指采大留小分批采摘,全年采摘在30批左右。 ===炒制=== 传统的龙井炒制有十大手法:抛、抖、搭、煽、搨、甩、抓、推、扣和压磨,不同品质的茶叶又有不同的炒制手法。由于产地生态条件和炒制技术的差别,西湖龙井向有“狮”“龙”“云”“虎”“梅”五个品类之别。 ===产地环境=== 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光照较多,雨量丰沛,空气湿润,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制多样,气象灾害繁多。年平均气温15~18℃,1月、7月分别为全年气温最低和最高的月份,5月、6月为集中降雨期。极端最高气温44.1℃,极端最低气温-17.4℃;浙江省年平均雨量在980~2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10~2100小时。 [5] 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以山地为主,中部以丘陵为主,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 ===生产情况=== 杭州栽茶、制茶、茶叶经营的历史悠久,茶叶基地、茶树品种、茶类等资源丰富,茶叶生产技术、加工技术、科技力量雄厚。茶树种植遍及3市2县4区,江干、拱墅2区亦有少量茶园。杭州市有茶园53.8万亩,2012年茶叶总产量1.96万吨,茶叶总产值22.83亿元。 2013年,龙井茶产量2.3万吨,产值36.8亿元。2015年,龙井茶产量2.5万吨。 ===质量、品牌与生态=== 西湖龙井茶是西湖景区核心农业产业,是杭州乃至浙江省重要的茶产业支柱。近年来,西湖龙井茶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在超高人气的背后,西湖龙井茶也背负着不小的压力,内有顽疾、外有挑战,同时影响着龙井茶产业发展。<ref>[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12/397646.shtm 冠绝天下龙井茶 科学网 王方 中国科学报 2017-12-20 9:39:36]</ref> ==塘栖枇杷== 塘栖枇杷是浙江省余杭乃至全国享有盛名的传统特色果品,其果形美观、色泽金黄、果大肉厚、汁多味甜、甜酸适口、风味较佳、营养丰富,为初夏水果中的珍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其古称无忧扇,又名金丸,别名卢橘,因状如民族乐器中的琵琶,故而得名。 ===产品特点=== 塘栖枇杷是国内外享有历史盛誉的地方特色产品,以色艳形美、肉质细嫩、汁多味鲜、风味卓绝而闻名天下。塘栖枇杷初冬开花,花极清香,每一花束由60—90朵小花组成,5月果熟。其按果肉颜色分为白色和红色两类约计19个品种,主栽品种5个:“软条白砂”、“大红袍”、“夹脚”、“杨墩”、“宝珠”,尤以“软条白砂”为最,属国宝级优质品种,堪称枇杷中的珍品。枇杷可入药,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健胃利尿等功效。 ===产地环境=== 杭州市余杭区是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河湖池塘星罗棋布,土壤深厚肥沃,气候条件适宜,特别适合于枇杷的生长发育,孕育出了品质超群、风味特佳、古今闻名的塘栖枇杷。塘栖枇杷的地域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塘栖镇和仁和镇、崇贤镇,主要产区在塘栖的塘南、东塘、沾驾桥等乡。余杭区的塘栖、江苏吴县的洞庭山和福建莆田的宝坑,为中国三大枇杷产地,其中又以塘栖枇杷产量最多,品种也最好。 ===历史渊源=== 余杭栽培枇杷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隋代就开始种植枇杷,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塘栖枇杷始种于隋,繁盛于唐,极盛于明末清初,自唐代起被列为贡品,并且有一定的栽培、贮运技术,视枇杷为“珍果之物”。《唐书·地理志》中有“余杭郡岁贡枇杷”的记载。塘栖枇杷在塘栖镇形成了独特的枇杷经济、枇杷文化和枇杷生态。 宋代,苏东坡在杭州任刺史,有“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微黄尚带酸”,张嘉甫问曰:“卢橘是何物也”,答曰:“枇杷是矣”。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塘栖枇杷胜于他乡,白为上,黄次之。”《杭县志稿》中更有详尽记述:“塘栖为杭州之首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凡镇周围三十里内皆为枇杷产地。有塘栖专产而他处不及者记之,以见生植之美”。塘栖田少,遍地桑果,春夏之间,一片绿云,几无隙地。剪声梯形,无村不然。出丝盖多,甲于一邑。为生植大宗果品以枇杷为著也。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孙治所纂《灵隐寺志》内有“枇杷出塘栖”的记载。清光绪《塘栖志》中记载:“四五月时,金弹累累,各村皆是,筠筐千百,远返苏沪,岭南荔枝无以过之。” ===产品荣誉=== 2004年05月1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塘栖枇杷”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2011年5月,塘栖镇荣获“中国枇杷之乡”称号。 ===地域保护范围=== 塘栖枇杷原产地域范围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关于要求对塘栖枇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申请》(余政发[2003]26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现辖行政区域。 ===生产情况=== 2014年,塘栖枇杷产量增产了2—3成,有5000多吨。 2016年,塘栖枇杷减产8成,15000亩的种植面积产量从2015年的5000吨降到1000吨左右。 2017年,塘栖枇杷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超过5000吨。 2018年,因受冬季寒潮和降雪影响,塘栖枇杷产量较2017年减少了1/3,产量为4000吨。<ref>[http://www.cqn.com.cn/news/zgzlb/diqi/642163.html 果中珍品塘栖枇杷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12-11-08 07:49:31]</ref> [[File:粢毛肉圆.jpg|缩略图|[http://i5.chuimg.com/a8dfead06e044b3a974d53e0f224c162_1604w_1206h.jpg@2o_50sh_1pr_1l_660w_90q_1wh 原图连接][http://www.xiachufang.com/recipe/104342419/ 图片来源]]] ==粢毛肉圆== 粢毛肉圆是塘栖名菜之一,是历来塘栖人正月里待客人、办酒席必不可少的一道传统菜。其肉质柔软,鲜美可口,糯米,色润透明如珠,既可作菜肴,又可当点心,糯而不腻,老幼咸宜。 粢毛肉圆与板鸭、汇昌粽、细沙羊尾、米塑合称“塘栖五大名小吃”。 ===制作方法=== 以鲜肉、糯米为主,先将四与一之比的精肉与肥肉斩成肉茸,再把糯米淘净,用温水浸泡3小时,后捞出、沥干,取一半上笼蒸熟,然后,把蒸熟的糯米饭和肉茸、味精、精盐、葱、姜末、酒、湿淀粉,加少许水,一起调匀,用手握成比乒乓球略大的肉圆子,逐个放入盛有糯米的筛子内滚动,使其表面全部沾满糯米,然后,整齐地放入蒸笼里,在蒸笼中蒸十余分钟,待糯米蒸熟并如珍珠样一粒粒竖起后,取出装盆即成。 ===历史传说=== # 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曾先后七次下江南,塘栖是杭州的北大门,也是乾隆到杭州的必经之地。由于塘栖景物宜人,乾隆到了塘栖后十分留恋,故下令在塘栖的西横头建乾隆行宫,每次下江南时都要在塘栖的行宫内住上十天半月。据说,这乾隆皇帝的嘴巴很馋,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当地负责接待的官员奉上当地的名肴,让他品尝。 # 那一年,乾隆皇帝又要来塘栖了。“拿什么献给你,我的皇上?”接待皇上,吃是第一件大事。为了能让乾隆皇帝吃到新奇的江南特色菜肴,仁和县的县官亲自把塘栖出名的厨师,叫到行宫里,要他们做出颇具地方特色的名肴来。虽然塘栖有着许多名菜,可乾隆皇帝毕竟来得次数太多了呀,塘栖镇上说得出来的名菜他已经全都尝过了,这回再让他吃什么呀?那些名厨一个个目瞪口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显得十分为难。 # 这一天,探子来报,说乾隆的龙船晚上将到达塘栖行宫。县官急坏了,将厨师们集中在厨房里训话:“你们听着,一个个全给我拿出你的绝活来,做得好有赏,做得不好么……哼哼!”县官这么一说,厨师们心里慌呀,他们都听出了县官的言外之意,别看自己制服穿穿像个官员,可一旦烧不出满意的菜肴就没好下场了。怎么办?他们只有凭自己的本事拣平时拿手的菜做了再说。却说这些厨师当中,有一个姓汪的厨师,平时专门在四邻八乡烧酒席。他拿手的绝活是红烧狮子头。于是,他想也不想,就拿过一块肉来剁成肉茸,信手做了几个肉圆子,想做红烧狮子头。可是肉圆子刚刚捏好,汪厨师便想想不对,因为上次乾隆皇帝来的时候他就被叫到行宫里来过,他当时做的就是狮子头,可乾隆皇帝吃后反应并不是很好,这次再做给他吃,肯定要听骂声。怎么办?汪厨师无法可想了。自己当了几十年厨师,烧来烧去总是这几只菜,如今要弄出点新名堂,实在是难呀。他一边在手上玩弄着刚捏好的肉圆子,一边在思索着肉圆子的新烧法,看样子得出奇招才行呀。肉圆子从这只手玩到那只手,脑子里想着东又想着西。谁知道,那肉圆子的新烧法倒还没有想出来,手中的那颗肉圆子却因一个不小心,掉到了旁边准备裹粽子的那一淘箩已经淘好的湿糯米里。肉圆子掉进糯米里,顿时一颗颗糯米粘在肉圆子上。汪厨师这下急了,赶紧把那肉圆子捡起来,可是他发现肉圆子的四周全都均匀地粘上了糯米,像是镶嵌了珠珠一样,怎么也去不掉了。灵机一动 汪师父首创“刺毛肉圆”。 # 这一来,周围看热闹的厨师全都愣住了。其一个平时与汪厨师关系还可以的厨师上前拍拍汪厨师的肩膀说:“老汪,怎么啦,你气糊涂啦?”老汪哈哈一笑说:“哈哈,我有主意了,看我的吧。”汪厨师朝众人挤了挤眼睛:“嘿嘿,看我的吧。”说罢,他便小心翼翼地将那些做好了的肉圆子一个个全都在湿糯米里滚了一遍,让肉圆子全都均匀地粘上了糯米。并将这些粘上糯米的肉圆子一个个整整齐齐地排列在蒸笼上,撒上了一把葱,然后上锅去蒸。不一会,肉圆子蒸熟了,大家吃过之后不由纷纷叫好,都夸汪厨师脑子活络,因祸得福。大家还纷纷给汪厨师出起了主意,这个说“依我看,葱应该放到肉茸里去”。那个讲,“我觉得,还得再放些姜末……”然后,汪厨师根据大家的意见又重新加工起肉圆子来了。不一会,新一笼与众不同的肉圆子又蒸好了。看看那肉圆,外面沾着的糯米晶莹透剔,一颗颗像珍珠一样。汪厨师喜笑颜开,当即就派人去通知仁和县的县官,让他过来先品尝。 # 那县官急匆匆地跑来一看,不由觉得眼前一亮:嗨,这个菜倒从来没有看见过呀,怎么肉圆子上沾着一颗颗晶晶亮的东西呀。仔细一看,那粘着的是米,像珍珠一样,看看还真不错,就不知道滋味如何。县官当即拿一个吃了起来。还没吃完他就眉飞色舞,当即竖起大拇指,冲着汪厨师说:“哈哈,老汪,你真有两下子,这个菜真的是灵,味道好得来没话说了!这下我可以交差了!” # 这乾隆皇帝,沿着京杭运河一路过来,一是游山玩水,二是遍尝美食,这大江南北的美味几乎全让他吃遍了,可这道菜他却连看都没有看见过。他反复看了几遍,看得食欲大增,当即拿起一个就往口中塞去。乾隆一吃,竟不由连声称好,当下也顾不上斯文,来了个三下五除二,独个人将一碗肉圆子吃了个精光。吃完后,乾隆撸撸嘴巴意犹未尽,吩咐县官把那个做这道菜的厨师找来。 # 一听皇帝叫他,汪厨师不由心中十五只吊桶打水,有点七上八下。他战战兢兢地被带到乾隆皇帝面前,乾隆问他:“刚才那道菜是你做的?”“是是,是小人做的!”那汪厨师头点得像鸡啄米一样。乾隆眯着眼睛,像是在回味刚才的滋味。他朝汪厨师看看,冲着他又问:“嗯,那菜味道不错。叫什么名呀?”汪厨师听乾隆问他叫什么名,当即回答:“回圣上,小人贱名叫汪阿三。”听了汪厨师的回答,乾隆皇帝不由哈哈大笑起来,他撸了撸胡须说道:“想不到你不但烧得一手好菜,而且还搞笑呀。朕并不是问你叫什么名,而是问那道菜叫什么名呀。”汪厨师这才恍然大悟,他搔搔头皮,刚想说此菜还没有名字,可心里一想,没有名字可不行呀。记得这肉圆子上粘着的糯米颗颗竖起,像刺毛一样,于是便随口说了声“哦,那道菜是‘刺毛肉圆’呀”。“刺毛肉圆?”乾隆不解,什么是刺毛呀。旁边的仁和县令当即上前解释说,民间将刺猬叫成刺毛。哦,原来如此,乾隆一想,确实是有点像刺猥,当即大喜,“好,这名字妙呀!来人,赏银一百两!”此话一落,汪厨师欣喜万分,当即跪地叩谢龙恩。 # 乾隆皇帝走后,汪阿三就不再去乡间烧酒席了,而是在镇上开了家“汪记菜馆”,专门经营刺毛肉圆。就这样,刺毛肉圆从宫廷又回到了民间,这道菜也就成了“汪记菜馆”的当家菜。同行们见汪阿三生意兴隆,故也纷纷做起了刺毛肉圆,一时间,塘栖的所有饭店都纷纷做起了刺毛肉圆。就这样,这道菜一直流传了下来,成了塘栖的一道名菜,同时也是一道名点。时间长了,有人嫌“刺毛”名字不好听,就把它叫作“粢毛肉圆”了。<ref>[http://www.tesegu.com/techan/47245.html 粢毛肉圆 特色谷 selina]</ref> ==视频== <center> <center> '''中国城市视频介绍之杭州城市宣传片 '''</center> {{#idisplay:z0935tfc12d|650|450|qq}} </center>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70_中國地方志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杭州土特产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