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李锦 的原始碼
←
李锦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李锦''',江苏盐城人。《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新华社高级记者。曾任第11届团中央委员、新华社西藏分社副社长、山东分社副社长等职。长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所写"思路型"调查为39位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时任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批示要求在全国新闻宣传战线开展学习李锦调查研究事迹活动;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1994年,胡锦涛听取其汇报九间棚调研情况时赞扬他"会搞调查,会总结经验"。 兼任7所大学8个专业的教授。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实体经济99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解析》、《国企改革的方向与焦点-李锦答记者问》等18部。 ==个人简介== 李锦,男 ,江苏盐城人。 中国企业报总编辑[1]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2] ,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3]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4] ,新华社高级记者、研究员,以擅长调查研究闻名于知识界,是中国智囊型记者代表人物。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山东省政治学研究会副会长。兼中央财大、山东大学、山 师大、济南大学等七所大学的经济学、政府管理学、政治与公共关系学、文学、新闻传播学与党建学教授。 1968年11月下乡,1970年12月参军,1976年10月到新华社任记者。1984年被评为全国首届优秀新闻工作者,同年任全国记协理事,1984年在中央党校进修学习。曾任第11届团中央委员、新华社西藏分社副社长、山东分社副社长等职。 长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以发现思想,引领社会为己任。从1978年以来的30年,为领导决策提供基层"思路型"调查,为38位政治局委员批示。农村改革初期得到鲁西北六个县委的请功表扬,被称为"庄户人家的好记者".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1982年1月批示中宣部、新华社,要求开展学习李锦调查研究事迹活动。新华社党组、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及山东省委宣传部发出和转发学习李锦决定。1982年12月31日,邓小平听取汇报农村改革情况并对其作出"你有发言权的评价"。是大型电视片《邓小平》中唯一出现的新闻记者形像 1996年6月至2000年5月担任新华社西藏分社副社长期间,在复杂情况下,独立思考,善于开拓,忠实履行中央赋予新华社的"耳目喉舌"、"重要通道"和智囊职责,组织指挥西藏揭批美国议员沃尔夫、西藏民主改革四十周年、藏北雪灾与援藏等重大报道,提出治藏方略,引起中央重视,体现较高的策划与指挥水平。特别是针对达赖"控制一个寺庙就是控制共产党的一个地方"的策略,通过贡嘎县甲日乡这个典型提出农牧区基层党建的思路,被中央主要领导批示,认为"经验很好",得到中组部与西藏区党委的高度评价。 曾20多次随从中央政治局委员到基层考察调研,圆满完成任务。创办并支持过一些报纸、刊物与网站。 从1988年后,投入理论研究,不断以理论创新在国内引起关注。提出过"新闻过程论"(1988)、"资本经营论"(1995)、"新阶层入党论"(1994、2001)、"马克思主义三阶段论"(2002)、"社会稳定善治论"(2009)与消费主导型社会论(2008、2010)。 近年,在中央党校《理论网》开设李锦专栏,列名博首位,列《人民网》"经济学人"栏目,为多家报刊网站和企业的顾问。代表性博文有"关于信贷风险的通信"、"应当进行生产目的大讨论"、"从富士康跳楼事件看中国代工经济转型的迫切性"等。 ==著作及获奖情况== 目前,已经出版专著《大转折的瞬间》、《马克思主义的新发现》、《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中国边疆探秘》、《盐阜家谱》等12部,420万字。 理论: 《开拓市场经济的道路》获得山东省1992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依托市场经济,走向共同富裕》获中宣部1998年"五个一"工程奖。《论李渔的工艺美学思想》获1992年中国工艺美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出现信贷风险呼吁高层紧急干预》获2009年山东省社会科学界年会优秀成果奖。 新闻:有100多篇稿件获国家级和新华社社级优秀新闻作品奖。其中《银铺鲁西北 棉农笑开颜》(1980),《棉农县长散传单》(1981)、《八旬棉农中"状元"》(1987),《买茧难》(1987)获全国好新闻奖。 图书:《大转折的瞬间》获2000年中南地区人民出版社系统图书一等奖。 ==近五年出版著作:== 2012年9月出版《中国实体经济99评》[5]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年12月出版专著《国企改革的方向与焦点-李锦答记者问》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6年1月年出版专著《国企改革顶层设计解析》(言实出版社) 2016年10月《国企供给侧改革难点与对策》(研究出版社) ==基本特点== 1、以调查研究立身,靠提出新思想吃饭。长期坚持做到每年在一个企业或乡村蹲点调查50天左右。 2、经历丰富,预见性强,每次调查都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上世纪70年代来,参与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精神文明建设、边疆稳定、民族矛盾、民营经济、能源问题、教育改革、政府职能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调研,被新华社采用系列调查20多组。 3、善抓典型。抓出的万元户、沂蒙山区九间棚、青岛双星集团、胜利油田大明集团、西藏甲日乡、拉萨啤酒厂等典型都曾产生重大社会影响。1994年9月10日,胡锦涛听取汇报九间棚调查情况时认为"你会抓典型,会总结经验"。 4、调查研究深入,时间长,影响大,从1980年至2002年,在基层深入调查研究的形象影响了新闻界80岁到30岁的三代人。新华社党组、山东省委、陵县地委、高唐县委、临沂地委、新华社总编室等13个党委与部门发出文件开展学习李锦活动,此现象为中国知识界历史上所罕见。 5、新闻生命活跃期长,从农村改革初期形成较大社会影响后,每过两三年便有"轰动性"的成果问世,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影响,被誉为"新闻界的常青树"。 ==主要调查报告== 1、1978年开始投入包产到户问题调查,在全国最早发现"万元户"现象,调查和报道30多个"承包到户"的典型。 2、1982年12月,通过商河白集村农民买卖羊肉调查揭示市场经济萌芽状况。总书记胡耀邦批示认为"极生动、极有说服力"、"很多问题值得思考",为1984年10月中央确立商品经济思路提供实践基础。 3、最早提出九间棚与沂蒙精神,为沂蒙精神研究开了先河。1989年住在九间棚村调研52天,提出的九间棚精神,提出"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入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思路,写出"九柱擎天"的调查报告,引起宋平的高度重视与写信赞扬。使得这个典型成为1990-1991年期间中国影响最大的典型。在以后的20多年里,76次到九间棚村,发出多篇调查报告。 4、1992年,通过青岛双星集团市场经济调查,在党的十四大前70天提出中国第一个国有企业市场经济模式,典型得到高层的肯定。 5、1995年6月,写出并发表"资本经营论"长篇论文,调查报告《资本经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突破》为24家报刊头版头条采用,引起高层的重视。推动中国1995年资本经营报道和理论研究热潮的形成。 6、1996年至2000年,在西藏写出反分裂调查、援藏调查及治藏方略(上中下三篇)得到多位领导批示,为中央援藏工作的正确决策提出参考性意见。 7、1997年10月,写出拉萨啤酒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查,引发西藏自治区学习、推广拉萨啤酒经验的活动。 8、1994年6月和2001年7月,通过博兴县兴福镇调查,提出"农村新阶层可以入党"的观点,先后发出12篇内部调查,引起中央多位领导重视。 9、2005年,对农村合作经济作出系列调查(一组四篇),引起中央与山东省领导重视,促使全国供销改革现场会在莒南召开。 10、2008年至2010年,通过新泰平安协会调查,提出基层社会可持续稳定的体制与机制建设经验,引起高层与理论界重视。所写理论文章为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学习时报等多家采用。 11、2009年3月以群众来信上书温家宝总理,反映中国已经出现信贷风险,希望接受美国教训,加强监管。这封万言调查引起高层重视,温家宝总理批示明确要求财政部、发改委、银行、银监会研究,这封信对国家在应对金融风险中做出重大贡献。 12、2010年6月,就杭州汽轮机厂自主创新的做法做出调查,提出中国由"手脚国家"、"躯干国家"向"大脑国家"转变的观点,引起高层和媒体的重视。 ==重大贡献== 从1978年到1982年,李锦始终冲在农村改革第一线,为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立了功,被树为中国新闻界的旗帜。从1978年后,中央多次召开全会,都没有承认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从一开始就投入包产到户调查的李锦闯进中国这个头号"禁区",1980年秋后接到很多人民来信,有的认为他走资本主义道路,因此受到内部调查。李锦没有退却,继续深入农村,坚持为农民讲话,一年在农村有315天,去过黄淮海平原800多个村庄,第一个发现和拍下"万元户"的新闻照片,为国内外70多家媒体刊载。最有影响的是《鲁西北棉花大丰收》、《棉花县长散传单》,为1981年11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采用,曾被视为"新闻界的新闻"。到1984年10月,李锦为人民日报采用99篇稿件,是全国被人民日报采用量居第一位的新闻记者。1982年1月,中央发出第一个农业文件,肯定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家庭联产经营为标志的农村改革的思路为党中央所确认。鲁西北农村六个县来信表扬,称赞李锦是"庄户人家的好记者"。胡耀邦批示要求把李锦作为全国宣传战线的典型进行宣传,成为建国后唯一被党中央总书记提议树为典型的新闻记者。1980年1月曾对包产到户"不好表态"的邓小平,在1982年12月30日听取李锦的当面汇报后说"你有发言权"。李锦1982年12月当选为共青团11届中央委员,1984年10月被评为全国首届优秀新闻工件者。 1989年至1991年,在苏东剧变后抓出凝聚中华民族意志的九间棚典型,在关键时候起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末,苏东剧变导致中国社会思想混乱,形势极为严峻。共产党人能不能在这个时候撑得住,是摆在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前的一道考题。李锦在1989年8月开始到四面是悬崖峭壁九间棚村,独自住42天。李锦找到这里的"大洼风波",又挖掘刘嘉坤和村党支部化解风波摆脱困境的过程,提炼出"九柱擎天"的主题, 同时提出"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九间棚精神,揭示了一种希望:共产党人必须始终与人民群众走在一起,从根本上代表人民利益;共产党员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才能在人民群众中形成凝聚力;社会主义事业能够战胜任何困难,党员应该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他有意用九间棚这根"银针",来扎中国社会疾病的"穴位,实际上是回答了中国怎么办,向何处去的问题。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看到调查,写信给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说"很受感动",在短时间内全国100万干部上山参观。九间棚成为了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之后在全国树立的第一个大典型。李锦提炼的九间棚精神终而转化为沂蒙精神,江泽民为沂蒙精神题词。1994年9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从威海到济南的飞机上听李锦当面汇报时说,"九间棚这个典型在关键时候起了重要作用" 称赞李锦"会抓典型,会总结经验"。临沂地委为此发出《学习李锦转变工作作风》的文件。 2001年至2002年,党的十六前在"思想建党"问题上提供新思路,为中央决策发挥智囊作用。在2001年下半年的"有产""无产"争论中,李锦发出系列调查,引起党中央高度关注。1994年来,他在兴福镇先后住达76天。在1994年提出兴福现象,在2001年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发表后,立即重返兴福镇写出调查报告。这五篇调查报道《兴福镇24名致富能手当支书》、《"富支书"群体带来新变化》、《农民为什么拥护致富党员当支书》、《富党员参政对政党建设的启示》、《私营企业主魏龙柱的变化》,连以前发的共达12篇。胡锦涛、曾庆红、吴官正、姜春云等领导同志看到李锦写的调查后相继做出批示。中央主要领导认为"兴福现象值得关注",中央派出工作组连同省、地、县、镇协同人员,这个76个人的调查组进行拉网式的调查,到李锦去过的36个村庄核实。结果证明情况属实,中央主要领导再次做出批示"这个问题可以做结论了"。 在调研结束后,李锦把新闻成果升到理论高度,写出论著,提出从1949年便不应再讲无产阶级了,此事迟办了50年,党章应当修改。 一年半后,允许新阶层入党的文字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此观点终而被十六大上修改的党章所采纳。李锦所做的观点鲜明的调查引起了高层重视,被认为是对这个重大问题的解决发挥了"一锤定音"的作用。新华社总编室发出通报,号召全社记者学习李锦与时俱进、深入调查研究、勇于创新精神。 2009年3月,发现中国出现信贷风险,较早上书中央,提出对策,为化解金融危机做出特殊贡献。2008年10月以后的四个月内,3.87亿的贷款倾泻而出,连央行行长也感到"出乎意料"。在这关键时刻,李锦写出近万言的意见书寄给温家宝总理,提出正在出现的信贷大跃进极易引起泡沫经济,如果不及时抑制会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货币的灾难"。必须迅速采取措施,控制速度,调整结构,加强金融监管,以保证积极的财政改革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健康地贯彻,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温家宝总理收到来信,高度重视,认真阅读而且要求有关部门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中央四部门开会研究李锦提出的问题。收到李锦来信的第11天,温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优化信贷投向,使资金真正落实到支持实体经济运行上。进一步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银监会迅速召开会议,采纳李锦提出的对"信贷四月回头看"建议,开展对前五个月贷款专项检查活动,对四大国有银行的专项检查。中央部门连续召开重要会议,金融界领导纷纷表态并接连采取措施。信贷的汹涌势头得到明显收敛, 4月份的新增贷款由1.89万亿元降为0.59万亿元。李锦这封万言上疏,在金融危机发生的危急时刻,及时"报警",有力挽狂澜、扭转局势之功。 ==提出的新理论== 1995年6月,创立《资本经营理论》。在1995年春天,刚提出不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着种种责难,什么是市场经济体制本质,怎样搞市场经济,需要继续回答。当时还需要回答国有资产能不能流动问题。这种思想已经影响决策层,当时的内部宣传口径是"只讲国有资产不流失,其它不要宣传"。 李锦蹲在胜利油田大明集团调查研究58天,走访了17个工厂200多人次。在调查中翻阅浏览了600万字的经济学著作。发现中国最著名的100位经济学家代表性论文,竟找不出一篇与资本相关的,无一例外地回避了"资本"这个词。李锦从工程师张鑫的一条生产线的成功看到资本组合而增值的道理,用了几乎一个月时间研究"资本"这个辞条,到第56天,写出长篇论文《资本经营试论》,对"资本"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位,他提出"什么叫资本?资本是能够增值的价值。什么叫资本经营?资本经营就是对可支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本增值目标。这就是我们提出资本经营理论的支撑点。我们研究的资本经营理论及其操作方法是在此基点上展开的。"《资本经营论》18000字,分为10 个部分 ,包括概念、特征、内容、基本方式 、运行特点、基本原则、和商品经营资本营运区别、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李锦写出题为"资本经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突破"的调查报告,很快为广州一家刊物转载。接着,深圳、上海、无锡、成都、北京与济南的报纸相继转载。全国21家报纸在头版头条转发这个7000字的调查报告,大都配发评论"资本经营是一篇大文章",在短时间内形成声势。 党的14届5中全会提出"两个转变",吴邦国副总理听取李锦汇报并认为资本经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经验,应当予以推广。在十五大前的历次党代会报告中,从未出现"资本"这个词,也没有听说有人改变资本这个词的定义。李锦在论文中提出"按照资本经营理论,企业实际上是以资本为纽带的由各种资本要素构成的一个组织体",两年后,江泽民在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以资本为纽带,在市场上运作,建立跨行业、跨地区的集团"。在报告中,对资本这个词提了10次。资本经营理论已成为指导中国政府与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李锦的论文与调查提出理论框架在1995年上半年发表。1996年春天,我国报端有经济学人提的论文,到1997年便有著作出来了。李锦的贡献是最早公开对资本定义的创新,提出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理论界有人认为"李锦是中国资本经营理论的创立者","资本经营理论是二十世纪后期中国经济理论的重大发现,是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后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1994年至2001年,提出《新阶层入党论》。李锦对山东省博兴县兴福镇这个典型,跟踪调查了10年。1994年5月,李锦在兴福镇官厂村发现农民把非上级指定的候选人建筑公司经理选举为村委主任。因为其个人财产有100多万元,镇上不敢答应群众要求。于是,40多名农民签名捺印,请愿12次。李锦六次赴这个村调查摸清事实,提出思想建党的观点,写出题为《请市场经济先锋人物入党》的调查报告。当时是这么写的,"这是一笔无可估量的政治资源,必将在21世纪初发挥巨大作用"(见《经济参考报》1994年9月)。 2001年7月,在博兴继续反映新阶层中优秀分子入党的情况,为了向中央提供证据确凿的材料,李锦制作了一张百户农民调查表,到村中亲自发放、收集。通过调查,李锦得知79%的农民拥护优秀的富裕党员参政,87%的人欢迎既懂经营、思想又好的富裕党员上台。据此写成的调查报告上报中央,引起高层关注,这组调研报告被评为新华社内参调研优秀作品,并被评为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离开后,李锦在《马克思主义的新发现》一书重点就新阶层入党写了数万字,被称为《新阶层入党论》,在2002年5月至8月为理论界所关注。 2002年,提出《第三代马克思主义论》。2000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李锦通过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进行阶段划分,认为,在毛泽东时代,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革命是用一种过时的理论指导实践的恶果。时代转变了,而理论没有创新,这是建国后发生诸多曲折的理论根由。马克思、恩格斯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基础理论体系;列宁、毛泽东的第二代马克思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体系;邓小平建立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的功能是:系统的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由于邓小平理论在结构与功能上都有重大突破,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次划阶段的发展,可以说是第三代马克思主义的开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第三代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 我们现在首先要回答的是我们所处的是什么时代,这个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区别。具体说,出发点是时代变化,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从这个落脚点上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方向、目标与任务。 李锦用了150天的时间写成了48万字,一般是晚上10点钟开始写,一般写到凌晨3点。有段时间高血压复发,一边住院打点滴,一边写书。有时写到天亮,医院护士像吵架似的阻止李锦这样拼命。书出来后,很快销售一空。期间,《马克思主义的新发现》一书在理论界引起关注,也有提出批评的。到十六大召开前,我们党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这场争论也就平息下去了。有学者著文认为,"李锦同志的研究具有鲜明的前瞻性与独立性。他从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到共产党执政与建设时代的转变入手,强调新的时代主题,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方向。以新的观念表达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乃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重大问题的看法。 在2008年,提出"社会稳定善治论"。从2007年11月后,李锦针对新时期社会稳定工作中"以警为本"的现象,在4年间21次去新泰调查,从平安协会实践中提炼出群众发挥主体作用的思路,写出调查报告,建议得到中国政治学会与山东省政治研究会采纳与支持,组织数十名专家学者参与系列研讨活动,使得新泰经验引起中央与山东省的重视。他将"善治"引入社会稳定领域,以新泰市依托平安协会社会稳定治理为例写出《"社会稳定善治论"范式与未来研究》,认为社会稳定善治论,是政府与公民对社会稳定进行合作治理,追求社会稳定和谐的理论。具体内涵是:以政府转型为起端,以多元参与为主要内容,以矛盾化解为任务,以"德""法"并重、协调合作为基本方法,以稳定和发展为统筹,以根本改善社会环境实现社会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治理活动。结合新泰经验,从理论建构、未来方向、实现途径与"善治"状态等做出阐述的衡量标准。先后写出3万多字的文章,相关理论文章为《学习时报》、《人民日报》与《求是》杂志刊用,主编《平安之路》一书,为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 2008至2010年,李锦提出"消费主导型社会论"。 在2008年9月,李锦在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中国应该进入以消费主导型的社会,2010年5月在北京的高峰论坛上,李锦再次呼吁消费主导型社会。认为当前扩大内需的思路及其"成效"多是浅表性的,是从"投资-消费-出口"的经济增长理论去理解。他做出的定义是,消费主导型社会是以社会成员消费需求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消费型社会以消费为主导,以人的自身发展为核心目标,以社会成员的需求与幸福为标准,以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内需为主要驱动力,以技术创新为优势的消费主导的社会发展方式。提出的消费主导型社会是相对于我们现在的生产主导型社会来讲的。改革的方向由生产主导型社会向消费主导型社会过渡,应是经济体制、社会保障、分配体制、消费结构、政府行政五项改革,同步进行。中国需要开展一场关于生产与消费目的的大讨论。李锦多次在会议上演讲,为理论界与新闻媒体关注,为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报道,《中国企业报》以整版篇幅发表李锦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消费主导论"高峰论坛上题为《中国需要进行一次消费与生产目的的大讨》的演讲 。 ==学界评价== 群众认为李锦是党的好记者、农民的好朋友,这是群众给他封的。自己说自己是高级记者、特级记者,那不行啊。深入生活,这条路子一定要坚持,不能动摇,这是我们几十年的经验。 -- 新闻学者 穆 青 20年前这场大变革,造就一批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肯于思考与探索的新闻记者,形成这个时期特有的新闻风格与做派。李锦是这批有作为记者中较为年轻的一位,可贵的是后来的20年能一直在农村基层坚持调查研究,成果甚多,积累也甚丰。他能够学会用政治家的眼光观察,学者的头脑来思考,史学家的立足点来回顾,用新闻文字与照片来表达,有不少独到见解。 -- 新闻学者 范敬宜 给人突出印象是,他总是走在时代前列,也总能沉入最基层的社会实际中。他从乡下归来总能带回来自群众实践的新情况以及自己的新见解,他是不擅跑官场而习于跑民间的人。他搞调查研究的艰苦深入程度,实为今人之罕见,亦为今世之少见。仅在兴福镇调查,前后就去了十多次,最长的一次住达28天,就连县城也没去过。他每年有200多天在农村、企业调研,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过了20个春节,仅过夜的村庄就有200多个。他几乎每年都抽出五、六十天住在一个村或一个企业,生活在老百姓中间,体察民情,研究民意。 每临国家发生重大转折,他总要站出来发言,也总在中央重大决策尚未形成之时,通过典型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他写的调查报告充满理性精神,屡屡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亦为理论工作者所折服,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现其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水平的"重头戏"接连不断,一次次引起"轰动效应"。最近,他以兴福镇社会新阶层入党并参政的调查,引起数位中央领导的重视。中央专门派调查组核实李锦调查报告内容,寻求对新阶层入党问题的启示。 令人叹服的是,通过这么多典型反映中国发展的重大主题,没有一篇是上级布置任务要求他搞的,而是他在深入调查研究中发现,并进行深入的理论总结和实践提炼,然后引起党和政府重视,引发社会轰动效应的。这样一种过程,几乎已成为李锦同志一种特有的工作模式,并且这种模式经过多次实践检验而证明是成功的。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李锦同志这种深怀忧患意识、肩负人民重托,多年如一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的作风,艰苦扎实、锲而不舍、全力而为的拼搏精神,总是走在前面、不断提出时代重大主题并且作出独立主见回答的能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态度,有力推动人们认识真理、改造世界进程的社会效果,不啻是一种"李锦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值得我们思考,值得我们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所借鉴。 -- 政治学者 包心鉴 改革开放来有一批始终走在时代前面的思想者,他们目光如电,洞明世事幽微,文思纵然,谋划国家天下,影响着中国政经走向和民族复兴进程。李锦先生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从市场经济的发轫到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从新阶层分析到信贷危机的预告,他始终在惊涛骇浪中站立船 头瞭望,30年间不断提出新的对策、新的理论、新的思想,充分体现知识分子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价值。 -- 经济学者 臧旭恒 李锦同志既对政治学、经济学、新闻学有研究,又有很好的哲学素养。所写文章多显示出来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功底。 --哲学学者 薛德震 李锦的写作既纵横驰骋,又镇定自若,既热烈又冷静。他的文章里干货挺多,作品的厚重与真实--那种毫无遮掩、原汁原昧的真实,尤其让我感动。 ---- 作家 刘玉堂 中国有几十万新闻记者,几百万理论工作者,在史无前例的金融风暴爆发以来,他们都在表现着、表演着。个中,功劳显著的是李锦先生。他做了一件事,写了长达万言的信给温家宝总理,报告了刚刚出现的信贷风险,列举种种危象,提出解困之路。温家宝总理认真看了,作出重要批示,李克强、王岐山等都做了批示。国家财政部、发改委、央行、银监会开会研究,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他提出的问题,这封信察风暴于清萍之末,出思路于风险之初,献策于国家危难之时,可谓力挽狂澜、扭转乾坤之作。他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国家危急时,有智者在。 -- 作家 王光明 新华社资深记者李锦是中国新闻界有名的调研大师,他的新闻实践几乎就是调查研究的实践。李锦的调查研究在中国新闻界是个奇迹,是个异类。他的种种采访行为,可能是"活化石", 难以复制。在浮躁的当代,显得弥足珍贵。 他在大量调查研究活动中,一方面,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形成了许多重要建树,另一方面,通过对于调查研究实践的总结,形成了调查研究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调查研究思想,这是李锦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贡献。 --- 新闻学者 王文亮 (以上评价选自《新闻散论》、《大转折的瞬间》、《马克思主义新发现》、《传媒精神》等著作及大众日报等报刊) 参考资料
返回「
李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