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李吉钧 的原始碼
←
李吉钧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李吉钧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李吉钧.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6%9D%8E%E5%90%89%E9%92%A7&src=tab_www&correct=%E6%9D%8E%E5%90%89%E5%9D%87&ancestor=list&cmsid=f6c62938c4ec9ea8eb517b26707dd38a&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54#id=9e02cfa2564bc9116ca29a9e008bb305&currsn=0&ps=56&pc=56 原图链接] [https://www.baidu.com/s?word=%E6%9D%8E%E5%90%89%E5%9D%87&ie=utf-8&ms=1 来自网络]]] | 图像说明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出生日期 = 1933年10月 | 出生地点 = 四川彭县 | 逝世日期 =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 职业 = 教学科研工作者 | 知名作品 = 《横断山冰川》 }} '''李吉均''' (1933年10月 ) 出生于[[四川]]彭县,地理与地貌学家<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697939691183690348.html 兰州大学的李吉均院士曾获过哪些奖? ] ,百度知道</ref>、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ref>[http://www.lzu.edu.cn/static/z/420.html 李吉均 ] 兰州大学</ref>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 ,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 1952年李吉均考入四川大学地理系,一年后随专业调整至[[南京大学]]地理系 ;1956年本科毕业后被推荐到[[兰州大学]]地理系攻读研究生;1958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执教;1962年在[[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专业进修;1972年与施雅风合作编写《冰雪世界》科普册子;1978年被评为副教授,同年改革开放后率先迈出国门,到英、法、瑞士进行访问 ;1983年晋升兰州大学教授;1984年被任命为兰州大学地理系主任,同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第四纪研究中心高访一年;1991年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担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及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1999年被聘为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2001年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教育部验收,李吉均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吉均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现代冰川、第四纪古冰川及青藏高原隆生及其在东亚和全球环境变化中的影响的研究,对黄河起源、黄土形成及中国东部庐山古冰川问题有独到见解 。 ==人物经历== 1933年10月9日,李吉均出生于四川彭州的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高中就读于四川省彭州中学,是彭州中学第一任学生会主席、彭州中学第一任团支部书记 。 1951年,以学生代表的身份赴重庆,参加西南地区学生代表大会 。 1952年,李吉均的高中毕业,本来大学志愿是要报考地质的,但是老师同学们都说他身体吃不消,劝他"改学地理",最终他报考了四川大学地理系 。一年后转入南京大学地理系,期间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 1956年,本科毕业后被推荐到兰州大学地理系攻读研究生,师从留德地理学家王德基 。 1958年,从兰州大学地理学专业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执教。同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中国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刚硕士毕业的他便成为第一批成员,并率领一个小分队承担黑河上游现代冰川的考察工作。同年第一次前往祁连山,研究冰雪资源 。 1962年,在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专业进修(至1963年)。 1972年,与施雅风先生合作,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编写了《冰雪世界》科普册子。 1973年,40岁时重新开始了研究冰川,加入中国科学院青藏考察队并担任冰川组组长,负责西藏以及后来横断山的冰川考察研究。从阿扎冰川开始,到若果冰川、恰青冰川和白玉冰川,几年中李吉均和他的冰川组遍访了西藏群山中的冰川,从古冰川到现代冰川,从现代冰川中的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测得冰川面积4.66万平方公里,占去全国现代冰川的83% 。 1974年,在西藏羊卓雍湖畔的冰川上,李吉均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高原肺水肿。 1978年,恢复职称制度,即被评为副教授。同年开始改革开放,李吉均和施雅风、谢自楚等率先迈出国门,到英、法、瑞士进行访问 。1983年,晋升为兰州大学教授。 1984年,被任命为兰州大学地理系主任。同年,受美国学者S. Porter的邀请,赴美国华盛顿大学第四纪研究中心高访一年(-1985年)。 1990年,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成立,李吉均先后担任第一届常务理事(1990年-1994年) 、第二届副理事长(1994年-1998年) 、第三届副理事长(1998年-2003年) 。 1991年,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92年,开展与英国伦敦大学皇家Holloway学院地理系合作研究,互派学者进行访问(-1995年)。同年,他认识到西部开发的迫切性,先期开展相关学科的基础性研究,向政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1995年,担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1999年,被聘为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2001年9月,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教育部验收,李吉均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 2012年,他用"野外考察、实地讨论"的方式来庆祝80周年寿辰,在白银景泰黄河石林的山顶上,师生四代共话黄河地质沧桑和演化历史 。 [[File:李吉钧3.jpg|缩略图|李吉钧]]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李吉均长期从事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的科学研究工作,在青藏高原隆起过程、黄河起源、现代冰川与中国东部第四纪古冰川、黄土地层和第四纪环境演变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并取得重要突破,特别是有区域特色的青藏高原冰川、冻土、地貌演化、高原隆升及其对中国自然环境形成的影响研究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对中国干旱环境的形成演化有独到见解。他的主要学术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①提出了青藏高原的上升阶段与幅度和形式问题:在国内外首次系统全面提出了青藏高原的上升阶段、幅度和形式问题。1979年即指出高原第四纪期间整体断块加速上升了3500-4000m,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后又指出青藏高原分别在距今360、240、160万年前发生强烈运动。认为约240万年前,高原海拔超过2000m,导致了现代意义的东亚季风,黄河中游地区大量堆积黄土,形成著名的黄土高原。指出黄河是青藏高原隆起的产物。随着高原间歇上升,黄河产生溯源侵蚀和相应下切;指出兰州段黄河和金沙江都是在距今160万年后贯通的,形成于1.6、1.5、1.2、0.6、0.15百万年前的黄河上游多级阶地是高原隆起阶段性的反映。黄河兰州以上各段的年龄逐渐变新,分别与兰州的特定阶地对应。与施雅风先生主编《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化》。 ②对西藏现代和第四纪冰川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对季风海洋性冰川有新见解,主编《西藏冰川》、《横断山冰川》。首次指出庐山存在大量湿热地貌遗迹和部分寒冻与泥石流地貌系统,替代冰川成因解释,大体澄清了困惑中国地学界半个世纪的古冰川之争。 ③研究兰州地区黄土地层,把黄土与青藏高原隆起联系起来:指出兰州黄土比洛川黄土年轻许多,沉积速率是洛川黄土的4-5倍。首次将临夏北塬黄土记录与南极冰芯氧同位素曲线进行对比,重建了与冰芯记录相比拟的15万年来的环境变迁。提出了"季风三角"的概念,阐明了第四纪时期中国北方存在着两种环境变迁的模式,即季风区模式与西风区模式,对中国北方第四纪环境变迁的研究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 '''学术思想''' 李吉均提出许多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精辟思想。例如,他在80年代提出晚更新世中国西部季风区和西风区具有不同的环境演变模式,前者为暖湿-冷干组合,后者为暖干-冷湿组合;1993年提出青藏高原起博器和启动区的观点,认为青藏高原在全球变化中可能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他发展完善了早年德日进和特洛尔提出的"亚洲干极"的理论,认为亚洲干极位于羌塘高原,外围是亚洲季风耦合系统,土壤植被围绕着这个干寒的核心大体做同心圆分布;他还开始关注亚洲东部沿海特别是南中国海对中国季风起源的影响,等等 。 李吉均三上庐山,通过实地考察,他对李四光主张的庐山古冰川渐生疑团,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学界的泰山北斗,敢于怀疑他的论断,无疑需要巨大的理论勇气。但李吉均凭着一股执著的劲儿参与了关于中国东部古冰川的大争论。他充分利用与庐山同纬度的横断山区的海洋性冰川的研究成果,自成一家之言,得到了地理学界的广泛认可。此后,李吉均和施雅风、崔之久一道编写出版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专著。这本书出版后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困惑中国地学界半个世纪的古冰川之争大体被澄清 。 '''承担项目&成果奖励''' 截至2015年,李吉均获得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奖特等奖,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 。 {| class="wikitable" width=100% |-style="background:#006699; color:white;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时间||项目名称||奖励名称 |- | - || 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 || 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 | 1987年 || 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 | - || 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 | 1995年 || 甘青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 || 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 2005年 || 立足西部,改革创新,建设一流国家理科地理学基地||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 2007年 || 中国西北季风边缘区晚第四纪气候与环境变化||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 2008年 || 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论文著作''' 1973年-1980年,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李吉均及其他的合作者先后写了《西藏冰川》和《横断山冰川》两部专著,全面阐述了青藏高原和横断山的现代冰川分布、性质、变化及其与气候和大气环流的关系。截至2015年,发表学术论文两百多篇 。 {| class="wikitable" width=100% |-style="background:#006699; color:white;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时间||名称||作者||出版社 |- | 2006.04 || 《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环境演变 李吉均院士论文选集》 || 李吉均编著 ||科学出版社 |- | 2004 || 《高原隆升与第四纪冰川研究》|| 李吉均 ||科学出版社 |- | 1999 || 《王德基教授论文与纪念文集》 || 李吉均,张林源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 |- | 1999 || 《西部资源环境文集》 || 李吉均、程国栋主编 ||兰州大学出版社 |- | 1998.02 ||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化》|| 施雅风,李吉均,李炳元主编 ||广东科技出版社 |- | 1997 || 《世界屋脊之谜: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的研究》|| 潘裕生、李吉均等编著||湖南科学技术科学出版社 |- | 1996.06 || 《横断山冰川》 || 李吉均主编 ||科学出版社 |- | 1991 || 《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遗迹分布图》|| 李炳元,李吉均等著 || 科学出版社 |- | 1989 || 《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 || 施雅风,崔之久,李吉均等著||科学出版社 |- | 1959.12 || 《疏勒南山西段南坡冰川的初步观察 附带哈拉湖情况介绍》 || 李吉均编||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 |} '''学术交流''' [[File:李吉钧4.jpg|缩略图|李吉钧]] 1978年李吉均随施雅风、谢自楚等人组成中国冰川代表团,出访欧洲,参加了在瑞士召开的国际冰川学术会议,这次出国考察大大打开了李吉均的科学视野。他与英国地貌学家德比希尔(E.Derbyshire)等外国专家进行了学术交流,1980年他邀请英国地貌学家德比希尔访问兰州大学,并举办为期三个月的全国高校冰川沉积学讲习研讨班,组织到庐山、乌鲁木齐河源进行实地考察 。 ===人才培养=== '''教学思想''' 李吉均历来重视野外实地考察,强调第一手的野外资料是地学工作的重要基础。他不是一位唯学术论者,他很看重学生的整体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腐败风气的蔓延和向知识阶层的加剧渗透,他十分强调人才品质的塑造。他用一生来诠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野外经验非常丰富,观察力敏锐,判断鉴别能力超人,讲述生动,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李吉均研究地理而不囿于地理学,将地理学与地质学、大气科学、生物学等学科融会贯通。他也同样这样要求学生。这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变化的实际需要,也是一个科学家的理论素养。 李吉均指出,讲求真,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就是做人。念书、在工作中做事,都要求真,追求真理,为真理而奋斗,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导致学术腐化。做事要提倡实事求是、诚信,讲求真善美,尤其是读书人。那些学术队伍中不讲诚信、追求名利、走歧路的人,最终都会失败 。 '''教学成果''' 李吉均非常重视科学研究与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在他的带领下,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跃升为中国高校知名院系,2001年自然地理学荣获国家重点学科第一名。他主持的"立足西部,改革创新,建设一流国家理科地理学基地"项目获2005年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截至2015年,李吉均从事教育工作50多年来,成功地培养了100多名硕、博士研究生,这些人中许多成为中国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的骨干力量和学科带头人,3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姚檀栋、陈发虎)。他不顾体弱,多次带学生野外实习,许多学生在他的影响下,献身于环境保护、环境变化、自然环境过程研究领域,李吉均、秦大河、效存德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的事迹也早已成为兰大人为之自豪的美谈 。 '''团队建设''' 李吉均成功归结为"持久地追求理想,持久地追求科学真理"。而这种精神不仅实现了他个人的事业理想,更是影响着一个学校、一个学科乃至众多揣着学术梦想的学人们 。陈发虎领衔的"西部环境变化"国家创新群体两次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为优秀,孙东怀、潘保田、赵艳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王乃昂获2007年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赵艳获得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安成邦获得第六届"中国第四纪研究青年科学家奖"和"第八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勾晓华获得"第九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第七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孟兴民、马金珠和丁文广主持国家支撑计划课题3项 。 ===荣誉表彰=== 1984年, 中国科学院首届"竺可桢野外工作奖" 1987年, 甘肃省高等学校教书育人奖 1988年, 甘肃省委颁发的甘肃省"园丁奖" 2016年, 国华杰出学者奖 第一批冰川冻土野外工作奖 人事部国家第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甘肃省劳动模范 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 第二届中国地理科学杰出成就奖 ==社会任职== 1988年-1992年 甘肃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1993年-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0年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CNC-IGBP)顾问委员会委员(第四届、第五届) 2001年9月 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兰州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顾问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会顾问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顾问 ==人物评价== 李吉均一生反复出入于中国和世界的名山大川、高原盆地,凭借深厚的人文思想,加上多次的实地考察与研究中获取的成果,形成了许多重要学术建树 。(中国教育报评) 李吉均对高山冻原与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川、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冰川地貌与冰川沉积相的研究、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季风三角"理论、黄河阶地和黄河起源,黄土系列与地文期、青藏运动、陇中盆地新生代沉积与环境研究和西部开发研究等多个专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对黄河、长江的起源,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对中国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兰州大学评) ==人物影响== 2006年,李吉均和时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的王乃昂把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一等奖后学校配套的奖金全部捐出,设立了"求真"奖学金,鼓励青年学生的科学研究 。 ==视频== ===谨以此短片缅怀先生——李吉均2020-07-21=== {{#iDisplay:k3119c8wiza|寬度|高度|qq}}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 [[Category:地理学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李吉钧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