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文艺创作必须大众化(余仕田) 的原始碼
←
文艺创作必须大众化(余仕田)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文艺创作必须大众化'''<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4939897/pexels-photo-14939897.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文艺创作必须大众化》'''是[[中国]]当代作家余仕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文艺创作必须大众化=== 有这么一个传说故事: 很久以前,有三位乡绅,他们的名字分别为张老九、李老九和王老九。三位乡绅是相处得比较融洽的好朋友。据说,王老九的儿媳妇聪明伶俐,很会说话。一天,张老九邀约李老九前来王老九家作客。张老九手拎一壶老酒,李老九手提一箩韮菜。来到李老九家门前,刚好遇见了王老九的儿媳妇。二人说明来意后,希望王家儿媳向其公公王老九告之一下。王家儿媳果真名不虚传,很会说话。她来到堂上,向自家公公行礼之后说道:“外面来了两位公公,一个叫张三三(乘法,三三见九),一个唤作李四五(加法,四加上五等于九)。张公公手拎一壶八加一(八加一等九,“九”与“酒"谐音),李公公手中提着一箩扁叶葱(这里指韮菜,“韮”与“九”谐音),前来府上找我公公喝几蛊。”王老九听罢喜在眉梢,赶紧起身,来到大门前召呼客人,迎进厅堂落座。张老九和李老九也听到了王家儿媳刚才所说的一番话。他们一边落座,一边称侃王家儿媳有本事,贤惠能干了不起,很会说话。 听闻了这个故事之后,我也觉得这个王家儿媳[[聪明]]过人,很会说话。为了避讳长者的[[名字]],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虽把话题绕开了,却也把意思表达明白了。但认真分析下来,王家儿媳能够巧立名目,绕开避讳之言词。这也仅是一种“圈子文化”而已。在她的这个家或家族里面,她所要表达的内容,大家一听便能够明白。但是,换一个地方换另外一个场景,她所说的一切,恐怕就会让人云里雾里,不能明白,甚至产生误解了。在这里,我不是要否定王家儿媳妇的聪明才智,我所要阐述的[[意思]]是,有些语言,在一定的场合适用,但在其它更多的地方就不适用了,存在它的局限性。这种存在局限性,没有广泛性,极不大众化的东西,我只能将其定位为“圈子文化”。 文艺创作是大众的,必须要[[满足]]于大众化这个闪光点。我们不能搞“圈子[[文化]]”,让文艺[[创作]],成了圈子内的你吹我擂,相互吹捧。一旦文艺创作背上“圈子文化”这个名份,就很[[危险]]了。圈子不破,[[格局]]打不开。语言文字受到了[[局限]]性的束缚,文艺创作的发展,也就受到了限制和束缚了。 这些年,阅读报纸和杂志的人越来越少,除了生活[[节奏]]加快、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等原因之外,这是不是跟我们[[文艺]]创作队伍不接地气,文艺作品缺乏大众化观念,有一定的关系呢?尤其,诗歌领域内,什么歪诗怪诗都有,圈子内相互拍马溜虚,臊味臭味醺人——胡写乱写,让人读不懂。难道说,这还不算“圈子文化”在作怪吗? 为了文艺创作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文艺创作领域里面,也该自我[[革命]]了。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坚决摈弃“圈子文化”泛滥和作怪!<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46305516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余仕田,男,汉族,1968年2月2日生,中共党员,曲靖市某村党总支副书记。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文艺创作必须大众化(余仕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