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扁竹 的原始碼
←
扁竹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扁竹</big> ''' |- | <center><img src=http://img1.iplant.cn/gotoimg/236/F2E9D6A9FFB4578E.jpg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rep.iplant.cn/info/%E6%89%81%E7%AB%B9?t=p&HPPROTID=4cd427d9 来自 植物智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Bambusa cerosissima McClure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扁竹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亚 纲:禾本亚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亚 科:[[竹亚科]] 簕竹超族 BAMBUSATAE 簕竹族 BAMBUSEAE [[簕竹属]] Bambusa |} '''扁竹'''( biǎn zhú),学名Bambusa basihirsuta McClure,俗名:'''苦绿竹''',异名:Dendrocalamopsis basihirsuta Bambusa prasina Dendrocalamopsis prasina ,别名:'''萹蓄''' Polygonum aviculare、'''蝴蝶花''' Iris japonica。竿高7-12米,直径4-9厘米;节间长22-35厘米,绿色,幼时薄被白粉和脱落性小刺毛,成长后则变为无毛;竿环平坦;箨环无毛。箨鞘初为绿色,不久即变黄色,厚革质,顶端近呈斜截形,幼时在背面被白粉和基部的中央处贴生棕褐色小刺毛,边缘近无毛;箨耳在竿下部箨者细小,上部箨者显著,不等大,大耳长圆状披针形,宽约5毫米,小耳长圆形,产[[浙江]]、[[广东]],[[香港]]有栽培。 <ref>[ http://rep.iplant.cn/info/%E6%89%81%E7%AB%B9?t=z&HPPROTID=13246087 扁竹], 植物智, 2020-01-18</ref> ==形态特征== 竿高7-12米,直径4-9厘米;节间长22-35厘米,绿色,幼时薄被白粉和脱落性小刺毛,成长后则变为无毛;竿环平坦;箨环无毛。箨鞘初为绿色,不久即变黄色,厚革质; 顶端近呈斜截形,幼时在背面被白粉和基部的中央处贴生棕褐色小刺毛,边缘近无毛;箨耳在竿下部箨者细小,上部箨者显著,不等大,大耳长圆状披针形,宽约5毫米,小耳长圆形,宽约3毫米; 大耳约为小耳的一倍大,边缘均有小纤毛;箨舌截形,高约2毫米,背面和边缘生细纤毛;箨片直立,近三角形,先端长渐尖,基部浅心形,较箨鞘顶端为窄,能向两侧外延并与箨耳相连,边缘在基部生小纤毛,两表面均无毛。 分枝习性高,常在竿第八节始分枝。末级小枝具6-8叶;叶鞘长8-9厘米,初被小刺毛,惟不久脱净变为无毛,纵肋隆起;叶耳镰形,边缘生小纤毛;叶舌截平,粗糙; 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13-25厘米,宽2.5-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近截形或钝圆形,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密被短柔毛,次脉7-10对,小横脉不明显。 假小穗以多枚簇生于花枝的各节,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4毫米,宽7毫米,两侧扁,先端尖,基部有1片先出叶;小穗含5-7朵小花;小穗轴节间短而不外露;颖1或2片;外稃长16毫米,宽10毫米,先端急尖而具针状小尖头,无毛,具多脉(共有27-31条); 内稃长14毫米,宽4毫米,先端2裂,两面均疏被微毛,背部2脊上生纤毛,脊间5脉,脊外至边缘各有2脉,纵脉之间还有细脉和小横脉;鳞被3,形狭长,表面和边缘生有微毛,先端具纤毛; 花药长7毫米;子房菱形,被粗硬细毛,有子房柄,花柱长5毫米,亦被粗硬细毛,柱头3,长4-6毫米。果实未见。 ==产地生境== 产[[浙江]]、[[广东]],[[香港]]有栽培。模式标本采于广州。 ==辨析== 笋味苦,不宜食用。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扁竹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