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廖偉立 的原始碼
←
廖偉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廖偉立.jpg|400px|缩略图|右|廖偉立[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71637-AMBiStudio 照片來自 solomo.xinmedia.com]]] '''廖偉立''',出生於[[台灣]][[苗栗縣]][[通霄鎮]],美國[[南加州]]建築學院碩士(SCI-ARC),台灣[[東海大學]]建築碩士。 台灣註冊建築師,大陸一級註冊建築師(2009) 曾獲日本SD Review年度獎多次、中國WA建築佳作獎、台灣建築獎首獎等。並獲邀參加日本東京、大阪SD Review年度獎展覽、2004當代華人建築展(台北)、2005深圳建築雙聯展(深圳)、2006北京建築雙聯展(北京)、2007年亞洲建築真實論壇參展(新加坡)、2008香港深圳雙城雙聯展(香港)、2009 Sketch up建築師手稿展(台北)。 廖偉立建築師針對台灣地理、歷史、文化、常民斑駁的「生活」樣態的觀察與反省,並以「雜木林」為審美多元差異的理念,對建築不斷的實踐反省與思考。本次展覽以1999年作為起點,這一年廖偉立建築師從美國返台,開始與之前風格完全不同的創作。1999年至今,以台中救恩堂為分界,共分為兩個時期:前救恩堂時期(1999-2009)野的開始,與後救恩堂時期(2009-迄今)野的成熟。分別展區廖偉立作品風格建立的過程與成熟的狀態。 ==背景與發展== ===前救恩堂時期/野的開始=== 1997年,廖偉立決定放下事務所的工作,前往美國進修,讓他暫時得以抽身建築事務所的繁重業務。前往美國南加州建築學院(Sci-Arc),一所脫離常軌以鼓勵實驗性的建築學校。 1999年,廖偉立返回台灣,他的創作開始有很大的轉變。開始擺脫之前順應台灣安份守己般的設計,並且展現似乎更貼近其個性的,以及充滿野性與奔放之想像力的設計。在這階段,東眼山森林遊樂區的公廁、彰化王功生態景觀橋、宜蘭法院比圖的提案等。 ===後救恩堂時期/野的成熟=== 2009年,台中救恩堂(台中基督救恩之光教會)完成,這作品由外觀到內部空間的組織,皆成熟地展現廖偉立在之前的作品所嘗試之複雜的、「艱澀」的審美。這是一種混合了多元且有點矛盾空間、材料與構法的美學,像雜木林般混而不亂。在台中救恩堂之後建築作品,廖偉立的創作持續性地展現了這種美學的適用性,從教會設計到橋樑、美術館等。 廖偉立建築師認為建築是一種可辯解的反駁過程,因應不同的基地、內容(program)、不同的生活與活動需求追求建築「真實」的可能性。本次的展覽透過每件建築作品模型、圖板、手繪等相關資訊,探討廖偉立創作作品的核心價值。從廖偉立的建築中察覺,建築不只是遮風避雨的地方,而是心靈居所,還有時間、記憶、場所感等,並且企圖連結自然,進而呈現空間的本質,讓結構性、構造性、材料性可以真實地反映現實。 從文藝復興、古典建築、現代建築到今天,建築是越來越走向個人化,在這狀態下會失去一些重要的事情,今日一直在講「創造」,但到底要創造什麼?廖偉立認為有覺知的建築師,是用他對世界的理解來做建築,而不是為創造而創造,因而與他者產生隔離。建築的真實對話離不開人跟環境,這是我永遠相信的事情,探討人跟自然的狀態應是核心,這不會隨著時代而改變,是永恆的存在,至於外在形式該怎麼表現?那是會隨著時間、自我的狀態而有不同。若你誤把形式當成永恆,花很多心力在研究材料,但卻不知道為何要研究,那是在浪費時間跟生命,因此建築人應該常捫心自問,你到底相信什麼! 廖偉立:我的建築學習即是來自西方系統,我舉日本為例來回應,[[日本]]早期受到中國影響很深,但在1853年[[美國]]將軍馬修‧培理率領艦隊駛入江戶,日本被迫打開門戶而展開全面西化,雖不斷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卻既能保有傳統又吸收外來新知,並轉化為自身的文化,今日檯面上日本建築師之作品比西方更西方,卻仍保有日本的文化底蘊,反觀華人與之不同,同樣受到歐美列強的侵犯,被迫打開門戶卻造成文化斷裂,這是不同民族的不同特性。 其實,世界本是一體為何要一分為二,不該一開始就設下界限區分彼此,比如日本[[安藤忠雄]]建築師,他使用西方的清水混凝土、幾何量體來做建築,卻被大眾、評論家認為非常日本。因此當設計形式時,不要被符號影響,舉日常穿著來說,絕大部分的人都穿著西式服裝,幾乎無人穿著漢服工作活動,但我還是能知道你是華人,識別的原因可能來自氣質、儀態等,因此必須拋棄外在形式、符號。 美國建築師[[路易斯‧康]](Louis Kahn)就不從形式、符號去思考建築,今日幾乎全部的建築師都在往未來走,唯有路易斯‧康能用現代主義往回走,卻能做得如此獨特、有創意,在他之後包括安藤忠雄、[[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都在這條路線上前進,但都未能超越他,這值得我們思考。 要如何把這個東方氣質在作品中實踐出來? 廖偉立:今日許多大陸建築師在這部分著力很深,也非常認真,但已有點「著相」,太過在意材料跟符號的使用,陷入喃喃自語的狀態中。建築是很現實的專業,每個人都努力的在思考跟實踐,試圖往自己理想的方向前進,但最後百分之九十都會偏離目標,因此必須跟生活、跟信仰、跟生命連結在一起,有沒有真誠面對自己,找到核心價值是最重要的。 ==廖偉立的建築「雜木林進路」作品展== 廖偉立的建築「雜木林進路」作品展在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雅堂館AB展開,展覽日期從2019年9月14至11月06日。此次廖偉立建築師作品展由台灣知名建築評論家王增榮擔任策展人,期許藉由此次的策展作為拋磚引玉,讓大眾可以更親近建築,透過本次展出的作品,包含:教會、美術館、橋樑,以及其他不同類型的公共建築,闡述廖偉立建築師對於「雜木林」的創作理念脈絡。<ref>[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71637-AMBiStudio 《雜木林進路 :廖偉立的建築》展現「艱澀」的建築美感]</ref> 策展人王增榮分享,建築本身就是藝術的呈現,而建築又必需符合日常生活所需,以及克服各種安全的結構性。在這種基礎條件下,建築除了滿足生活居住狀態,還要展現其中的技術性、藝術性、社會性揭露出來。「廖偉立建築師屬於台灣戰後復原時期的一代,這一世代,見證了台灣戰後的窮困與復原時期的勤奮、社會在白色恐佈的不安中詭譎的穩定,與解嚴後開放的衝突、經濟的復甦與後來放浪的繁榮。成長於這樣多變而且矛盾的環境,對有心的人,容易生成一種習慣於多元並置的價值觀,與西方現代普遍純淨的理性認知不大相同。」策展人王增榮說道。 廖偉立「誠懇地面對生活,利用創作呈現」 廖偉立建築師分享與策展人王增榮透過策展對話過程裡,如同打乒乓球般,並且同時可以發掘另一個自己。與會貴賓李祖原建築師表示,廖偉立作為建築師,把職業當成創作,並以展現個人才華。透過結合藝術、文化、歷史,以及突破結構與美學,將「雜木林」的藝術思想,實現於純空間藝術作品裡。同時,東海大學建築系羅時瑋教授提及,廖偉立的作品可以稱為90年代地方前線以及代表21世界的地景建築。另外,台中救恩堂於2000年完工後,此件作品讓實構築的舉辦系列活動時更具有具體的企圖及策略。接著由,成功大學建築系吳光庭主任分享,建築師辦展是有一種使命感,透過展覽中的草圖與作品呈現,讓大眾有所啟發。 本次《雜木林進路 :廖偉立的建築》開幕酒會於9月14在中秋佳節熱鬧展開,現場有許多位與會貴賓共襄盛舉,如北科大建築系前主任張崑振敎授、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施國隆先生、東海大學建築系邱浩修主任、考工記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洪育成先生、水牛建築師事務所陳永興建築師,為此次的展演活動開啟美麗的篇章。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File:廖偉立01.jpg|雜木林進路 :廖偉立的建築[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71637-AMBiStudio] File:廖偉立02.jpg| File:廖偉立03.jpg| File:廖偉立04.jpg| File:廖偉立05.jpg| File:廖偉立06.jpg| File:廖偉立07.jpg| File:廖偉立08.jpg| File:廖偉立09.jpg| File:廖偉立10.jpg| File:廖偉立11.jpg| File:廖偉立12.jpg| File:廖偉立13.jpg| File:廖偉立4.jpg| File:廖偉立15.jpg| File:廖偉立16.jpg| </gallery> ==代表建築作品== ===台中救恩堂=== 廖老師是透過材料的拼貼給建築很好的偽裝,能極好的融入台灣城市環境。再來因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與北方寒帶氣候不同,人們日常的穿著比較輕鬆,這輕鬆的氛圍也表現在建築空間之中,非常在地。神聖的教堂空間,廖老師卻用常民地域的材質表現很獨特,我認為這是50後建築師獨有的特質,會去追求空間本質,具有古典建築中很多重要圖騰,是傳承自二戰前後現代主義建築師。<ref>[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71252-AMBISTUDIO 廖偉立/用對世界的理解做建築,而非為創造而創造]</ref> 台灣與大陸的建築其實相似,因是從同一個傳統衍生出來,雖然環境不同但文化的核心還是相似,能從皮層材料的變化發展出的親和力,背後又有很強的圖騰性,兩者並存非常獨特。另外,在空間的溫暖性上,比大陸建築師表現的好,這是因整體社會環境中人與人,與甲方的關係都有影響,溫暖性、從人的角度出發的平等性等,都值得大陸建築師來學習。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File:廖偉立17.jpg|缩略图|台中救恩堂;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File:廖偉立18.jpg|缩略图|台中救恩堂;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File:廖偉立19.jpg|缩略图|台中救恩堂;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File:廖偉立20.jpg|缩略图|台中救恩堂;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gallery> ===毓繡美術館=== 九九峰下的傳奇 烏溪邊旁的玉石 經過千年的累積與沉澱 經過緣份的連結與相遇 以「退」的策略 「低調」的回應大自然 以「藏」的道理 琢磨出「精緻」的品質 以「簡」的方法 展現了優雅的「俐落」 隨著歲月的流動與轉折 我們企圖尋求 道理的那份「真」 隨著與人的相遇與交往 我們企圖找到 心靈的那份「善」 隨著不斷的思考與神入 我們企圖發現 藝術的那份「美」 毓繡美術館為一間定位為當代「寫實藝術」的私人美術館,並成為推廣台灣藝術學子躍上國際舞台的公共平台。基地位於[[南投]][[草屯]]九九峰下平林村,前臨烏溪,後為九九峰藝術生態園區。近年來陸續有許多台灣在地畫家、雕刻家入住平林村,逐漸形成小型藝術村的雛型。美術館在籌建期間即於村內成立籌備處,積極融入社區,利用荒廢空地設置「巷弄美學」,間接影響一些在地居民也將居家環境藝術化。利用籌備處進行藝術展覽,包含建築設計的展示說明,除了為日後美術館暖身亦與村民建立良好互動,讓在地人瞭解美術館的企圖並參與過程,未來除與在地藝術家及九九峰藝術園區形成良好的關聯,並貢獻一己之力,肩負平林國小的藝術教育責任。<ref>[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22717-AMBiStudio 廖偉立-毓繡美術館]</ref>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File:廖偉立27.jpg|缩略图|南投毓繡美術館;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File:廖偉立28.jpg|缩略图|南投毓繡美術館;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File:廖偉立29.jpg|缩略图|南投毓繡美術館;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File:廖偉立30.jpg|缩略图|南投毓繡美術館;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File:毓繡美術館01.jpg|缩略图|圖片說明:模擬圖;圖片提供/廖偉立 File:毓繡美術館02.jpg| File:毓繡美術館03.jpg| File:毓繡美術館04.jpg| File:毓繡美術館05.jpg| File:毓繡美術館06.jpg| File:毓繡美術館07.jpg| File:毓繡美術館08.jpg| File:毓繡美術館09.jpg| File:毓繡美術館10.jpg| File:毓繡美術館11.jpg| File:毓繡美術館12.jpg| File:毓繡美術館13.jpg| File:毓繡美術館14.jpg| File:毓繡美術館15.jpg| File:毓繡美術館16.jpg| File:毓繡美術館17.jpg| File:毓繡美術館18.jpg| File:毓繡美術館19.jpg| File:毓繡美術館20.jpg| File:毓繡美術館21.jpg| File:毓繡美術館22.jpg| File:毓繡美術館24.jpg| File:毓繡美術館25.jpg| File:毓繡美術館26.jpg| File:毓繡美術館27.jpg| File:毓繡美術館28.jpg| File:毓繡美術館29.jpg| File:毓繡美術館30.jpg| File:毓繡美術館31.jpg| File:毓繡美術館32.jpg| </gallery> ====設計構想==== 整體配置因地制宜,配合土地形狀和原有的地形,將停車空間留在基地外側主要道路兩旁,運用中國庭園一阻、二引、三通的手法,與自然植栽搭配經由長廊將來客由外至內,藉著中介空間的轉折及視線變化,使人心情沈澱,慢慢帶至主館。三棟建築體----假日學校、餐廳、主館,隨機錯落有致配置,呼應村落簇群的涵構關係。假日學校配合原有地形前後近7M的高差,半嵌入土地中,一層為文創品展售,二樓為藝術家住宿空間。旁邊的餐廳則運用大棚子的概念,在木構造屋頂下有廚房廁所兩個需要隱私性的RC方盒子,其餘用餐區則利用玻璃圍合的方式,讓室內與室外的邊界消除,西南向的深出簷,呼應台灣多雨炎熱的氣候。 主館運用烏溪旁石頭挖洞的概念,參觀動線如同捲軸徐徐展開,行進間讓室內的展示,室外的自然景觀與人的活動行為有一緊密、彈性及明、暗交織的關係。外牆運用雙層牆的施作方式,創造一空氣可流動的空氣層,以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一、二樓為大尺寸的青磚;二、三樓則用玻璃板作為外層牆面,一方面虛化樓層高的壓迫感並與左右的餐廳、鄰房形成緩和的關係。玻璃的透明、反射質感,亦使建築與天空的變化有所呼應,企圖消除建築屋頂天際線與天空的邊界關係,屋頂Folly像一有生命的雕刻品,飄浮在第二層地表延伸的屋頂之上。Folly室內開口與雕刻品,朝向東北方的九九峰,暗示自然(九九峰,神的雕刻)與人工(人為雕刻)對話及辯証的關係,未來在此展示業主建造此館的緣由,及建築師設計過程與業主及基地對話的圖片及模型。 基地景觀在建築群前圍留了一大片原有的葡萄園,在基地的最低處,利用自然地形高低差設置一生態池兼具蓄水及調節微氣候功能。景觀規劃用一有角度的草地平台,簡單的動作就使景觀與建築、自然與人工有一良好的對話。冀望透過對建築空間、材料、結構、構造,不斷反覆的思考與反省,而使之融和在一起。 ==其他建築作品==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File:廖偉立21.jpg|缩略图|桃園東眼山公廁;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File:廖偉立22.jpg|缩略图|桃園東眼山公廁;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File:廖偉立23.jpg|缩略图|桃園東眼山公廁;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File:廖偉立24.jpg|缩略图|彰化王功橋;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File:廖偉立25.jpg|缩略图|彰化王功橋;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File:廖偉立26.jpg|缩略图|彰化王功橋;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gallery> ==視頻== ===【廖偉立】:雜木林美學之路 建築師的光之宇宙===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L7F0_1NrPY}} ===《設計家》台灣映像--毓繡美術館 廖偉立 20190131===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aCv_Lh4k1o}} ===《造化:廖偉立的建築》展===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u4GMTMUh-A}} ==外部連結== *[https://zh-tw.facebook.com/ArchitectureOfWEILILIAO/ 廖偉立的facebook] == 參考資料 == {{Reflist}}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廖偉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