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广开言路 的原始碼
←
广开言路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广开言路'''拼音:guǎng kāi yán lù)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来历传》。 广开言路(言路:进言的道路)指尽可能地让人们广泛发表意见。 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183917741420821219.html?fr=iks&word=%B9%E3%BF%AA%D1%D4%C2%B7&ie=gbk&dyTabStr=MCwxLDMsMiw2LDUsNCw3LDgsOQ== 广开言路成语故事]百度知道</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 https://pics0.baidu.com/feed/a2cc7cd98d1001e9781382b2dda849ea55e79788.jpeg?token=617c65265c20064e7edb9e3cd9f02f17&s=E734456EA78921535E49B8BB0200C007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 成语运用 == 成文用法 “广开言路”用于形容尽可能地让人们广泛发表意见。 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 运用示例 == 宋·苏轼《[[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之二:“虽陛下广开言路,无所讳忌,而台谏所击不过先朝之人,所非不过先朝之法,正是以水济水。” 宋·包拯《[[论台官言事]]》:“伏自陛下临御以来,将三十载,遵守先训,广开言路,虚怀以待,犯颜必容。” 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三六回:“现在朝廷广开言路,昨儿新下上谕,内务府人员可以保送御史。” 作家·柯灵《终止暴行》:“学生关心国事,谁都知道是进步现象;而促进民主政治,首先非广开言路、发扬民意不可。” == 成语出处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来历传]]》:“朝廷广开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贷。”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广开言路”。 == 成语故事 == 唐高祖李渊死后,李世民当了皇帝,史称唐太宗。他即位之初即专设谏官,要求随时跟在自己左右。并要求三品以上官员入朝议事,每次必须有至少一位谏官参加,做到有失必谏。大理寺少卿孙伏伽多次在小事上劝谏,李世民不但不怒,反而予以嘉奖,升为谏议大夫。如此一来,大臣们都知无不言,毫无忌讳。是言路广开“直谏”“忠谏”成为风尚。,尤其是谏议大夫魏徵,更是以敢于“犯颜直谏”著称。 有一次,李世民问魏徵:“当皇帝的怎样才会明智清醒,怎样就会愚昧糊涂?”魏徵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也就是说,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会明智清醒,偏信一方面的话就会愚昧糊涂。” 李世民请魏徵说下去。魏徵于是举例论述说:“从前尧帝详细询问老百姓,所以知道民生疾苦。舜帝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所以治水无能的官员不能蒙蔽他;相反,秦二世偏信宦官赵高一人的话,结果在望夷宫被他杀害。梁武帝偏信朱异的话没有及早攻打侯景,结果被侯景攻陷台城,忧愤而死。又如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本已动荡不安,虞世基却不让炀帝知道情况,炀帝也照样寻欢作乐,结果被身边的人杀死。所以,做皇帝的能够广泛听取和接受多方面的意见,就不会被一两个大臣蒙在鼓里,就会知道下面的情况,从而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决策。” 李世民听后说:“是啊!”从此更加注意广开言路,倾听多方面的意见。 == 成语寓意 == 懂得广开言路,就不会因循守旧,遇事也会绝处逢生。让人充分表达意见,就能集思广益,使国家兴旺发达。一个国家、一个政府甚至一个企业,都应该广开言路,听取大众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集体的智慧,才能发展得更好。每个人都可以贡献自己的想法以及意见,不管是对于整个国家,还是对于每个人,都可以带来巨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广开言路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