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巴陵戏 的原始碼
←
巴陵戏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巴陵戏</big> ''' |- | [[File:巴陵戏.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巴陵戏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湖南省岳阳市 遗产编号;Ⅳ-34 |} '''巴陵戏''',[[湖南]]省[[岳阳]]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巴陵戏,原名巴湘戏,民间又称之为岳州班,1953年始正式定名为巴陵戏。巴陵戏渊源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的[[昆腔]],明末清初弋阳腔流入湖南,清代[[乾隆]]年间,巴陵戏吸收其他剧种的艺术因素,以唱弹腔为主,兼唱昆腔和杂腔小调,逐渐发展成一个较为稳定的戏曲声腔剧种。巴陵戏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和话本,以反映历代政治、军事斗争题材为主,是研究中国戏曲流变和地方剧种成型、发展的宝贵资料。 2006年5月20日,巴陵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34。 何其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历史渊源== 巴陵戏,形成和流行于古称巴陵的湖南岳阳一带,故得名巴陵戏。因巴陵旧属岳州,又名“岳州班”。它主要有昆腔和弹腔两种声腔,用湖广者、湘北方言声调演唱。明末已有演出。巴陵戏的昆腔,源于明代盛行的昆山腔。清代中叶,昆腔曾在岳阳流行。清乾隆前后,巴陵戏逐渐以唱弹腔为主。弹腔包括“北路”的西皮与“南路”的二黄。清末是巴陵戏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被称为“巴湘十三块牌”、“巴湘十八班”的职业班社。传统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和话本,共计540多个。 岳阳历史义化源远流长,自东周始文化艺术活动就非常繁荣。至元末,南戏与杂剧先后在此流传。而巴陵戏的渊源可溯至上古时期,具有成熟形态的巴陵戏则要从明代算起,已有400年的发展历史。纵观岳阳巴陵戏的形成与发展,其大致经历以下阶段:孕育期、形成期、兴盛期、衰落期与抢救保护期。<ref>[http://shop.bytravel.cn/produce4/balingxi.html 巴陵戏] , 博雅特产网 </ref> '''孕育期与形成期''' 岳阳音乐文化的可考历史十分久远。东周时期,此地就已有先民的足迹与歌舞文化遗存。在平江地区发现的上古吹奏乐"埙",足以证明先民们的高度发展的音乐活动。至春秋战国,祭祀巫傩之风充斥各地,许多古老的村寨聚落大量盛行宗教性歌舞活动。岳阳民间歌舞在此时十分繁盛。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通过《[[离骚]]》、《[[儿歌]]》等名篇将楚地盛行的大型民俗祭祀场面进行了充分描述,让人们充分领略了楚地民间宗教歌舞及巫傩文化的神秘。在巫傩文化的催生下,民间音乐活动获得了充分的生存空间。 中古时期,岳阳崇尚巫歌傩舞的风气有增无减,《[[九歌]]》依然盛行,中唐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云:"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连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婉转,有淇濮之艳。昔屈原居沅湘之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宋代[[范致明]]所作《[[岳阳风土记]]》所青"男女踏歌"、"好歌吹管"等充分表明此时的岳阳城内歌舞繁盛。至元末明初,南北统一,水陆商业畅通,演唱北杂剧的艺人不断南来,岳阳地区开始盛行杂剧与本土歌舞音乐混杂的风气。 明末,巴陵人[[杨翔凤]]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的《[[自牧同集]]》中《[[岳阳楼观马元戎家乐]]》一诗云:"岳阳城下锦如簇,历落风尘破聋鼓。秦筑楚语拨箜篌,种种伤心何足数。"当时用"楚语演唱伤心事",即自发组成的戏班用湘北方言进行演唱的艺术形式,在岳阳民问已广泛流传。从而使巴陵戏之雏形应运而生。据《[[中国文学珍本·袁小修日记]]》载,"时优伶二部间作,一为吴欲,一为楚调。吴演《[[幽闺]]》,楚演《[[金钗]]》"。岳阳地属楚国,为湘北门户,和沙市临近,楚调自然容易传至岳阳,另据巴陵戏历代艺人传说,"巴陵戏艺人祖辈相传,明代岳阳有洪胜班,该班生角大王洪玉良为巴陵戏始祖"。由此可推断,岳阳巴陵戏确实在明末已形成。 [[File:巴陵戏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16世纪中期,兴起于[[江苏]]太仓的昆山腔迅速风靡全国,万历年问波及[[湖南]],岳阳巴陵戏亦在此时深受影响。昆腔通过与岳阳本土的方言及民间音乐形式进行充分整合。形成了巴陵戏中风格独特的昆腔。据清代嘉道年间[[杨懋建]]的《[[梦华琐簿]]》中云:"(道光十八年)夏,余到岳阳小住十八日,得识徐三稚青(庶成),佳士也……复工度曲,与余交莫逆。""至于徐三稚青居岳阳而工度曲,是岳阳亦有昆曲之证。"这些记载均说明,昆腔是明末清初岳阳巴陵戏的主要声腔,巴陵戏仍然保留着一些昆腔传统剧目,如《天官赐福》、《打三星》等,在舞台表演中依然沿用了许多昆曲曲牌。 '''兴盛期与衰落期''' 清代[[乾隆]]年间,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各种民间艺术渐次繁盛。当时的岳州作为湘北重镇,各种地方戏曲文化交汇于此,不同声腔之间相互交融,竞相争奇斗艳,使岳阳巴陵戏呈现出诸腔杂陈的盛况。昆腔、吹腔、丝弦小调等各种声腔类型,都散存于大量剧目中。"倒板浆"、"鸳鸯调"、"罗罗腔"、"银纽丝"、"渭腔"等,这些新兴的乱弹腔板式完整、变化灵活,能演唱各种格律的唱词,加快了表演节奏,突破了古老昆曲的词牌唱句结构。温文古雅被灵动活泼所取代,弹腔从此成为岳阳巴陵戏的主要声腔。此时各种剧团相互交流,岳阳人敞开大门、博采众长,吸纳其他剧种的优点,在不断整合的过程中完善自身。 岳阳巴陵戏弹腔的形成,主要受到徽调与襄阳腔的影响,分南北两路。据道光二年(1822年)刊行的《[[汉口丛谈]]》载:"[[李翠官]],鄂通城人,幼习时曲于岳郡,居楚玉部,名噪湖之南者数年,去而来汉,年二十许矣,隶荣庆部。李貌不逾人,然每装饰登场,观者咸称啧啧赞赏。"据此推断,李翠官在岳阳学戏,是在清乾隆三十年左右。而楚玉部之活动于岳阳自然更早了。周贻白认为:"李翠官所唱时曲《[[杨妃醉酒]]》,当已为四平调。"此后,人和班艺人[[高秀芝]]赴汉口演出时,[[叶调元]]作《[[汉皋竹枝词]]》称赞:"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黄。"李翠官到汉口搭班唱戏,并于[[安徽]]艺人同台。所演唱的《[[杨妃醉酒]]》、《潘尼追舟》、《玉堂春》等,都是弹腔传统剧目。以上材料足见巴陵戏弹腔的形成至少经历了200年的历史。历代巴陵戏艺人不断创造,冲破古老传统之束缚,不妄自菲薄,与兄弟剧种大胆交流互相借鉴,使得剧目、表演艺术日渐丰富,而巴陵戏弹腔即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从此以后,岳阳巴陵戏便成为以弹腔为主,诸腔共存的多声腔剧种。 清末,湖南巴陵戏进入鼎盛时期,产生了许多家喻户晓的科班,如"巴湘十八班"、"巴湘十八牌"等,涌现了一大批著名艺人。从艺人员亦达八百余众。在湘、鄂、赣三省交会的城乡广泛流传。而深受湖北人民喜爱的木偶戏与皮影戏,也经常使用巴陵戏进行演唱。民间自发组成的戏班子,常于城镇、乡村的茶楼、酒家上演。夜间的嗣鼓演唱更是不绝于耳。其中的汨罗同声园、平江老郎会、长寿街清音堂演出最为频繁,于当时影响颇大。各处可见新修的演出场所,光岳阳市及其周边乡村就有戏台三十多个。此外,湘阴大湾杨200多户的村庄,便能组建成戏班,周边不远的地区就有四个戏台。这些戏班戏台逢年过节、喜庆婚寿之时,总会竞相上演,热闹非凡。 [[File:巴陵戏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民国时期,天灾不断,战乱频仍,灾难的阴霾笼罩着中华大地,濒临饥荒边缘的流民们为了求得生存,只好迁徙到人烟稀少的地区经商或垦殖。为生存计,200余名巴陵戏艺人迁徙到[[江西]],很多艺人只好与当地案堂班搭班演出,个别能力超群的艺人自行组建班社,此时的巴陵戏艺人身处社会最底层,受尽欺凌压迫,过着极其闲难的生活。加之天灾人祸、战事不断,巴陵戏每况愈下,濒临灭绝。 岳阳傍洞庭、依长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岳阳饱受日本侵略军蹂躏长达七年。连年的战事,使巴陵戏逐渐走向衰落,艺人们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演到三五年后才有微薄收入。仅存的两个班社流落至湘西一带长达22年之久。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才返回岳阳故土。巴陵戏亦因地处通衢,所遭受的战争影响较之其他剧种更为深远与惨重。 '''抢救保护期'''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戏曲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经过一系列抢救性措施,巴陵戏从濒临灭绝中开始复苏,并再次复兴。艺人们的经济收人也得到了保障,特别是1958年剧团转为地方国营以后,演职人员都有了固定的工资,并且划拨公房解决了青年演员的住房问题。同时在岳阳影剧院、吊桥、便河同等处修建宿舍楼,使得流浪了300余年的巴陵戏艺人终于有了容身之所。更重要的是,巴陵戏自身也不断向前发展。剧目方面,一些经典剧目有所改编。表演方面,表演程式更为丰富,角色行当更加多样,小生、三花开始有了文武之 别。武行趋向专业化,旦行的区分比以往更细。伴奏方面,加入了西洋管弦乐,乐队成员最多时达20名乐手,形成了中西混合乐队的建制。对演出与排练场地政府也做了妥善安排。茶巷子的岳阳剧场,被定为巴陵戏剧团的基本演出场地,后来又陆续修建了排练场。除此之外,政府还有专项拨款,巴陵戏剧团演出场所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添置灯具,而后又新添大批服装、道具,整个巴陵戏剧团的生存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自1952年湖南省第一次戏曲汇演以来,巴陵戏引起了党和政府对培养戏曲专干的重视,政府相关部门召集了相关专家对巴陵戏开展了一系列抢救、发掘、整理工作。艺人们亦开始对巴陵戏的演唱经验进行总结。人们开始对巴陵戏的艺术特征及价值进行理论研究与分析。至此岳阳巴陵戏研究才真正开始。1957年,岳阳县举办巴陵戏小演员训练班。1960年,湘潭专区成立了巴陵戏曲学校,培养了大批业务能力强的戏曲人才。1964年,岳阳县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始编排现代戏,大部分演员与乐手为演好新戏苦学苦练,在现代戏排演的过程中,向艺人们普及了相关乐理知识,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能与修养。 "文革"期间四害横行,许多艺术资料被毁、大量艺人遭受残酷迫害,20世纪50年代仅存的几个专业剧团被先后解散,艺人们被下放到农村、工矿劳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地文化部门开始狠抓对传统剧目与音乐的挖掘、整理、录音、录像工作,岳阳巴陵戏剧团亦于此时得以重建,硕果仅存的专业剧团重新焕发生机。 [[File:巴陵戏3.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改革开放春风迎面拂来之时,各级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大力扶持振兴岳阳巴陵戏。在此期间,岳阳巴陵戏剧团先后参加多项省市级大型演出交流活动,均载誉而归。1992年岳阳市巴陵戏剧团被国家文化部誉为"天下第一团",并受邀参演文化部举行的全国优秀剧目展演。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岳阳巴陵戏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而又颇具历史意义的发展之路。现代文明的冲击与人们审美喜好的变迁,使巴陵戏在当代的发展中面临严峻的考验。2006年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成功,给新时期巴陵戏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生机与希望。<ref>[http://www.yueyang.gov.cn/ipad/29432/29435/content_1388093.html 巴陵戏:从历史走向未来] , 岳阳日报 2018-07-25 </ref> ==文化特征== ===音乐=== 巴陵戏的音乐分声腔和伴奏音乐两部分,声腔又分昆腔、弹腔和杂腔小调几种,其弹腔分为南、北路,又各有其反调,同时还有一种特殊的唱腔形式西二簧,其过门能巧妙地将南北路融为一体,南唱北拉,风味独特。弹腔用胡琴、月琴、小三弦伴奏,辅以唢呐、笛子和长杆子等。用于伴奏的打击乐器包括板鼓、课子、堂鼓、大锣、小钞、云锣、马锣等,有一套完整的锣鼓经,成为将唱、做、念、打等表演程式组成一体的纽带。 ===脚色=== 巴陵戏的脚色分生、旦、净三大行,生行包括老生、三生、靠把、小生、贴补等;旦行包括老旦、正旦、闺门、跷子、二小姐等;净行包括大花脸、二净、二目头、三花脸、四七郎等。 ===表演程式=== 巴陵戏用中州韵、湖广音结合湘北方言演唱,特别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传统表演程式,形成了粗犷朴实、细腻生动的艺术风格。其表演有"内八功"、"外八功"等技巧。"内八功"是指喜、怒、哀、乐、悲、愁、恨、惊八种刻画人物心理、表达人物情感的基本技巧。"外八功"则泛指手、腿、身、颈及胡子、翅子、翎子、扇子、水袖等的运用。 巴陵戏的表演特别注重眼神,常用的眼神有正眼、斜眼、喜眼、怒眼、哀眼、病眼、贼眼、妒眼、媚眼、死眼等三十多种。历代巴陵戏艺人在武打戏中吸收民间武术、杂技内容,创造了抛叉、抛椅、钻刀圈、钻火圈、翻桌、叠罗汉、顺风旗等许多表演绝技。 [[File:巴陵戏4.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道白=== 巴陵戏的道白除常用的韵白、戏白之外,还有京、苏、川、淮、晋、沔阳、通城等方言白口,用以表现某些人物的地域特征及其身份、性格。 ==流行地区== 巴陵戏流行于湘北的岳阳、湘阴、汨罗、平江、临湘、华容及湖北通城、监利和江西修水、铜鼓等地。 ==代表剧目== 巴陵戏传统剧目比较丰富,2013年据岳阳巴陵戏剧团统计,共423个。它们大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和话本,部分剧目从元明杂剧、传奇衍变而来。习惯分整本、半本、折子、小戏4类,以半本戏居多。整本戏系指有完整的故事,演出时间在4小时以上的,计有《[[苏艳庄]]》《钟无盐》《[[伍子胥]]》《闹花灯》《[[二度梅]]》等。半本戏系指有完整故事,演出在两小时以上的,经常上演的有《[[烧绵山]]》《清河桥》《上天台》《[[淮河营]]》《凤仪亭》《收姜维》《[[审刺客]]》等。《三国》《[[水浒]]》戏,原在农村演出时可按演义中的情节串演数日。折子戏则为原有的整本戏或半本戏中保留下来的散折,如《[[幽闺记]]》中的《抢伞》,《麒麟阁》中的《打擂》《见姑》,《[[西厢记]]》中的《跳墙围棋》等,虽无完整故事,但表演细腻,艺术性较强,还有反映民问生活的小戏,如《[[皮庆滚打]]》《打灶分家》《[[万病一针]]》《胡文叫差》等。按声腔分,昆腔戏3个,南路戏88个,北路戏231个,南北混唱的戏76个,小调戏16个,安庆调戏4个,七句半戏5个。1950年以后的三十年中,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挖掘、展览演出,抢救了一批传统剧目。1964年以前,共整理改编了优秀传统剧目《[[打严嵩]]》《九子鞭》《夜梦冠带》《[[打差算粮]]》《崔子弑齐》《i审刺客》等三十多个。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巴陵戏是湘东北地区戏剧的代表,在湖南省乃至全国的地方大戏剧种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舞台语言、剧目、声腔、音乐、表演乃至演出习俗中承载着大量与岳阳有关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岳阳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的"活化石",又是研究[[中国]]戏曲流变和地方剧种成型、发展的宝贵资料。 ===传承人物=== [[何其坚]],男,1944年9月出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湖南省岳阳市申报。申报项目:巴陵戏。 ===保护措施=== [[File:巴陵戏5.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2011年,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在原岳阳市巴陵戏剧团、岳阳市花鼓戏剧团、岳阳市歌舞团的基础上组建。截至2018年7月,研究院记录整理传统剧本130多个,《[[巴陵戏音乐资料]]》两套;编撰了《[[巴陵戏志]]》;编著了《[[巴陵戏音乐大全]]》及50本曲谱,少量剧目展演的音、视频资料。 2015年,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建设巴陵戏陈列室,历时11个多月,共征集、整理巴陵戏剧本、曲谱、相关史料、传承实物等百余件,于2016年4月建成,成为全省非遗保护单位项目建设的典范。 2014年5月至2018年7月,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在岳阳楼小学开设"巴陵戏表演普及班",设立课程至今,学员由原来的20人增加到100余人。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岳阳市艺术剧院)获得"巴陵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6年9月3日晚7点30分,由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创排的大型巴陵戏历史剧《[[远在江湖]]》参加"湘戏进京"展演活动,在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上演。 ===荣誉表彰=== 2017年元月,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的演员们带着巴陵戏《[[梨园代代欣]]》参加 "2017年湖南省少儿戏曲春晚"获金奖。 2017年7月,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作为湖南省唯一代表队,参加"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展演",获"最佳集体节目奖"。 ===国际影响=== 2014年,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带着《[[天官赐福]]》、《[[拦马]]》等精彩节目,代表原国家文化部远赴[[土库曼斯坦]]参加阿瓦扎国际艺术节。 [[File:巴陵戏6.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2017年7月,应国家文化部、湖南省文化厅推荐和[[俄罗斯]]圣彼得堡体育文化和体育委员会的邀请,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赴俄罗斯参加"2017年[[圣彼得堡]]夏季中国文化节",在异国上演了巴陵戏《[[贵妃醉酒]]》、《樊梨花》、《[[三岔口]]》等节目。<ref>[https://www.sohu.com/a/333702417_100185106 巴陵戏︱让世界听到岳阳的声音] , 搜狐 2019-08-14 </ref> ==濒危状态== 1949年以来,在文化部和省、市人民政府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做了许多发掘、抢救、继承、弘扬的工作,传承与演出活动开展良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1)社会变革对巴陵戏演出市场的重大冲击。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愿、化缘的庙会庙戏演出绝迹,酬神演出已无市场。一些传统民俗节日的演出和“节庆戏”日益淡出舞台。婚寿喜庆,随着新事新办,从俭从简的提倡和电影、录像等新技术的进入,演出活动也日益减少,演出市场声大大缩小。 (2)新技术,新观念的飞速发展使巴陵戏观众锐减。一方面是从20世纪50年代电影的普及,到80年代的电视和90年代末的电脑进入家庭,人们可以足不出户躺在沙发里欣赏各种艺术,而且是高技术、高水平的艺术。另一方面,是人们娱乐观念的变化,一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强调自我参与,自娱自乐,他们首选的娱乐场所是卡拉0K、舞厅,却很少光顾戏院。因此,戏剧观众寥寥无几。 (3)一些颇有造诣的艺人或因年事已高逐渐退出舞台,或因演出市场萎缩,经济收入太低而跳槽,目前,在观众中享有声誉的艺人屈指可数,缺乏对观众的号召力。 (4)“文革”之后,巴陵戏仅存一个剧团,本剧种间的艺术竞争已无对手。1979年之后,没有再培训小演员,后继无人,目前已出现严重的青黄不接。由于名老艺人的相继过世,一些特技绝艺因无人继承而流失。巴陵戏的发展已举步维艰,濒危状况势如累卵。 (5)基于以上情况,使巴陵戏传统剧目严重流失,目前沿存剧本的仅百余个,能见诸舞台演出的不足30个,为原有剧目的23分之一,剧目是剧种特色的载体,若还不抓紧挖掘、抢救,巴陵戏必将成为名存实亡的躯壳。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j05102mlke3|480|270|qq}} <center>《成长季》——我的巴陵戏</center> {{#iDisplay:g0356kj73xc|480|270|qq}} <center>湖湘家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巴陵戏</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980 戏剧总论]]
返回「
巴陵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