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巴老与一个世纪 的原始碼
←
巴老与一个世纪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巴老与一个世纪</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9.doubanio.com/view/subject/s/public/s5673274.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702594/ 来自 豆瓣读书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 本系列演讲集的演讲者均为知名学者,他们从不同角度解读巴金的著作和思想,极富启发性和学术价值。该系列演讲在现场曾引起轰动,此次结集出版,作者又对文字做了修订,其内容体现了近年巴金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阅读巴金作品、了解巴金思想和生活的参考读物。 中国当代文学巨匠、“20世纪中国的良心”“人民作家”巴金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两个阶段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书演讲由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于2004年在上海档案馆举办,演讲者为[[余秋雨]]、[[李致]]、[[陈思和]]、[[孙郁]]、[[吴青]]等知名学者,他们分别作了《巴老与一个世纪》《我心中的巴金》《<家>的解读》《[[鲁迅与巴金]]》《[[冰心与巴金]]》等精彩的演讲,从不同角度解读巴金的著作和思想,极富启发性和学术价值。 ==图书信息== 书名:巴老与一个世纪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10月1日) 丛书名: 你我巴金大家读系列 平装: 171页 开本: 32开 ISBN: 7806817263 条形码: 9787806817261 商品尺寸: 17.6 x 14.6 x 1.4 cm 商品重量: 200 g ==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国际著名学者录》、《杰出贡献者名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内容简介== 本系列演讲集的演讲者均为知名学者,他们从不同角度解读巴金的著作和思想,极富启发性和学术价值。该系列演讲在现场曾引起轰动,此次结集出版,作者又对文字做了修订,其内容体现了近年巴金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阅读巴金作品、了解巴金思想和生活的参考读物。 中国当代文学巨匠、“20世纪中国的良心”“人民作家”巴金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两个阶段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书演讲由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于2004年在上海档案馆举办,演讲者为余秋雨、李致、陈思和、孙郁、吴青等知名学者,他们分别作了《巴老与一个世纪》《我心中的巴金》《的解读》《鲁迅与巴金》《冰心与巴金》等精彩的演讲,从不同角度解读巴金的著作和思想,极富启发性和学术价值。 ==目录== 巴老与一个世纪/余秋雨 我心中的巴金/李致 《家》的解读/陈思和 鲁迅与巴金/孙郁 冰心与巴金/吴青 附录:“走近巴金”系列文化讲座报道集萃 上海举办“走近巴金”系列文化讲座/赵兰英 “走近巴金”文化讲座火暴上海外滩新馆/邹伟农 上海举办讲座庆贺巴金101岁寿诞余秋雨称“应继承巴老的忧郁”/徐世钢 巴金说“不”——访巴金侄子李致/赵兰英 孙郁:“鲁迅之后唯有巴金”/陈佳 冰心之女忆长辈:巴金冰心憎爱最鲜明/陈熙涵 编后记/周立民 ==推荐== 本系列演讲集的演讲者均为知名学者,他们从不同角度解读巴金的著作和思想,极富启发性和学术价值。该系列演讲在现场曾引起轰动,此次结集出版,作者又对文字做了修订,其内容体现了近年巴金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阅读巴金作品、了解巴金思想和生活的参考读物。<ref>[https://www.docin.com/p-2610108447.html 巴老和一个世纪]豆丁网,2021-03-04</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011 圖書學]]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巴老与一个世纪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