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寿州三问(梅会林) 的原始碼
←
寿州三问(梅会林)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寿州三问'''<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9351677/pexels-photo-29351677.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寿州三问》'''是[[中国]]当代作家梅会林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寿州三问=== 寒冬时节,我从冀南而来,先阜阳后淮南,和参加“我和我的[[祖国]]——不忘初心使命,建设秀美颍州”主题征文颁奖仪式的作家朋友们走近八公山下的寿县古城,走进古城[[历史]]的风云。 这里气候温润,感觉不到寒冷。沧桑的古城静静地躺在八公山的怀抱中,我们的到来并没有使它感到惊扰,也可能是它目睹了太多的刀光剑影、腥风血[[雨]],经历了太多的人性丑恶、各怀心机,它沐浴着西去的太阳的金辉,听着潺潺淮水的絮叨,就那样疲惫地静静地躺着。 寿县别称寿州、寿春、寿阳,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但在战国时期就是有十几万人口的郢都,由于其居中原和南国之咽喉要冲,襟江扼淮带淝,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各个朝代都注重维修加固城池,以致成今之大观。古城略呈方形,砖壁石基,城墙上筑有“敌楼”和“警辅”,墙顶外沿修有“雉堞”,城开四门,各有瓮城,四门之外设有吊桥,城外有护城河环绕,构筑成完整牢固的军事防御体系,远观古朴雄伟,气势磅礴。如清末状元孙家鼐所记:“城堞坚厚,楼橹峥嵘,恃水为险。”从秦灭楚到抗日战争,在寿县发生过17次较大规模的战事,见证了淝水之战、朱元璋大战张士诚、太平军兵用寿州等重大历史事件。 城东门洞壁斑驳,袒露着粗糙的肌体,凉风掠过,吹来历史的气息。《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执行主编梅雨墨先生是当地人,在他的指点下,我看到洞壁北部下方两处名胜石刻:这边刻着一蛇一人,这是“人心不足蛇吞相(象)”的典故,那边刻着一鸡一凤,即“凤凰落毛不如鸡”的典故。遥想发生在寿县古城的历史事件,让人心生几多感慨,历史的前进很是耐人寻味,云诡波谲,变幻莫测,常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时常在紧要处给人开个玩笑,就像这两个楚文化的历史典故在几个重大历史事件中不幸成谶,演绎“蛇吞相(象)”的墨菲定律,让事件中的人物猝不及防,其命运也因此发生陡变,甚至影响[[历史]]进程和发展的方向。 看着面前的刻石,我叩击着城墙,不禁在心里涌现出三问。 一是对前秦“天王”苻坚被“蛇吞象”的惊问。我们徜徉在城墙上,清浅的护城河连通着淝水,一块碑石阴刻着几个大字,清楚地写明这里是“淝水古战场”。梅雨墨先生指着不远处的山峦,说:“喏,那就是八公山,草木皆兵的地方。”瞬间我想1636年前苻坚苻融是否也是站在这里,上演了一场不可思议的秦晋之战。西晋末年,朝政腐败,社会动荡,各地豪强拥兵割据,自立称帝。前秦苻坚文韬武略,有纬世之宜,励精图治,重用人才,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惠政,国力日渐强盛,接着乘势而上,东征西讨,平燕定蜀,灭代吞凉,征伐西域,横扫中原,平定八州,占领了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建立了称雄北方的我国第一个非汉人政权。苻坚自称“天王”,各少数民族俯首称臣,一[[时间]]气势如虹,傲气冲天。苻坚身在咸阳(长安),志在天下,欲挥师南下,荡平偏安东南一隅的东晋司马王朝。可是众大臣认为时机不成熟,以天象不利、晋室上下和睦以及远道征伐兵疲将倦予以劝阻。苻坚傲慢地笑道: “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苻坚一意孤行,公元383年,命苻融率张蚝、梁成和慕容垂等以25万步骑兵作为前锋,自己则随后自长安发兵,率领60余万戎卒及27万骑兵的主力,旗鼓相望,浩浩荡荡,向建康进军。东晋丞相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素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战秦军。10月,苻融攻陷寿阳。11月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5千精兵开赴洛涧,揭开了淝水之战的序幕。秦将梁成扼守山涧部署兵阵迎击。刘牢之分兵一部迂回秦军阵后,取得洛涧大捷。首战失败,苻坚慌了手脚,苻坚和苻融观察隔淝水对峙的晋军,见其军容整齐,严阵以待,心生畏惧,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以为是密密麻麻、影影绰绰的士兵,怅然失意,答应晋军要他们后撤、让晋军渡过淝水再行交战的要求。苻坚心里打着小九九,想等着晋军渡淝水之时举兵歼灭之,可没想到,由于士气低落、军心不齐,结果前秦大军往后一撤就失去控制。这时,从东晋俘过来本存有二心的朱序从阵后喊道: “秦军败矣!秦军败矣!” 这一嗓子不得了,把双方形势喊得颠倒了过来。前边的秦军不知[[情况]],后边的士兵信以为真,竞相转身逃跑,队伍顿时大乱。谢玄率领8千多兵力,抢渡淝水,上岸追击。苻融骑马阻止,不料战马被乱兵冲倒,被晋军杀死。失去主将的秦军越发混乱,全军溃逃。秦军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苻坚也中箭受伤,逃回洛阳时仅剩10余万人。淝水一战,东晋彻底摆脱了被碾压的困境,而前秦苻坚从狂妄自大到盲目悲观,从野心勃勃到无力回天,留下“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千古笑谈。 “人心不足蛇吞相(象)”典故说的是一个叫“相”的人,贪得无厌,屡次割蛇胆以求富贵,最后被蛇吞掉。而我的家乡对这个典故却是另一种诠释,说的是人欲壑难填,就像蛇欲要吞象一样,带着夸张意味。东晋没有更大的欲望,但却上演了现实版“蛇吞象”的活剧,从此带来了东晋几十年的平和局面。前秦军队遭到重创后,原来靠着一个个军事胜利震慑平定下来的各地豪强,此时分崩离析,四分五裂。苻坚一统天下的霸业帝梦支离破碎,一地“凤”毛,怎不令人惊愕咋舌?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朱序那一嗓子有那么大的威力吗?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寿阳,触景感怀,吟哦道:“寿阳信天险,天险横荆关。苻坚百万众,遥阻八公山。” 二是对张士诚发出“天日照尔不照我而已”临死不悟的叹问。寿县古城见证了元末烽烟迭起,见证了摧毁元朝统治最后两支力量的发展壮大和激烈较量。代表两支力量的枭雄就是张士诚和朱元璋,本来实力强大、作为动摇元朝统治政权的盖世功臣张士诚应该改朝换代,问鼎帝位,但历史的脚步并没有按照他的愿望前进,最终他败给了朱元璋,成为阶下囚。实力弱小的朱元璋却一次次从死亡线上逃脱出来,一步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笑到了最后,同样演出了一场“蛇吞象”的历史剧。 反刍二人的历史过往可以看到,张士诚早年以贩盐为生,1353年,因不堪元朝压迫,与弟士德、士信率盐丁起兵,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地。次年,率军渡江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1356年,定都平江即今江苏苏州。后继续扩占土地,割据范围南到浙江绍兴,北到山东济宁,西到[[安徽]]北部,东到大海,拥兵数十万,纵横两千余里,使元朝统治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朱元璋先放牛后当和尚再做乞丐,后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不久又自立门户,拉出一竿子人马,闯荡天下。就双方军事实力和威望来看,朱元璋远不如张士诚。然而张士诚缺乏主见,没有远谋,错失一个个战机。这一年,朱元璋也攻下集庆即今江苏南京,派遣杨宪向张士诚传达友好的[[意思]]。在给张士诚的信中写道:“过去隗嚣称雄,现在足下也在姑苏称王,事势相等,我十分为足下高兴。与邻邦保持友好,各自安守辖境,这是古人崇尚的美德,我心里十分仰慕。希望今后我们能够互通信使,不要被谗言所迷惑,致使产生边界纠纷。”张士诚收到朱元璋的信,扣住杨宪,也不回信。后来竟然派遣水军进攻镇江,结果被徐达在龙潭击败。朱元璋随即派徐达和汤和攻常州。张士诚派兵来援救,大败,损失了姓张和姓汤的两员战将,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写信求和,请求每年送粮和金。朱元璋回信,限令他放回杨宪,每年只要送五十万石粮食就行了。张士诚又不搭理了。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派人约张士诚夹攻朱元璋,张表面上答应陈友谅,最后没有行动。自己派兵进攻安丰也就是寿州的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在此驻守了四年的小明王军队溃散,城头变幻大王旗,张士诚自称“吴王”,为区别于朱元璋建立的吴国,因此称东吴。看着陈友谅死去的张士诚虽然戴上“吴王”的王冠,想当然自享太平,却没想到人生最大的危机正一步步逼近。朱元璋攻下武昌,消灭了陈友谅,率领军队回到南京,就命令徐达等人谋划攻取淮东地区,先后打下泰州、通州,包围了高邮。张士诚派水军从长江逆流而上,救援高邮。朱元璋亲自率领军队击退了张士诚的水军。徐达等人于是拿下高邮,夺取淮安,淮北一带都落入明军的手中。1366年9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20万精兵,集中主力消灭张士诚。朱元璋多计,命二将不要先攻苏州,反而直击湖州,“使其疲于奔命,羽翼既疲,然后移兵姑苏,取之必矣!”徐达等率诸将发龙江,另遣李文忠趋杭州,华云龙赴嘉兴,以牵制张士诚兵力。诸将苦战,在湖州周围,东吴兵大败。到了年底,在朱亮祖大军逼迫下,杭州守将谢五也被迫开城门投降。如此,东吴左右膀臂皆失,平江成为孤城,面临南西北三面被围之势。1637年7月,城中粮草渐尽,在这危急之际,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却没有危机感,总是像没事人一样在城楼上大张盛宴,遍摆银椅,与亲信海吃山喝。下人向他进献一个大水蜜桃,张士信拿在手里欣赏久之,刚张嘴要吃,忽然城外一发巨炮,不偏不倚打中张士信。张士信脑袋被击烂,与桃汁一起四溅飞迸。张士诚在府邸中闻讯城溃,日暮途穷,投带上梁,上吊自杀,张士诚旧将赵世雄忙上前解救下来。张士诚被押送应天府,面对朱元璋,张士诚道: “天日照尔不照我而已。” 张士诚临死执迷不悟,把失败归咎于天,无视自身的错误,实在可悲可叹! 三是对清末乱世草莽苗沛霖的灵魂拷问。我站在东门城墙上,望着静静的瓮城,苗沛霖这个不讲人格道德、一味逐利的丑恶形象从历史深处走来。苗沛霖字雨三,安徽凤台人,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乡间秀才,热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清末乱世,艳羡权贵,仇视社会,不甘现实[[生活]]的心蠢蠢欲动。他写过一首《秋宵独坐》诗:“手披残简对青灯,独坐搴帷数列星;六幅屏开秋黯黯,一堂虫语夜冥冥。杜鹃啼血霜华白,魑魅窥人灯火青;我自横刀向天笑,此生休再误穷经。”全诗透出一股桀骜不驯的野心和戾气,也是他贪婪狂妄、不讲信义的人生写照。苗沛霖见风使舵,朝廷势大时,就投靠官府;太平军得势时,就接受太平天国的封爵。曾三次反清,两次变节,反复无常,游走于太平天国、捻军和清军之间,巧取一己私利。 1856年,苗沛霖在乡举办团练,与捻军作战,后势力日盛,裁留两淮钱粮税收及厘金,控制凤台周围数十州县,割据称雄。次年,投靠清将胜保,后又随袁甲三在宿州等地围攻捻军,官至道员。1860年,趁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将翁同书、傅振邦、袁甲三等部清军驱逐安徽。1861年,苗沛霖错判形势,认为大清气数已尽,遂自立为“河北大顺王”,大举进攻寿州,第一次公开反清,与宿敌张乐行、龚树德捻军达成谅解,之后又遣人与陈玉成部联络,向太平天国表示愿意“蓄发”归顺,受印信,天平天国遂封苗沛霖为“奏王”,并派余安定统兵700余人至苗家老寨,与苗沛霖商议共同反清。6月被困寿州城中的安徽巡抚翁同书将与苗沛霖有隙的徐立壮处死,将孙家泰监禁。苗沛霖没了出兵借口,暂时罢兵撤围。翁同书上奏朝廷为其开脱,清廷卖个顺水人情,责令苗沛霖“带团立功”。一月后苗沛霖又以还有其他清军将领参与了“寿州擅杀案”为由重新围攻寿州,并于10月底攻破寿州城,俘获翁同书等大吏。1862年1月苗沛霖联合捻军和太平军进攻颍州,开始第二次反清,但苗沛霖并不是真心要和[[农民]]军联合抗清,他是要在左右摇摆中谋以自得,更求壮大。3月清军云集皖北,当他看到进攻颍州无望时,又转投清军胜保,要求反正,胜保上奏朝廷为其开脱,同时苗沛霖命令部队“剃发”以明反正之心,并暗中向颍上集结,准备从背后攻击天捻联军。4月苗沛霖会同胜保的部队,与贾臻的守军里外夹击,大败天捻联军,解了颍州之围。张乐行败走颍上,被苗沛霖包围,靠部将拼死突围才归回雉河集。张乐行被围而又逃走,让清廷大为恼火,指责苗沛霖剿灭不力,暗中通敌。为弥补围歼张乐行不力的闪失,设计诱捕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他遣心腹部将扮成乞丐前往庐州,信中对陈玉成极尽恭维之辞,并信誓旦旦承诺,英王如能到寿州,他将组织四旗人马、120万之众,配合英王夺取汴京。陈玉成虽知苗沛霖已经倒戈,却仍把希望寄于苗沛霖的反复无常上,希望他能重新回头。陈玉成拒绝部将忠告,执意率部北上,与苗沛霖会合。如史实所呈现的那样,走过瓮城,走进寿州城,陈玉成及导王陈仕荣、从王陈德漋、天义陈聚成、陈安成、梁显新等太平军重要将领就被苗沛霖捕获。陈玉成高声怒骂道: “尔权真是无赖小人!墙头一根草,风吹两面倒;龙胜帮龙,虎胜帮虎。吾今日死,苗贼明日亡,将来连一贼名也落不着。”可怜一代战将、年仅26岁的太平天囯英王陈玉成慷慨就义,死于背信弃义的小人之手。 贪婪、狂妄和短见掺在一起,毁灭和失败就是他必然的归宿。随着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运动被扼杀,苗沛霖也失去了利用价值,日感末日来临、走投无路的苗沛霖只能第三次举兵反清,助敌灭友无异于强敌削己,友军不存之时,敌人却因为保存了实力,而变得强大许多。1863年12月苗沛霖战死蒙城,横行淮北十多年的苗家军瞬间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终落得“蛇吞相”的悲惨结局。苗沛霖在让人意想不到的墙头草两边倒、反复变脸中,暴露了他的唯利是图、无信无德,其名字也成为两面三刀的代名词。陈玉成的高声责骂,正是对无耻小人苗沛霖灵魂的鞭挞和拷问。 寿县古城,这部发黄的书载入了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这面悠久的镜子映照着过往人物的善恶美丑。<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aspx?userid=70840274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梅会林,[[河北]]邯郸人,六十年代出生,大学中文毕业,多年从事公文写作。。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寿州三问(梅会林)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