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寄咸润上人 的原始碼
←
寄咸润上人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img-qn-1.51miz.com/preview/element/00/01/13/25/E-1132599-ABD2223B.jpg!/quality/90/unsharp/true/compress/true/format/jpg/fh/32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51miz.com/so-sucai/90160/p_26/ 来自 觅知网 的图片]</small> |} 《'''寄咸润上人'''》是宋代释智圆的作品之一。释智圆(976-1022)是北宋初年[[天台宗]]的杰出代表人物,《佛祖统记》、《历代佛祖通载》均有传。释智圆居于杭州[[西湖]]孤山玛瑙院所著孤山《闲居编》五十一卷续藏经中收录。据书首[[吴遵路]]的书序,是书于乾兴元年(1022)正月编次成功,释智圆亦于是年故去。 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他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术]]代表人物之一。 <center>寄咸润上人</center> {{Cquote| 流俗不知处,深栖趣转幽。 闲房扃翠岳,远信隔沧洲。 定起花残砌,诗成雪满楼。 相怀未能去,南北路悠悠。 |[北宋]释智圆}} ==古文运动== 宋初文坛承接晚唐五代文风余绪,盛行骈丽声偶之辞,文风轻靡侈淫,儒学亦消寂一时,正文道大坏是时代的大忧,如何重建“文”“道”成为有心推动儒学振兴和文坛改革者的当务之急。智圆关心古道、古文和儒学,而且以实际行动来推尊[[韩愈]]<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1015/13/14495761_695108830.shtml 韩愈简介],个人图书馆,2017-10-15</ref>。 ==文道合一== 智圆密切联系当时的文坛实际,与为数不多的古文家站在一起,向骈丽文风展开斗争,他强调文章的“致用”价值,主张“吐之为文章,敷之为教化”的实际功效,同时重视文章的“经世”目的,亦即“救时之弊,明政之失”的使命感。智圆将作文的意义及目的完全和经世致用联结在一起,形成了“文道合一”“文以致用”的古文理论。 智圆认为“文之道”有“立德、立功、立言”等不同层次的功用,也有“文之本”“文之用”及“文字辞”之区分,最后“以仁义之谓文,故能兼于三也”强调“文以致用”。文章之所以能“致用”,当然在于其具载道之功能。故宣扬仁与义是文章的根本,维护仁与义是文章的用处,叙述仁与义是文章应有之辞。智圆以仁义五常统摄三不朽之道,将文章的政教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智圆在上述文章中提出了“文道合一”“文以致用”的古文理论,而这些古文理论不但和当时的古文家相近,也继承和发展了韩愈“文以载道”<ref>[https://www.doc88.com/p-1058986559397.html 韩愈“文以载道”初探],道客巴巴,2016-03-26</ref>的古文理论。 ==撰写古文== 智圆在有生之年撰写了许多古文,其中《闲居编》收录了一些。智圆提倡古道、撰写古文,在当时颇负名望,并得到了“知古人道,有古人文”的美称(卷二四《答李秀才书》)。因此,很多僧侣邀他为讲堂题名、[[寺院]]结界作序,如《大宋钱唐律德梧公讲堂题名序》、《华亭兴圣院界相榜序》、《真觉院界相榜序》、《钱唐孤山智果院结大界序》、《天台国清寺重结大界序》、《钱唐兜率院界相榜序》等;还请他为高僧大德撰写碑文、行状等,如《钱唐慈光院备法师行状》、《故钱唐白莲社主碑文》、《故梵天寺昭阇梨行业记》。更有许多僧侣追随他学习古文,如《送庶几序》:秋八月,律僧庶几谒吾甚谨,既坐而避席,且言欲从吾受古圣人书,学古[[圣人]]之为文,冀吾采纳以诲之也。吾甚壮其志,以其能倍俗之好尚,慕淳古之道,斯则睎骥之徒也。 ==视频== ===<center> 寄咸润上人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楚辞唐宋诗文名篇音乐朗诵会</center> <center>{{#iDisplay:o03783m0vuu|560|390|qq}}</center> <center>读者的挚爱:名家诗文音乐朗诵会</center> <center>{{#iDisplay:b0181lkdbhd|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quote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寄咸润上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