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定襄面塑 的原始碼
←
定襄面塑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定襄面塑</big> ''' |- | [[File:800 (7)43457678.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0/20161022211616-1021067381.jpg/800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imageGroupId=1675175&relateImageGroupIds=1675175,1864663,1864664,1864665,1864666,1864667&lemmaId=54771416#1675175_0 来自搜狗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定襄面塑又称定襄面花,是山西省定襄县境内流传的汉族传统面塑技艺。定襄面塑是晋北面塑的代表,最大的特点是多偏重素色,爱捏胖妞与动物,以面粉本色较好地展示娃娃白净的肤色,再以各色豆子点缀。定襄面花塑造的形象简练概括、粗犷豪放、朴实丰厚、天真烂漫,每件作品都有一种雅拙的原始美。2006年,定襄面塑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公布该项目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内容== 批准文号:国发(2008)19号 项目级别: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流传地区:山西省定襄县 批准时间:2008年06月14日 项目编号:Ⅶ-53 中文名:面花(定襄面塑) ==技艺特点== 定襄面塑是晋北面塑的代表,其最大的特点是多偏重素色,爱捏胖妞与动物,以 面粉本色较好地展示娃娃白净的肤色,再以各色豆子点缀。定襄面花塑造的形象简练概括、粗犷豪放、朴实丰厚、天真烂漫,每件作品都有一种雅拙的原始美。 定襄面塑塑型时,用的是半发酵的面,为了不至于还没捏好形状,面就完全发酵,所以冬天在面粉里加二分之一的酵子,夏天加三分之一的酵子。制作技巧上把握了良好的分寸感,做成形但不做足,让面自然饧发和蒸气来完成作品,以充分发挥面的特性,体现面的质感,自然天成、朴实浑厚。 面塑形制大至三五斤白面一个,小至三五寸之间,视不同场合而定。造型风格上,比较随意,在简括整体的形体上以锥子、梳子等器物压出点、线,做成精巧的纹饰。 定襄面塑以塑为主,着色为辅,色与面的本色相间。当地有在春节期间敬神蒸供的习俗,于是在春节前巧手的妇女把发好的面团捏制成佛手、[[石榴]]、[[莲花]]、[[桃子]]、[[菊花]]、[[马蹄]]等各种形状的供物,此外还有着塑造生、旦、净、末、丑等戏剧人物的人物面塑,通称为“花馍”。有的中间裹着红枣,既有装饰性,又是营养品、调味品。 ==作品分类== 中元节面塑 定襄面塑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的综合遗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元节的“辨不清”。 从传统风俗讲,农历七月十五称 “中元节”,也称为 “鬼节”,源于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富有宗教意味的鬼节,发展到后来已全无鬼的踪影,已是一种人与人的祝福和情感交融的节日。于是,定襄一带形成了每年七月十五家家户户蒸面人,祭祖上坟、馈赠亲友的风俗。传说,七月十五这一天,姥姥都要送给外孙一个辨不清,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当年介子推辅助晋文公返回晋国时,路过定襄,要把信儿偷偷送出去。他们正好赶上七月十五,定襄当时已经有了送面人的习俗,所以介子推就让送信人假扮成了送面人。 辨不清亦称“多子争头”,是民间美术中的传统题材。造型为多子连体,两两争头,以表达多子多孙、世代繁衍的寓意。在民间,很多 吉祥图案常采取这种连续不断头的构图式样来象征好事永远不断头。除了“辩不清”还有一种叫“爬娃”的造型,七月十五家家都要捏。 春节面塑 春节时的定襄面塑主要是枣山。主要用途是供奉灶神。定襄人家供灶神所用的枣山是颇为讲究的,形制也较大。制作时,把半发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用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元宝、小鸟、兔子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彩的豆形成色彩上整体的对比效果。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把枣山放在火炕上灶王爷的牌位前,谓之米面成山,表达一种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在灶王爷牌位前供三天之后,枣山就被拿到凉快的屋里放起来,等到二月二再开山,也就是家里人一起吃枣山。 婚礼面塑 婚礼面塑,也是定襄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娘家给女儿陪嫁的“宫食儿”。按定襄的风俗,两家定亲时,男方家就要送女方家二斤白面蒸的大鱼。新娘子出门时,小舅子要给姐夫插喜花,也就是送一对花馍,然后要红包。娘家陪嫁的一对大花馍,称为“宫食儿”。宫食儿一般要三五斤白面做一对,大部分造型是玉兔驮仙桃或者金鱼背石榴,上面精塑十二生肖造型,细加点缀,造型生动,情趣悦人,五彩缤纷,鲜丽明快,增强了喜庆的气氛。 初送宫食儿是怕姑娘刚到了婆家,不好意思,吃不饱,所以带上一对花馍备着。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一项特殊的风俗。 丧礼面塑 定襄人把丧礼面塑叫做“小饭”。逝者的供桌上,5个5斤面蒸的花馍摞起来,再摆15个小饭,每5个摆成一排。所谓小饭,就是用面捏成的狮子、老虎等,个个精巧可人,颜色鲜艳。 寿礼面塑 在定襄,老人们年至花甲,晚辈们惯常要为之祝寿庆贺,定襄的风俗不是蒸大寿桃,而是做“九狮拱菊”。“九狮拱菊”的谐音是九世共居,和四世同堂的意思差不多。儿女们送老人“九狮拱菊”,以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多子多孙,表达对老人们的孝敬之心。 ==荣誉认证== 1994年,定襄面塑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民间艺术一绝展”,获金奖。2001-2002年,文化部举办《山西民俗与艺术展》在法国、丹麦、新加坡巡回展出,其中有定襄面塑作品50多件。2006年,“定襄面塑”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公布该项目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意义== 定襄面塑的作者大多是农家妇女,制作面塑的目的是为了现实生 活的需要。食用的礼馍保持了面粉的质地美,洁白暄腾。塑造出的形象粗犷豪放、朴实丰厚、天真烂漫,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内容多样,天上飞的,地下跑的,院里养的,水里游的,植物花卉、人物动物等等,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形式。成为地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世纪九十年代末21世纪初,定襄面塑艺术作品出现在小学美术课本和有关的辅导教材中。并有许多从事民俗和民间艺术研究的专家,把定襄面塑的造型艺术与剪纸、刺绣、玩具、雕刻等民间艺术的造型体系、美学体系上升到理论高度去研究。定襄面塑成为中国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中国民族艺术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ref>[https://www.gmw.cn/01gmrb/2007-08/28/content_661843.htm 定襄面塑]光明新闻网</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427 飲食;烹飪]]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定襄面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