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安平桥 的原始碼
←
安平桥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安平桥'''<br><img src="https://f.share.photo.xuite.net/apex.cheng/1f3d1ac/19804686/1119996574_l.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blog.xuite.net/apex.cheng/wretch/395513632 圖片來自xuite]</small> |} '''安平桥'''又名'''五里桥''',位于[[中国]][[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西畔,又称“西桥”,是横跨安海镇和[[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面上的一座中式古代长[[桥]],橋上刻著「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对联,為中國古代第一長橋。据记载,此桥共長八百一十一[[丈]],阔十六[[尺]](也有说一丈四尺的)。 [[明朝|明]]末名將[[鄭芝龍]]、[[鄭成功]]父子故鄉即在此橋附近,现存的安平桥,实际共长2070[[公尺]](约合中国古代里程五[[里]],故亦称五里桥),桥宽3至3.8公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ref>{{Cite web|url=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16-12/24/content_5491887.htm|title=安平桥获评国家4A级景区|accessdate=2016-12-24|author=黄冬虹|date=2016-12-24|publisher=泉州网}}</ref>。 ==建造历史== 安平桥身处晋江、南安水路要冲,是[[宋代]][[泉州]]对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建桥以前,两边民众来往只能坐船,十分危险。[[南宋]][[绍兴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安海财主[[黄护]]和僧人智渊带头各捐[[钱]]一万[[缗]],由僧人祖派主持,开始在两岸间建桥。但因工程浩大,加上建到一半时黄护和祖派相继亡故,而未能完成<。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郡守[[赵令衿]]来到泉州上任,主持续建,又经一年才完成。工程在当时来说可谓浩大艰巨。 五里桥是梁式石桥,建桥所用石料系从[[金门岛]]上开采,船运而来。全桥由[[花岗岩]]石板筑成,每块石板重约三吨,桥有疏水道三百六十二孔。其桥板石皆是坚实的花岗岩石。其桥墩利用长条石和方形石横纵叠砌成,分长方形、半船形、双边船形三种形式,但由于年代久远目前尚存331座。整桥状如长虹,衔接[[安海镇|安海]]与[[水头镇|水头]]两镇。时为古代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故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称号。[[明朝|明代]]:[[永乐 (明朝)|永乐]]、[[天顺 (明朝)|天顺]]、[[成化]]、[[嘉靖]]、[[万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朝代有十余次重修。 1961年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曾多次拨款维修。1980年政府又拨巨款进行全面整修,于1982年1月正式动工,1985年5月竣工。这次整修不但修复了桥墩、补齐了桥板、恢复了桥栏,而且将桥之两侧沉积的泥沙各挖开30米,使之从陆上桥变回水上桥,同时在桥的南面50多米处开辟了一条新公路,禁止车辆和马匹在安平桥上通行,从而更有效地来保护安平桥。 ==桥体建筑== 全桥由花岗岩石构成,桥面用长8至11米、宽厚各0.5至1米的石板铺造,两侧有石栏杆。整座桥上面的东、西、中部分别置有五座“憩享”(凉亭),以供人休息,并配有[[菩萨]]像。凉亭两翼的水中筑有对称方形石塔四座,是为“防波塔”,用于减轻潮水对桥的冲击。又有圆形翠堵婆塔一座,高6米,塔身雕刻佛祖释迦牟尼相<ref name="虞兮">{{Cite news|url=http://unn.people.com.cn/GB/22220/60205/60210/60228/4230268.html|title=安平桥介绍|author=虞兮|language=zh-cn|publisher=人民网|date=2006-03-23|accessdate=2006-03-23}}</ref>。 桥头桥尾各有门楼一座。桥头的门楼为清代[[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时建造,称为“望高楼”,上嵌有里人黄章烈所题的楷书“望高楼”、“金汤永固”等石匾额和石刻,背面的石匾额上则刻有“寰海镜清”。桥尾的牌楼为嘉庆十三年建造,石匾额上有当时南安知县盛本所写“水国安澜”,民国时牌楼被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建,但石匾额一直保存。 牌楼旁边有一方残碑,原来刻有南宋绍兴末年南安县[[县尉]][[陈大方]]所写[[篆书]]“安平桥”三字,但现在仅剩“桥”字龚显增,《亦囱脞牍》:“丁丑由安平趋漳郡,道出西桥,见篆书丰碑,几立桥上……碑题‘安平桥’篆书三字,字径二尺,配搭匀整,气象崚嶒,旁款一行,正书云‘右迪功郎南安县尉陈大方立’,刊者刘长岳大方绍兴末任南安县尉。”。 安平桥中界桥段处的憩亭叫“水心亭”,现称泗洲亭,俗名中亭。亭侧有一寺庙,祭祀[[释迦牟尼佛]]。庙的门柱上刻有一副对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其意思就是“人世间所有的佛都以这[[释迦牟尼佛]]为祖,天下间没有一座桥比这安平桥更长了”。中亭有二尊护桥石将军,躯高1.6米左右,披甲执剑,形象威武,为宋代[[石雕]]。桥尾有一座亭,名为超然亭(现称“水心亭”,又名桥头亭,而原水心亭现名中亭)。超然亭的东北侧有一塔,是用当时造桥余资所建,五层六角,内空心,为楼阁式仿木结构。塔的原名为瑞光塔。[[明朝]][[万历]]年间重修后,曾改称文明塔,现俗名西塔、白塔。 安平桥底的桥墩分三种形式。水较浅、水流缓慢的水域中采用长方形石墩,较深时就改用半船型石墩,最深处则采用双头尖的筏形墩。这样的设计,配合四座防波塔,可以减轻水流对桥的冲击力。 安平桥的桥基不像洛阳桥一般,完全采用筏形基础。有些港道水深泥烂,石头容易下陷,就先用木头为垫,然后压上石条,使得木头逐渐沉陷至港底的承重层,从而奠定桥基,称为'''睡木基础'''。在港道较深处,则先打下木桩,再将木头稀疏地架在桩上,两旁由二桩挡住,防止木头向外滚落。最后压上石条,让木头沉底,称为'''木桩基础'''<ref name="lishi">[http://qzhnet.dnscn.cn/qzh99.htm 泉州历史网,安平桥]</ref>。后两种方法都是当时首创。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0 建築藝術總論]]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new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安平桥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