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孙敬良 的原始碼
←
孙敬良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孙敬良 |圖片 = [[File:孙敬良1.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3462734381&di=05301d72f07210b9607c496003fab246&imgtype=0&src=http%3A%2F%2Fzhuanti.spacechina.com%2Fn790255%2Fn790285%2Fc809286%2Fpart%2F809303.jpg 原图链接][http://zhuanti.spacechina.com/n790255/n790285/c809286/content.html 图片来源于中国航天科技公司网]]] |圖片尺寸 =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1930年7月14日 | 國籍 = 中國 | 别名 = | 職業 =火箭设计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br> </br> </br> </br> }} '''孙敬良'''1930年7月14日生于[[山东莱州]], [[液体火箭]]发动机与[[运载火箭]]设计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技术顾问,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8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茹可夫斯基军事航空工程学院]]。<ref>[https://yz.kuakao.com/daoshi/detail-36241.html 上海交通大学_孙敬良导师简介],跨考研招网</ref> 1961年起任一分院第三设计部七室、一室副主任。 ==人物简介== 中文名: 孙敬良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山东莱州 出生日期: 1930年7月14日 职 业 :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 原苏联莫斯科茹可夫斯基军事航空工程学院 ==人生履历== 1930年7月14日,孙敬良出生于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 1947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 1951年,凭借优秀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被选送到前苏联留学,在[[莫斯科茹可夫斯基军事航空工程学院]]学习飞机与航空发动机专业。 1958年,完成6年多的留学生活回国,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一部]],参与火箭的总体设计,先后担任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部组长、室副主任、工程师。 1965年,转到了发动机研究所工作,担任任上海机电二局火箭发动机研究所技术副所长、总工程师。 “文革”期间,国家决定在上海的航天单位也搞大型火箭和大发动机,此时工作地点已从[[北京]]转到[[上海]]的孙敬良可有了用武之地。他先后参与和主持了[[风暴一号火箭,长征三号火箭一、二级,长征二号丁火箭,长征四号火箭]]等的研制。 多年的摸爬滚打,多次成功和失利的磨砺,使孙敬良逐步走向成熟。 ==主要贡献== [[File:孙敬良2.jpg|缩略图|右|40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3481275290&di=20cc6ea4eff1ac346ef35ad738afbad5&imgtype=0&src=http%3A%2F%2Fwww.library.sh.cn%2Fdzyd%2Fysfc%2Fimages%2Fbig%2Fsjl31.JPG 原图链接][http://www.library.sh.cn/dzyd/ysfc/listman.asp?id=122 图片来源于上海图书馆网]]] |圖片尺寸 = 孙敬良带领团队攻克了[[风暴一号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振动过大的技术难关;主持研制风暴一号改进型火箭,确保了“一箭三星”的发射成功; 攻克了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重大关键技术纵向耦合振动的难关,为火箭成功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持研制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使中国成为能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主持研制性能好、可靠性高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发射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中每一次都取得了成功。 1992年至1996年,[[长征二号丁火箭]]的三次成功发射,被原航天工业总公司领导称之为“龙抬头”。而这三次“龙抬头”,都是由孙敬良带队发射的。 1992年8月9日,长征二号丁火箭最终不负众望,一箭破苍穹,将一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顺利地送入预定轨道。 ==获得荣誉== 曾获得三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三项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两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任职== 1950年,毕业后被分配到空军锦州第三航校,担任翻译组长。 曾先后任[[上海航天局]]副总工程师、[[风暴一号运载火箭]]技术负责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风云一号卫星]]工程副总设计师、局科技委主任、[[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局技术顾问、微波成像遥感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生活简历== 因为航天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质量上决不能搞人情、走关系。如果谁这样做,或者降低标准,那就是对事业的极端不负责任。正是这样,他带领的长征二号丁火箭研制队伍在航天系统内是一支出了名的“六严”队伍:严格执行上级的各项规定; 在科研中,孙敬良的严格是出了名的,谁若不按照工艺文件操作,谁若检验马马虎虎,谁若出了低级质量事故,他批评起来毫不客气,甚至让人下不了台、哭鼻子。他常说,搞航天的,就是要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 1994年7月3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再一次点火升空,准确地将中国第一颗新型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而这次长征二号丁火箭首次采用了技术先进的“动力调谐陀螺平台”(简称小平台),业内人士都知道,启用小平台,孙敬良无疑冒了很大的风险。 小平台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火箭应用小平台,可以大大提高火箭的有效载荷能力。若以发射1千克有效载荷大约需要1万美元计算的话,那么小平台自身就可减轻有效载荷100多千克,那是实实在在的100多万美元。 但问题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小平台研制出来后,却没有人敢大胆地直接将它应用到型号产品中。当然也难怪,作为火箭的“老总”,总希望火箭上所有系统都采用成熟的产品,这样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谁敢于吃“第一只螃蟹”,确实是要具有相当大的魄力。 孙敬良是个具有强烈事业心和敢做敢为的人,他一直梦想着把火箭上的大平台换成小平台。他心里很清楚,搞小平台风险很大,一旦不成,自己则有可能“身败名裂”。但强烈的事业心和无所畏惧的创新精神促使他下定决心启用小平台。他说:成功了,大家共享快乐;失败了,自己引咎辞职。为了钟情的事业,他将个人的名利得失抛到了九霄云外。 1994年7月3日和1996年10月20日,长征二号丁火箭又两次发射升空。尤其是第三发长征二号丁火箭的发射,是“2·15”和“8·18”两次发射失利后长征火箭的又一次顽强“雄起”,意义不同一般。上级领导要求孙敬良在发射场必须身不离箭,确保发射成功。而孙敬良对发射队员的要求是:“不仅要身不离箭,而且更要心不离箭”,工作时要想着火箭,吃饭时要想着火箭,连睡觉时也必须想着火箭!长征二号丁火箭的第三次“龙抬头”,扭转了当时航天的被动局面,重新为长征火箭赢得了信誉,并拉开了此后长征火箭连战连胜的序幕。 三次关键时刻的发射,三次漂亮的“龙抬头”。当航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时,当全世界都在赞叹中国航天的辉煌时,我们不能忘记那三次“龙抬头”,不能忘记火箭总设计师孙敬良的历史功绩。<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4467280/b2fb3KB258_gbW8sQp-p5pgEAliHS8cNQChJJyjX 孙敬良],中国工程[引用日期2019-09-23]</ref> ==视频== {{#iDisplay:qq.com/x/page/b0547cuu6iy |640|380|qq}} 走近院士孙敬良 == 参考资料 == [[Category:科研专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孙敬良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