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姜公墳 的原始碼
←
姜公墳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姜公墳'''<br><img src="https://www.easyatm.com.tw/img/f/27e/nBnauM3XyIDMxUTM0IDN4kTN2QTMykjMwYDOzQTNwAzMwIzLyQzL2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5%A7%9C%E5%A4%AA%E5%85%AC%E5%A2%93 圖片來自easyatm]</small> |} '''姜公墳'''位於[[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孝泉鎮]],文物遺址年代判定為明、清。2002年12月27日公佈為四川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的通知』,川府發(2002)23號,2002年12月27日,省政府同意省文化廳提出的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1處和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13處,現予公布。 請各地和有關部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四川省文物保護管理辦法》的規定,認真做好所轄境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管理工作。 附件 四川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名單。 ===德陽市=== '''德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市境西南邻[[成都市]],东南达[[资阳市]]<ref>[http://www.ziyang.gov.cn/ 资阳市],ziyang</ref> 、[[遂宁市]],东北临[[绵阳市]],西北界[[阿坝州]]。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西北部为[[龙门山]]区,中南部为[[成都平原]],东部为川中丘陵区。[[绵远河]]自西北往东南流经城区,于南部与[[石亭江]]、[[鸭子河]]汇合,后段称[[沱江]],东南部有[[凯江]]、[[郪江]]等[[涪江]]支流。全市总面积5,911平方公里,人口351.32万,市人民政府驻[[旌阳区]]。德阳是全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以重型机械与磷矿工业为核心产业。著名的[[三星堆遗址]]于[[广汉市]]出土,为[[古蜀国]]的重要遗迹,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历史 == [[先秦]]前为[[古蜀国]]地。[[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秦]]灭蜀国建[[蜀郡]],今境属之。[[西汉]][[汉高帝|高帝]]六年(前201年)分[[巴郡]]、蜀郡置[[广汉郡]],治雒县乘乡(治今[[旌阳区]][[孝泉镇]]),属[[益州]];又置[[雒县]](治今[[广汉市]][[北外镇]])、[[绵竹县]](治今旌阳区北)、[[什方县]](治今[[什邡市]]),皆属广汉郡。[[东汉]]雒县为广汉郡治,兼为益州治。[[三国]][[蜀汉]]分绵竹县置[[阳泉县]](治今旌阳区孝泉镇),又置[[五城县]](治今[[中江县]]),皆属广汉郡。[[延熙 (蜀汉)|延熙]]年间分广汉郡置[[东广汉郡]],五城县改属之。 [[东晋]]置[[万安县]](治今[[罗江区]])。[[隆安]]二年(398年)置[[晋熙县]](治今[[绵竹市]]),又于县置[[晋熙郡]]。[[南朝宋]]改五城县为[[伍城县]]。[[南朝梁]]万安县更名[[潺亭县]]。[[西魏]]潺亭县复名万安县,并于县置[[万安郡]]。[[北周]]置[[玄武郡]],治伍城县;省晋熙县、绵竹县。[[北周闵帝|闵帝]]时什方县更名[[方亭县]],[[北周武帝|武帝]]时省方亭县入雒县。 [[隋朝|隋]][[开皇]]元年(581年)废晋熙郡,复置晋熙县;废广汉郡,雒县属益州;废玄武郡,改伍城县为[[玄武县]],属益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晋熙县改名[[孝水县]];雒县改名[[绵竹县]],徙治今广汉市。[[仁寿]]初置[[凯州]],玄武县为州治。[[大业]]二年(607年)废凯州;绵竹县复名雒县;孝水县改名[[绵竹县]],属蜀郡。 [[唐朝|唐]][[武德]]三年(620年)析雒县置'''[[德阳县 (唐朝)|德阳县]]'''(治今旌阳区);复置[[什邡县]],属[[益州]]。[[调露]]元年(679年)析[[郪县]]、[[飞鸟县]]置[[铜山县]](治今中江县[[广福镇]]),与玄武县同属[[梓州]]。[[垂拱]]二年(686年)于雒县置[[汉州]],并划德阳、什邡、绵竹县来属。[[天宝 (唐朝)|天宝]]元年(742年)改万安县为[[罗江县]],属[[绵州]]。[[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玄武县为[[中江县]]。 [[蒙古]][[中統 (年號)|中统]]元年(1260年)省雒县入汉州。[[元朝|元]][[至元 (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年)升德阳县置[[德州]]。至元十三年(1276年)德州复改德阳县。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铜山县入中江县,属[[潼川府]]。元末[[明玉珍]][[大夏]]政权复置雒县。[[明朝|明]][[洪武]]四年(1371年)复省雒县入汉州。洪武十年(1377年)省什邡县入绵竹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什邡县。[[清朝|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并罗江县入德阳县。[[雍正]]五年(1727年)复置罗江县。[[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省罗江县入绵州,并移绵州治至。[[嘉庆]]六年(1801年)绵州还旧治,复置罗江县。 [[民国]]二年(1913年)裁府州留县,改汉州为[[广汉县]],与德阳、绵竹、罗江、什邡等县划属[[川西道]],次年改[[西川道]];中江县划属[[川北道]],次年改[[嘉陵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废道制。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德阳、广汉、绵竹、罗江、什邡五县属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中江县属第十二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阳、广汉、绵竹、罗江、什邡五县属[[川西行署区]][[绵阳专区]],中江县属[[川北行署区]][[遂宁专区]]。1952年各专区由四川省直接领导,广汉、什邡二县改属[[温江专区]]。1958年中江县划归绵阳专区。1959年罗江县并入德阳县。1960年什邡县并入广汉县。1962年复置什邡县。1968年各专区改称地区。1983年3月3日,广汉、什邡二县划属[[成都市]];8月18日,析德阳县城区街道、[[汉旺镇]]和旌阳、城区、八角井三个公社,设立地级[[德阳市]],将[[绵阳地区]]的德阳、中江、绵竹三县和成都市的广汉、什邡两县划归德阳市管辖;9月12日,撤销德阳县并入德阳市,并设立[[市中区 (德阳市)|市中区]]。1988年2月24日,撤销广汉县,设立县级[[广汉市]]。1995年10月27日,撤销什邡县,设立县级[[什邡市]]。1996年8月3日,撤销德阳市市中区,改设[[旌阳区]]和[[罗江县]];同年10月8日,撤销绵竹县,设立县级[[绵竹市]]。2017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罗江县,设立罗江区。 ==汶川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发生[[汶川大地震]],最终引致德阳发生强烈灾难,造成17,114人死亡,73,972人受伤,566人失踪。 == 地理 == 属于[[长江]]上游[[沱江]]流域。东北接[[绵阳市]],东南与[[遂宁]]、[[资阳]]两市交界,西南连[[成都市]],西与[[阿坝州]]接壤。距省会成都50余公里,是成都旅游门户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阳地形西高东低,西北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东南部为[[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平均气温15.7-16.7℃。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2 中國建築]]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姜公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