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奧陶紀 的原始碼
←
奧陶紀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奧陶紀.jpg | thumb | 300px | 奧陶紀 <br> [https://kknews.cc/science/kmxakbv.html 原圖鏈接] ]] '''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 地球地質年代中[[顯生宙]][[古生代]]的第二紀,在[[寒武紀]](Cambrian)之後、[[志留紀]](Silurian)前。開始於五億年前,延續了約六千萬年。奧陶也是引自日文的音譯,是由英國地質學家[[查爾斯·拉普沃斯]](Charles Lapworth)於1879年,根據英國[[威爾斯]]的[[凱爾特族]](celt)的部落名稱Ordovices而命名。<ref name=“博物館">{{cite web |url=http://study.nmmba.gov.tw/Modules/Knowledge/KnowledgeShow.aspx?ItemID=118&TabID=37 | title= 奧陶紀 | language=zh | date= | publisher=國際海洋生物博物館 | author= | accessdate= }}</ref> 奧陶紀共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是早奧陶世、中奧陶世、晚奧陶世。這三個時期是[[海侵]](海水對大陸區侵進的地質現象)最為嚴重的一個時期,可以說,奧陶紀的地球是一個大溫室,海生無脊椎動物進一步繁盛,衍生出了許多特殊的生物。<ref name=“kk">{{cite web |url=https://kknews.cc/science/kmnjznb.html | title= 揭秘奧陶紀生物大滅絕的真相,火山噴發or伽馬射線?| language=zh | date=2018-01-05 | publisher=每日頭條 | author= | accessdate= }}</ref> ==奧陶紀生態==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300"> File:奧陶紀主要海洋生物食物網結構圖.jpg | thumb | 400px | 奧陶紀主要海洋生物食物網結構圖 <br> [https://www.newton.com.tw/wiki/奧陶紀 原圖鏈接] File:筆石動物黃鐵礦化標本.jpg | thumb | 200px | 筆石動物黃鐵礦化標本 <br> [https://read01.com/zPgeQM4.html#.XijSYy0Sjyg 原圖鏈接] File:猜想的筆石動物浮遊方式.jpg | thumb | 250px | 猜想的筆石動物浮遊方式 <br> [https://read01.com/zPgeQM4.html#.XijSYy0Sjyg 原圖鏈接] </gallery> 在奧陶紀仍以海洋無脊椎動物為最主要的生物,由於氣候較為溫暖,動物繁盛,種類也更為繁多,在海中大多覆蓋了如珊瑚、貝類等生物建造之沈積物。從岩層的化石中推測,[[筆石]](graptolites)是該時期最優勢的物種。由於筆石可以漂浮在水面,分佈廣,種類繁多而且容易生存,它們的軟體部分個頭不大,卻長出了長長的骨骼,形成了一根根筆石枝。筆石動物中有一部分固著於淺海海底,更多的則浮游于海面上,過著自由而漂泊的生活。<ref name=“壹讀">{{cite web |url=https://read01.com/zPgeQM4.html | title= 筆石:在岩石中書寫生命故事 | language=zh | date=2018-06-25 | publisher=壹讀 | author= | accessdate= }}</ref> 因此,許多地層也根據不同種類筆石的出現與否而命名。早期筆石多以棍棒形為主,奧陶紀中晚期為筆石最鼎盛的時期。 腕足動物在這一時期奧演化迅速,大部份的類群均已出現,無鉸類、幾丁質殼的腕足類逐漸衰退,鈣質殼的有鉸類則盛極一時。[[鸚鵡螺]](Nautilites)進入繁盛時期,它們身體巨大,身長可達1米,是當時海洋中凶猛的肉食性動物,由於大量食肉類鸚鵡螺類的出現,為了防禦,[[三葉蟲]]在胸、尾長出許多針刺,以避免食肉動物的襲擊或吞食。珊瑚自中奧陶世開始大量出現,復體的珊瑚雖說還較原始,但已能夠形成小型的礁體。 其他的動物化石,如三葉蟲、[[腕足動物]]、[[苔蘚植物]]、[[腹足動物]]、[[雙殼類動物]]、[[海膽]]、[[海百合綱]]動物、頭足綱動物和最早的珊瑚蟲,也都普遍見於奧陶紀時期的岩層之中。此外,從化石推測,奧陶紀的生物地理分布與寒武紀相較,奧陶紀較為區域性,似乎生物的演化隨著不同的環境而有較明顯的差異。但是在環境較相似的不同地區,生物種類則較為相似。由於氣候較寒武紀溫暖,海洋的面積較大,直到奧陶紀末期時才出現大規模的[[冰河時期]],同時也造成全球海平面下降。<ref name=“博物館"/><ref name=“sohu">{{cite web |url=http://www.sohu.com/a/271068708_99985617 | title= 历史上的五次物种大灭绝 | language=zh | date=2018-10-25 | publisher=搜狐 | author= | accessdate= }}</ref>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 奧陶紀時期有著[[廣翅鱟]]、[[奧陶紀三葉蟲]]、[[海林檎]]、[[甲冑魚]]、[[豐嬌昆明魚]]、[[層孔蟲]]等恐怖生物,其中更有許多棘皮動物、節肢動物、軟體動物等等,相對於寒武紀,奧陶紀的生物發展的更加繁榮,但生物如此繁盛的時期也遭遇了地球上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奧陶紀大滅絕的生物分類數量被評為地球史上五次生物大滅絕第二位。 奧陶紀大滅絕包括了約85%的物種滅亡,27%的科與57%的屬滅種,科學家推算此次生物滅絕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岡瓦納大陸進入南極地區,影響全球環流變化,導致全球冷化進入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時期,海面大幅度下降。 奧陶紀還發生了3次大規模的8級火山噴發,這也是主要原因。不過這些都是科學家的猜測,無法親眼證實,另一種更受認同的說法是據地球6000光年的恆星爆炸,[[伽馬射線]]擊中地球,導致臭氧層被破壞,直接殺死了奧陶紀當時的大部分生物。<ref name=“kk"/>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發布消息,稱奧陶紀大滅絕的元兇最有可能是伽馬射線爆發,伽馬射線暴是已知發生在宇宙中的最亮的[[電磁爆炸]],它可以源於大質量恆星瓦解崩潰,也可以是兩個中子星的碰撞。超新星則是由能向地球發出有害輻射的恆星爆炸形成的。伽馬射線暴和超新星通常可以在遙遠的星系中觀察到,但如果它們發生在離地球更近的地方,將有可能對地球生物造成巨大威脅。因為它們會破壞地球大氣上部的臭氧層,使地球生命受到來自太陽的有害紫外線輻射的傷害。 距離地球6000光年的一顆衰老恆星發生爆炸,釋放出伽馬射線。伽馬射線在穿越了宇宙後,擊中了地球。在擊中地球後,伽馬射線摧毀了30%的臭氧層,導致紫外線長驅直入,浮游生物因此大量死亡,食物鏈的基礎被摧毀,產生饑荒,大部分的生物最終滅絕。<ref name=“kk1">{{cite web |url=https://kknews.cc/science/n52ry52.html | title= 國家海洋博物館遠古展廳展現遠古海洋生態變遷| language=zh | date=2017-01-09 | publisher=每日頭條 | author= | accessdate= }}</ref> ==視頻== 史前掠食者:原始鹦鹉螺就像一艘潜水艇,统治着奥陶纪的海洋 {{#iDisplay:o08240erh8r |480|360|qq}} == 參考資料 == {{reflist}} [[Category:350 地球科學總論;地質學總論]] [[Category:710 世界史地]]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奧陶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