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奧得河—尼斯河線 的原始碼
←
奧得河—尼斯河線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8DB3D3;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奧得河—尼斯河線''' </p> |- |<center><img src="https://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world/europe/images/map-oder-neisse-line-1.gif"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world/europe/oder-neisse-line.htm 圖片來自globalsecurity] </small> |} '''奥得河—尼斯河线'''(德語:Oder-Neiße-Grenze;波蘭語:Granica na Odrze i Nysie Łużyckiej;英語:Oder-Neisse line) 是如今[[德国]]与[[波兰]]的边界。界线主要包含[[奥得河]]与[[尼萨河]]流域,但又包括了奥得河西岸的波兰城市[[什切青]]。 == 界线的历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波兰接壤德国的边界根据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而被订立——它主要按照[[大波兰]]的历史边界;原本的省份分界,就根据种族分布而略微修改。但是,[[波美拉尼亚]]东部、[[上西里西亚]]与[[马祖尔亚]]因此被分割。郊区的[[斯拉夫人]]被安置在[[德国]];市区的[[德国人]]却被分到波兰。波兰西部边界,更是欧洲数一数二长的边界,并留下[[但泽自由市]]与[[东普鲁士]]两块[[外飞地]]。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盟军根据[[苏联]]的领土要求,将德波边界西移至今天的'''奥德河—尼斯河界线'''—德国失去绝大部分的[[西里西亚]]、大部分[[波美拉尼亚]],包括斯德丁(改名为[[什切青]])、[[勃兰登堡]]东部及小部分[[萨克森]],失地全归波兰。而且,波兰也得到但泽(改名为[[格但斯克]])及东普鲁士南部,包括[[马祖尔亚]]与[[瓦尔米亚]]。苏军其后进行大规模人口转移,几乎把所有德国居民驱逐,安排流落到德国的波兰人返回新占领土定居;此外,由于苏联兼併了波兰东部大片土地,同样被驱逐的波兰人就取代德国人,成为新领地的主人。在[[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斯大林]]实现蘇聯领土扩张之下,被迫离开家乡的不仅仅是波兰人与德国人。 战时边界更改频繁。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令德国的边界超越1918年的版图;配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苏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根据[[寇松线]]吞并波兰东部,而他的行动在[[雅尔塔会议|雅爾達會議]]得到[[英国|英]][[美国|美]]承认;1944年,波兰人发动[[华沙起义]],反抗德军侵略而失败。德军破坏华沙,并將七十萬住民驅逐出城。波兰与德国边界被专制决定,加上以上问题,令两国人民难以接受事实、深感愤恨。从人道角度而言,不少波兰人觉得由于波兰受尽蹂躏,又要割让领土给苏联,得到德国领土就算是一种补偿;但亦有人认为,苏军驱逐德国人时,引致不少死伤,不免过于专横、有欠公允。 == 波兰领土的重划 == 美英与苏联在德国投降前不久,就在[[雅尔塔会议]]确立了最终的波兰版图。最初,疆界还未被确定时,美英基本上接受以奥德河作为波兰的西边界线,也赞成以人口转移解决领土纷争。不过,尼斯河两岸的分配,以及[[波美拉尼亚]]地区传统的海港—[[什切青|斯德丁/什切青]]归于德国或波兰,就成为主要问题。 西方盟国认为应该以东尼斯河为界,但斯大林拒绝让步,主张以西尼斯河为德波两国边界。 德国原本可以保留斯德丁;而一如波兰政府的要求,波兰可得到东普鲁士全境,连同[[柯尼斯堡|哥尼斯堡]]。但最后,斯大林坚持由苏联占领哥尼斯堡,用作暖水军港;而波兰就应该获得什切青。流亡中的波兰政府“人微言轻”,只好言听计从,但就坚决要保留她的历史名城[[利沃夫]]。同样地,苏联拒绝,只愿意把包括[[弗罗茨瓦夫|布雷斯勞]](今[[弗羅茨瓦夫]])的[[下西里西亚]]交给波兰。巧合的是,利沃夫的[[波兰人]]后来大多移居到弗羅茨瓦夫和[[格但斯克]]。 [[波茨坦会议]]上,美国、英国与苏联确立将德国奥德河—尼斯河线以东的领土交予波兰。然后,和约将会签订,是否接受决定及会否改变边界的问题,也会一一解决。为了防止德国借着种族问题挑起纷争,所有居住在新旧波兰领土的德国人都会被驱逐。虽然波兰失去[[寇松线]]以东十八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但得到约十一万平方公里、资源丰富、发展较好的德国东部领土。苏联得到[[东普鲁士]]北部——此地今为[[俄罗斯联邦]]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 盟国和苏联提出以奥德河—尼斯河为德国与波兰的边界,其中一个原因是:它是两国之间最短的可能边界,仅仅是472公里长,由今[[捷克]]东北部沿着奥德河直至[[波罗的海]]南岸,可以防止未来德国的侵略。其实,最终定下来的界线并未算是最大的改动。曾经有人建议把德国人从12世纪开始的[[东向移民运动|东部迁徙]]}时夺取的所有[[斯拉夫人]]聚居地全数归于波兰。倘若如此,波兰的西部界线可伸延到柏林周边的地区,用以包括现在德国的斯拉夫裔少数民族[[索布人]]地区。 == 决定边界的始末 == 1943年末的[[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最先提出要把波兰边界西移;[[美国]]却对此毫无兴趣。[[英国]][[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外務大臣]][[安东尼·艾登]]在日记写道:“现下的困难,是[[美国人]]很怕处理这种事。[[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罗斯福]]的顾问[[哈里·霍普金斯]]觉得这是兵行险著。但我告诉他,考虑到[[苏联军事史|蘇軍]]驻在波兰,如果我们搞不好这件事,这两国的关系很可能会变差,而选举又快到了。” [[雅尔塔会议]]上,盟国再度讨论波兰问题。[[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罗斯福]]表示,如果斯大林能宽厚对待波兰的东部领土,他就可以对国民“有所交待”。[[温斯顿·丘吉尔|丘吉尔]]也认为苏联如能作此让步,会显出她的宽宏。他为流亡中的波兰政府发表声明,坚决要战后的波兰独立而自由。而斯大林就指出,流亡政府的总统[[斯坦尼斯瓦夫·米科瓦伊奇克]]知道波兰会得到什切青和尼斯河东岸,深感欣喜。丘吉尔反对,表示“如要波兰鹅吃那么多德国食物(领土),一定消化不下。如果过百万[[德国人]]被驱逐,而且有很多人是在红军来临之前逃走,那英国市民一定吃惊。”结果,波兰的西部界线留待[[波茨坦会议]]才决定。 在[[波茨坦]],斯大林声称他的主张正确,基于波兰政府的要求,以及没有任何德国人仍在界线之东。[[哈里·S·杜鲁门|杜鲁门]]总统的美军参谋长会议议长[[威廉·D·李海|威廉·D·莱希]]悄悄对杜鲁门说:“红军说不定把他们都杀光了!”之后,苏联又承认的确还有最少一百万德国人仍在该地。1945年7月24日,几名波兰领导人出席会议,支持“'''奥德河—西尼斯河界线'''”(亦即实际上的奥德河—尼斯河线);要求得到什切青作为对[[东欧]]的出口港。尼斯河与奥德河是当地的水源,而前者是后者的支流。如果其他人能控制二河,将可以封锁奥德河。 7月25日,杜鲁门与丘吉尔都反对波兰拥有占领区—这会令她成为英、美、法、苏四国以外,第五个占领德国的国家。他们也反对驱逐德国人的决定。斯大林则回应说,德国在数百年来杀害大量波兰人,波兰占领德国只是报仇而已。 但是,在7月29日,新任[[美国国务卿]][[詹姆斯·伯恩斯]]向苏联表示美国愿意让步,让波兰占领奥德河与尼斯河以东领土,并不把该地作为苏联占领区,用以调整苏联对西部占领区所要求的赔款。如果德国保得住尼斯河东岸,她将有大约一半的[[西里西亚]]。虽然波兰向美国表示她会接受这项提议,但苏联又宣称波兰不接受。翌日,国务卿向苏联外长[[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莫洛托夫]]表示美国不情愿地接受尼斯河西岸线。于是,英国的立场动摇。纵然英国外长[[欧内斯特·贝文]]反对提议,英国也惟有同意。 会议结束时,邱吉爾因为选举落败而没有在场。后来,他声言绝不会接受尼斯河西岸线。在他著名的[[铁幕]]演说中,他宣言:“在[[苏联]]的操控和煽动之下,波兰政府错误地大肆侵入德国领土。现在大量德国人被驱逐,简直是前所未见。” <ref>{{Cite web|title=Winston Churchill's Iron Curtain Speech|url=http://www.historyguide.org/europe/churchill.html|accessdate=2019-07-21|publisher=The History Guide|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11119221930/http://www.historyguide.org/europe/churchill.html|archivedate=2001-11-19|dead-url=no}}</ref> == 德国对界线的确认 == 1950年,[[东德]]与[[波兰]]政府签署《[[兹戈热莱茨条约]]》([[茲戈熱萊茨]]乃今波兰下西里西亚省城市,详见[[格尔利茨]]),确认奥德河—尼斯河线,把它称为“和平友好的界线”。1989年,两国确认海上边界。 1952年,斯大林以确认界线为条件,容许德国再度统一,但[[西德]]总理[[康拉德·阿登納]]因数个理由而拒绝。 总共有1200万德国人因界线订立而被驱逐,大部分人都去了西德。所以,对他们来说,确认边界是绝不能接受的。其实,基于[[哈尔斯坦主义]],西德认为只有联邦德国政府可以代表整个基于1937年领土的德国,不承认苏占区成立的民主德国的合法性,以及苏联和波兰人民共和国对德国东部领土的占领。西德总理[[維利·勃蘭特]]上台后主张「东方政治」,改善与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的關係,令西德的态度渐渐改变。1970年,西德与苏联和波兰分别签署了《莫斯科条约》及《[[华沙条约 (1970年)|华沙条约]]》,承认奥德河—尼斯河线是波兰的实际边界。以后,被驱逐的德国东部居民就可以探访失地。 1990年11月14日,統一後的[[德国]]与波兰签署《[[德波邊界條約]]》,确立边界。在之前,德国修改《[[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基本法]]》,把关于德国统一、可用来讨回东方失地的《基本法》第二十三条更改,表明在兩德完成統一後不再有領土申索。当时的[[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最初拒绝承认德国与波兰之边界。结果,其他国家付出不少外交上的努力,才令德国同意最后的解决方案。<ref>{{Cite book|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e=UTF-8&vid=ISBN0271025662&id=ebV6P1CJ5HEC&dq=oder+line&lpg=PA338&pg=PA340&sig=PbYyIG77mdJBhAe3hFQtObdQiLc&hl=en|publisher=Penn State Press|date=2010-11-01|isbn=9780271044095|language=en|first=Peter H.|last=Merkl|title=German Unification in the European Context|access-date=2019-07-21|archive-date=2015-12-2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1222113317/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e=UTF-8&vid=ISBN0271025662&id=ebV6P1CJ5HEC&dq=oder+line&lpg=PA338&pg=PA340&sig=PbYyIG77mdJBhAe3hFQtObdQiLc&hl=en|dead-url=no}}</ref> 现在,仍有大约十五万德意志人住在波兰——大部分在[[奧波萊]]省,其他人就在西里西亚与马祖尔亚等地。一百五十万波兰人就在德国,他们是新移民或是世代居住在德国。有些波兰移民根本是德意志人,只是在后期才由原本的德国领土移民过来而已。 1991年6月17日两国签署一条“友好邻国条约”,确保两国人民在双方的领土内,拥有基本政治与文化的权利。它在1992年1月16日与1990年的条约同时生效。但是,很多少数族裔的文化、政治的权利,仍未得到两国承认。其中,不少奥波莱省的德裔居民取得德国国籍,可以在[[西欧]]的[[欧洲联盟|欧盟]]成员国自由工作。 == 現今邊界線的歷史相似性 == 西元962年[[神聖羅馬帝國]]建立,其建國時國家東部邊界線與現今奧得河—尼斯河線相似。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40 歐洲史地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奧得河—尼斯河線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