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的原始碼
←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ref>[https://courses.lumenlearning.com/suny-hccc-worldhistory2/chapter/the-war-of-austrian-succession/ The War of Austrian Succession | History of Western]</ref><br>Österreichischer Erbfolgekrieg</p> |- |<center><img src="https://www.kinderzeitmaschine.de/fileadmin/user_upload/Neuzeit/Absolutismus/oesterreichischer_erbfolgekrieg.jpg" width="280" ></center><small>[https://www.kinderzeitmaschine.de/fileadmin/user_upload/Neuzeit/Absolutismus/oesterreichischer_erbfolgekrieg.jpg 圖片來源 kinderzeitmaschine] <br> '''名稱'''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日期''' 1740年12月16日–1748年10月18日 '''地點''' [[歐洲]]、[[北美]]及[[印度]] '''參戰國家''' [[法蘭西]]、[[普魯士]]、[[西班牙]]、[[巴伐利亞]]、[[薩克森]]、 [[西西里]]、[[拿坡里]]、[[熱那亞]]、[[瑞典]]、[[薩丁尼亞]] '''參戰國家''' [[神聖羅馬帝國]]、[[大不列顛]]、[[漢諾瓦]]、[[荷蘭共和國]]、 [[薩克森]]、[[薩丁尼亞]]、[[俄羅斯]] '''結果''' 簽訂《[[阿亨和約]]》</small> |} </div>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德語:Österreichischer Erbfolgekrieg、1740年—1748年),或稱奧地利領地繼承權戰爭,起因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男嗣斷絕,歐洲兩大陣營為爭奪奧地利君主的頭銜,並在奧地利獲取利益而引發的戰爭。當中包括了[[第一次西利西亞戰爭]]和[[第二次西利西亞戰爭]]。 ==起因== 1740年10月20日[[神聖羅馬帝國]]<ref>[http://www.histsyn.com/2017/08/hre01.html Syngraphy: 神聖羅馬帝國是什麼?]-書史</ref>皇帝[[卡爾六世]]逝世,並無遺下男性後嗣,而根據[[卡爾六世]]於1713年所頒布的《[[國事遺詔]]》,其長女瑪麗亞·特蕾西亞有權承襲其奧地利大公之位,而瑪麗亞·特蕾西亞的夫婿法蘭茲·史蒂芬則可承襲其[[神聖羅馬帝國]]帝位。可是[[法國]]、[[西班牙]]、[[普魯士]]、[[巴伐利亞]]、[[薩克森]]、[[薩丁尼亞]]、[[皮埃蒙特]]、[[拿坡里王國]]並不承認《[[1713年國事遺詔]]》,而德意志的三大諸侯國--[[普魯士]]、[[巴伐利亞]]和[[薩克森]]更極力協助瑪麗亞·特蕾西亞的堂姐夫[[巴伐利亞]]選帝侯卡爾·阿爾布雷希特登上[[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即卡爾七世。至此戰爭已不可避免,因此反奧陣營裡最積極的一方普魯士在1740年12月16日正式向奧地利宣戰。[[奧地利]]則聯合[[英國]]、[[波希米亞]]、[[匈牙利]]、[[荷蘭]]、[[西利西亞]]及[[俄國]],抵抗反奧陣營的入侵。以兩次[[西利西亞]]戰爭為骨幹,長達8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正式爆發。 ==第一次西利西亞戰爭== 戰事爆發初期,奧軍在各處均處於不利位置。1740年12月,[[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和施維林元帥率領八萬普軍南下突擊[[西利西亞]],毫無防禦準備的奧地利駐軍立刻被擊潰,首府[[布雷斯勞]]陷落,只有尼斯堡等幾個孤立堡壘仍然堅守。但是圍城戰向非普軍所長,腓特烈率兩萬普軍屯兵尼斯堡堅城之下,準備長期圍困。1741年4月,奧地利元帥奈伯格(Neipperg)領兵近兩萬,突然從西利西亞東面的摩拉維亞境內發起進攻,來救尼斯堡,由此在[[莫維茲村]]引發[[莫維茲會戰]]。腓特烈親率2.16萬人與奈伯格將軍統率的1.9萬奧軍在此處決戰。普軍在步兵與火炮上佔優,而奧軍則在騎兵上佔優,雙方激烈交戰,最後奧軍因不敵普軍的猛烈炮火,被逼撤退。 在[[莫維茲會戰]]後,[[普魯士]]與[[法國]]、[[巴伐利亞]]、[[薩克森]]和[[西班牙]]結盟進攻奧地利,以加強攻勢。1742年1月,奧軍主動進攻[[巴伐利亞]],以逼使巴伐利亞退出戰爭,並從而進逼[[波希米亞]]。普王[[腓特烈]]立即親率普、法、薩克森三國聯軍共3.4萬人進逼至奧地利邊境,在解除巴伐利亞與波希米亞的危機後,普軍調兵北向。格林的卡爾親王則率3萬奧軍拊其側背,從摩拉維亞方向抄後路向腓特烈進攻,於是1742年5月17日爆發[[查圖西茲會戰]]。經過一輪激戰後,雙方互有勝負,但奧地利的傷亡較大(奧軍損失6330人,普軍損失4800人)。因此,奧軍被逼撤退。 1742年6月初,奧地利無法再戰,被迫向普魯士求和。並在該年7月28日與普魯士在簽訂《[[柏林和約]]》,以[[西利西亞]]及[[格拉茲]]割予普魯士為代價,兩國停戰,至此,第一次西利西亞戰爭宣告結束。 ==戰間== 奧地利並不甘心於這種屈辱的議和條約,因此便與英國、漢諾威、黑森、荷蘭結盟進攻反奧陣營除普魯士外的其他盟國。戰事重啟,至1742年底,[[波希米亞]]和[[巴伐利亞]]已被奧軍奪取。1743年2月8日,奧地利軍在[[特勞恩伯爵]]元帥的統率下,在[[義大利]]與[[莫特馬爾]]統率的西班牙軍隊決戰,結果雙方均損失慘重。1743年6月,以英軍及奧軍為主幹的聯軍約4萬人,由英王喬治二世與奧地利的奈伯格將軍統率,向阿沙芬堡進軍,與由諾阿耶元帥統率的法軍約2萬6千人在德廷根戰役中戰敗。法軍不敵,被逼撤退。同時間,奧地利再與薩克森結盟,其軍勢變得更強。1744年夏,奧軍攻至法國的阿爾薩斯,並同時進逼義大利的拿坡里王國。 ==第二次西利西亞戰爭== 腓特烈不願見到任何一方獲得全勝,尤其害怕奧地利獲勝之後,會回頭向[[普魯士]]追討[[西利西亞]],因此於1744年重新加入戰爭。8月17日,普魯士再度施展突襲攻勢,這次普魯士兵分三路:腓特烈御駕自率主力4萬人(以齊藤將軍的1,300名驃騎兵為先鋒),施維林元帥一路16,000人,安哈特-德紹親王利奧波德二世率15,000人,三路大軍採向心攻擊姿態,從[[西利西亞]]出發,大敗薩克森(上次戰爭的盟友,現在倒戈),再指向西利西亞正南方波希米亞的首都布拉格。1744年9月16日攻佔布拉格,繼續以62,000人的主力向維也納進軍,第二次西利西亞戰爭正式揭幕。與上次一樣,奧軍因普軍的突然襲擊而在最初的數個月被其大敗。奧軍只得轉打消耗戰,奧地利軍總司令卡爾親王率5萬人回援,採取堅壁清野的方針派兵偷襲普軍的補給線,以截斷其彈藥及糧食供應,使腓特烈在[[波希米亞]]境內遭遇後勤補給困難,威脅腓特烈後路並成功消滅普軍近1.2萬人,約佔其軍隊總數的五分之一。 當腓特烈緩慢回撤至[[布拉格]]附近的時候,曾經想引誘卡爾出來決戰,但是10月份已經天寒地凍,查理親王又會合了薩克森盟軍,兵力增加至10萬人,於是腓特烈承認戰略上已無利可圖,準備緩慢撤回[[西利西亞]]。但是他這次又犯了一個錯誤:過於貪圖在波希米亞得到的土地,捨不得撤走分散各個要塞的守軍。結果普魯士野戰軍一撤,這些據點被奧軍逐一拔除,總共白白損失了3,000人。當普軍分路渡過易北河撤回西利西亞境內的時候,因為傷病和逃散,普軍一仗未打就損失了一半力量。經過這次戰略挫折,腓特烈認識到,因為普魯士本身人口有限,軍中很多是德意志其他邦國的雇傭兵,這樣的軍隊,必須要有鐵的紀律才能凝聚成戰鬥力,而且絕不能分散使用。只准集中,不准分散,這是腓特烈後來一直記取的一個教訓。1744年11月26日,普軍因欠缺彈藥及糧食供應,只得退出布拉格,撤至西利西亞,轉為戰略防禦,儘管戰略上受了一次挫折,但是腓特烈在戰場上並沒有失敗,他將計就計,裝做向西利西亞首府布雷斯勞撤退,引誘卡爾親王走出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的山地,追擊到西利西亞的平原上,以便以一次乾淨俐落的戰役徹底擊敗奧地利。1745年初,奧軍擊敗法軍和[[巴伐利亞]]軍,巴伐利亞被迫於4月22日簽訂富森條約退出戰爭。該年5月,奧軍攻至西利西亞。5月26日,普軍約5.9萬人在西利西亞的霍亨弗里德堡埋伏。6月4日清晨,[[霍亨弗里德堡戰役]]爆發,普軍再度施展其拿手好戲,突襲奧地利與薩克森聯軍,使得奧薩聯軍損失慘重,被逼撤退。 1745年9月30日,奧薩聯軍在[[索爾戰役]]再度與普軍決戰,但又被普軍擊敗。奧地利經過兩次西利西亞戰爭,四次大戰役全部失敗,但是[[瑪麗亞·特蕾西亞大公]]的抵抗決心仍然堅韌不拔,1745年年底,奧地利準備集中主力從波希米亞出發,撇開北面西利西亞的腓特烈,向西北方向,越過薩克森,直接攻擊西方的布蘭登堡本土,爆發凱撒斯多夫會戰。這次敗仗徹底打消了奧地利和薩克森與普魯士為敵的信心,為免損失加劇,奧地利、薩克森在衡量得失後只得在該年聖誕日與普魯士簽訂《[[德雷斯頓和約]]》。奧地利以西利西亞全境割予普魯士為代價,換取普魯士承認瑪利亞‧特蕾西亞為奧地利大公,及其夫婿法蘭茲·史蒂芬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退出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第二次西利西亞戰爭宣告結束。此後,奧地利再與俄國結盟,並與法軍在奧屬荷蘭、義大利北部及海上進行戰鬥,互有勝負。1746年,法國由於知悉俄國援軍即將抵達奧屬荷蘭,決定與英、奧議和,於是簽訂《[[阿亨和約]]》,和約確定普魯士在西利西亞的領土主權;並讓西班牙與薩丁得到奧地利在義大利的部份領地;法國則放棄其在印度的殖民地;統治神聖羅馬帝國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洛林王朝]]正式建立,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至此完全結束。 ==結果== 普魯士在這場戰爭裡充份表現其卓越的軍隊質素,並且在戰後獲得大片領土,從此成為德意志地區除奧地利外最強的諸侯國。 這場戰爭的決戰數量較此前的三十年戰爭、第二次北方戰爭、大北方戰爭與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為少,改為以大量消耗戰消耗敵軍的戰鬥力,影響18世紀大部份戰爭的戰略,使得整個18世紀的戰爭均著重消耗戰,直至拿破侖戰爭時才出現改變。 線式戰術在這場戰爭裡開始顯得有心無力,普魯士陸軍對其進行改革,發明「[[斜線式戰術]]」的新型線式戰術,使得攻擊力大增,並成為日後戰爭的主要戰術之一。 ==包含戰役== *1741年4月10日—[[莫維茲會戰]] *1742年5月17日—[[查圖西茲會戰]] *1743年6月16日—[[德廷根戰役]] *1744年2月22日—[[土倫戰役]] *1745年5月11日—[[豐特努瓦戰役]] *1745年6月4日—[[霍亨弗里德堡戰役]] *1745年9月30日—[[索爾戰役]] *1745年12月24日—[[凱撒斯多夫會戰]]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歐洲軍政事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