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天弓三型防空飛彈 的原始碼
←
天弓三型防空飛彈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天弓三型防空飛彈'''<br><img src="https://cdn2.ettoday.net/images/3495/d3495831.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384766 圖片來自ettoday]</small> |} '''天弓三型防空飛彈'''在開發初期稱為ATBM({Anti-Tactical Ballistic Missile,反戰術彈道飛彈)或天弓ATBM,由[[中華民國]][[中山科學研究院]]<ref>[http://www.ncsist.org.tw/csistdup/main/Default.aspx 中山科學研究院],中山科學研究院</ref> 所開發,研發代號「層系計畫」。 ==發展== 天弓三型的研發計劃啟動時間點非常早,從技術基礎開發到實體研究至少更換過三個開發專案執行。最早的專案在[[台灣海峽飛彈危機]]爆發的1996年4月,媒體報導[[中華民國]]國防部參謀本部核定以5年39億新台幣的預算進行天弓反飛彈系統基礎技術研發;因國防二法到2001年甫正式實施,在法案通過之前國會並無法獲得完整的國防部預算資料,故正式解密前實際編列預算總額當前仍不明朗,外界僅曉得1996-2000年度的預算內中科院編列了研發天弓反飛彈系統基礎研究計劃,稱為「低空層反戰術彈道飛彈」(ATBM),1997年度預算中編列10億[[新台幣]]。ATBM專案在2001年測試結束,至少在2000年9月與2001年8月曾進行實彈測試。 天弓三型進入正式系統開發代號「層系計畫」,則是在2000-2007年編列190億新台幣研發經費,在2001年[[陳水扁]]總統執政白皮書內便提出開發反彈道飛彈的意向,後來與雄風三型、雄二E型共稱「新三彈」;早期國外媒體推測與弓三配套的搜索系統為[[長白雷達]]的次代型號,代號「長山」的新型雷達,可搜索1千公里距離的目標,不過後來中科院展示的模型或是被拍到的實體照片,則確定天弓三型設計上不再延續過去天弓系列的加固陣地理念,而可讓全套系統機動佈署,因此配備的搜索設備則換用類似愛國者飛彈系統的AN/MPQ-65機動相位雷達車,中科院介紹稱它為「機動型中程三維相列射控雷達」,正式編號不明,偵測距離超過400公里,軍事雜誌媒體則透露機動相位陣列雷達的導引目標能力遠弱於長白雷達,僅能接戰9個目標。 雖然天弓三型的研發計劃是最早公布給外界得知,也在2007年執行「同慶演習」中華民國國慶日當天展示飛彈,並在[[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多次展示其4聯裝垂直發射車,但在2015年以前外界沒有獲得明確資料證實天弓三型的測試或佈署狀況;自1998年起,天弓ATBM便有媒體宣告發射成功的消息,中科院公布的介紹則是提到2001年天弓三型進行第一次試射。2006年國外媒體甚至認為國軍將量產天弓ATBM與愛國者共組12個飛彈連構成台灣的反[[彈道飛彈]]系統,接著在2007年國慶展示公布彈體。 然而該次展演結束,立法院在下半會期審查2008年度國防預算時,立法委員[[林郁方]]卻指責國防部長[[李天羽]]拿不成熟的裝備出來展示,為好大喜功之舉。而實際上,層系計劃結案後弓三狀況依舊沒有在公開預算中現身,媒體則在2008年透露弓三尚未量產。國軍進行天弓三型的作戰測評則是在2009年才開始,中科院的說法是2011年完成了「階段任務」。從中科院在2015年公布的曖晦解說,可以了解到層系計畫並未完成整套飛彈系統的開發。 在層系計畫結案後,中華民國國防部則繼續編列號稱為弓三提升計劃的「強弓專案」,在2008-2011年編列了62.58億新台幣,在2011年以前,外界得知的弓三專案研發經費已經為300億新台幣左右。至於隱藏在其它基礎科研的經費則另計。理論上,在2011年經費執行完畢時弓三應完成所有研發事項;但直到2013年,外界才獲知天弓三型於當年初步完成測評。 2014年12月,中科院釋出「新三彈」中雄三與弓三後續試射的影片與照片,其中並有熱影像拍攝的天弓三型命中目標片段。而[[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對外提供的官方資料中提到天弓三型飛彈擁有極速7馬赫、機動過載能力大約是50個G的優異性能,其主要是用於防禦定翼機、直升機、巡弋飛彈、反輻射飛彈、短程戰術彈道飛彈、無人機、低雷達反射截面積目標等威脅。目前天弓三型所有公開的研發專案均已結案,中華民國國防部決定於2015年起量產天弓三型。在2015年國防預算書內,建案名稱為「陸基防空飛彈系統」,將從2015-2024年間斥資748億3,466萬6千元[[新台幣]]採購,用以取代服役已久的[[MIM-23鷹式飛彈]]。但實際採購規模卻未列入預算計劃書內,曾遭受立法院批評。2018年底台灣東部的3個鷹式飛彈連已經逐步完成換裝。2019年初[[蔡英文]]總統視察[[花蓮空軍基地]]時公開了目前天弓三型之佈署。 == 天弓三型飛彈系統 == 包含了以下裝備: *相位陣列雷達車 *戰術指揮車 *通信中繼車 *電源車 *四連裝飛彈發射器 大部分配備均為曳引式,採用民間廠牌拖車頭運輸,也可使用[[重型增程機動戰術卡車|M983拖車]]。 弓三武器系統以連級為基本操作單位,可獨立運作亦可執行上層指管命令。 ==衍生型== ;艦射型 [[中華民國海軍]]計畫在未來的新型巡防艦上裝備國造防空飛彈系統,包含以[[Mark 41垂直發射系統]]收納的天弓飛彈,其作戰定位類似[[RIM-174標準飛彈|標準6型飛彈]],預計取代服役已久的[[RIM-66飛彈|標準2型飛彈]]。2016年12月31日,中科院於九鵬基地完成海軍「艦射型」天弓三防空飛彈陸上試射實驗。艦上測試媒體猜測未來將由[[高雄號兩棲指揮艦]]負責。 國防部長嚴德發2019年9月25日在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證實:「2020年初將進行海上試射」。「海弓三」已在屏東九鵬完成陸上試射,未來將以高雄艦進行海上試射。 目前海軍「LCC-1[[高雄號兩棲指揮艦]]」由於甲板寬闊、又有大型艙門,現已將坦克艙改裝,裝上[[Mark 41垂直發射系統]],測試中科院新研發的下一代艦載「海弓三」與「海劍二」防空飛彈。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90 軍事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天弓三型防空飛彈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