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天一阁 的原始碼
←
天一阁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p style="text-indent:2em;">'''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藏书文化的代表之作。 [[File:天一阁3.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ref>[http://juzi.shuyueliang.com/juzi/89762.html 有关天一阁的诗] ,句子大全网 2018-10-13</ref> <p style="text-indent:2em;">天一阁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除了藏书文化区,还有园林和陈列展览区。以天一阁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 <p style="text-indent:2em;">1982年天一阁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基本信息== <p style="text-indent:2em;">中文名称;天一阁 <p style="text-indent:2em;">外文名称;Tianyi Pavilion <p style="text-indent:2em;">地理位置;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 <p style="text-indent:2em;">类型;图书馆 <p style="text-indent:2em;">面积;2.6万平方米 <p style="text-indent:2em;">著名景点;古籍与书案 <p style="text-indent:2em;">所属地区;中国华东 ==历史沿革== ===简介=== <p style="text-indent:2em;">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海曙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p style="text-indent:2em;">天一阁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 <p style="text-indent:2em;">我馆事业发展迅速,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 书阁为木构的二层硬山顶建筑,通高8.5米。底层面阔、进深各六间,前后有廊。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此外,还在楼前凿"天一池"通月湖,既可美化环境,又可蓄水以防火。天一阁的建筑布局后来为其他藏书楼所效仿。 ===创立=== <p style="text-indent:2em;">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四十五年(1566年),是当时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的私家藏书楼。范钦喜好读书和藏书,平生所藏各类图书典籍达7万余卷。 <p style="text-indent:2em;">[[范钦]]所收藏图书以方志、政书、科举录、诗文集为特色。 <p style="text-indent:2em;">由于一度位高权重,范钦的一部分藏书为官署的内部资料,这也是普通藏书家难以获得的。 <p style="text-indent:2em;">在他解职归田后,便建造藏书楼来保管这些藏书。 <p style="text-indent:2em;">[[范钦]]最早的藏书楼名为"东明草堂"。 <p style="text-indent:2em;">辞官归家之后,随着藏书的增多,亟需兴建新的藏书楼。 <p style="text-indent:2em;">范钦根据[[郑玄]]所著《[[易经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语,将新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并在建筑格局中采纳"天一地六"的格局,楼外筑水池以防火,"以水制火"。同时,采用各种防蛀、驱虫措施保护书籍。 ===传承与发展=== <p style="text-indent:2em;">[[范懋柱]]辑《天一阁藏书总目》,序中提及"乾隆间诏建七阁,参用其式,且多写其书入四库,赐以图书集成,亦至显荣矣"。 [[File:天一阁1.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1585年,范钦去世。 <p style="text-indent:2em;">据全祖望《[[天一阁藏书记]]》载,范钦去世前,将家产分为藏书和其他家产两部分。长子[[范大冲]]自愿放弃其他家产的继承权,而继承了父亲收藏的7万余卷藏书,这也形成了天一阁"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训。 <p style="text-indent:2em;">[[范大冲]]在维系和补充天一阁藏书的同时,也建立了维系天一阁藏书的族规,规定藏书归子孙共有,非各房齐集书橱钥匙,不得开锁。 <p style="text-indent:2em;">这些制度在天一阁私藏时期(天一阁始建至1949年)一直保留,并得到历代补充。 <p style="text-indent:2em;">1665年,[[范钦]]的曾孙[[范光文]]在天一阁前修造园林,用假山石形成"九狮一象"等动物形态,改善了天一阁周围的环境。 <p style="text-indent:2em;">这一时期同时也是天一阁藏书最为丰富的时期。据考证,当时天一阁藏书达到5000余部,70000余卷,此后直到1949年,藏书几乎没有增加。 <p style="text-indent:2em;">1676年,[[范钦]]后人[[范光燮]]传抄天一阁百余种书籍供士子阅读。范光燮破例帮助大学者[[黄宗羲]]登楼阅读天一阁藏书,使得黄宗羲成为第一个进入天一阁的外族人。 <p style="text-indent:2em;">[[黄宗羲]]为天一阁编制书目,并撰写《[[天一阁藏书记]]》,赞扬范氏后人"范氏能世其家,礼不在范氏乎?幸勿等之云烟过眼,世世子孙如护目睛"。 <p style="text-indent:2em;">天一阁因而提高了在学者中的知名度。自此以后,天一阁逐渐结束对外封闭的状态,对著名学者开放,尽管获得这种机会的学者并不多。 <p style="text-indent:2em;">1773年,[[乾隆]]帝诏修《[[四库全书]]》时,[[范钦]]八世孙[[范懋柱]]进呈天一阁珍本641种,数量上名列全国第二,但质量一流,包含大量珍本、善本。所呈藏书中,七分之五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六分之一全本抄入,但所有藏书未归还,使得天一阁藏书下降到4819部。[[乾隆]]三十九年六月,特颁谕旨,恩赏天一阁《[[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以示嘉奖,且派遣杭州织造寅著前往天一阁了解建筑格局,并下旨仿天一阁建造文渊阁等"内廷四阁","阁之制一如范氏天一阁",希望借鉴天一阁的设计使得《[[四库全书]]》能够安全保存。[[乾隆]]四十四年六月,赐范家郎世宁刻《[[平定回部得胜图]]》十六幅。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再赐《[[平定两金川战图]]》十二幅。 <p style="text-indent:2em;">1829年,[[范筠甫]]、[[范邦冉]]等范氏后人对藏书楼进行大修,更换砖瓦台阶,修葺假山,疏浚池水,同时修订天一阁管理制度,立下禁碑三种,条款十五项,严格保证天一阁图书"书不出阁"。 ===清末、抗战时期=== <p style="text-indent:2em;">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宁波府城陷落。英国占领军掠夺《[[大明一统志]]》等舆地书数十种。 <p style="text-indent:2em;">至1847年,天一阁中仅存书籍2223部。 <p style="text-indent:2em;">1861年,太平军攻陷宁波,盗贼乘乱盗取天一阁藏书出售,后部分书籍被[[范钦]]十世孙[[范邦绥]]尽力购回。据[[薛福成]]命人所编《[[天一阁见存书目]]》,至1884年,天一阁存有原藏书2152部,共17382卷,《[[古今图书集成]]》8462卷。 <p style="text-indent:2em;">中华民国成立后的1914年,大盗[[薛继渭]]潜入天一阁,与楼外盗贼里应外合,将盗走的天一阁书籍运往[[上海]],在书店中出售,后被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巨资赎回一部分,藏于东方图书馆涵芬楼,但在抗日战争中由于东方图书馆被炸而焚毁。这一事件使得天一阁藏书损失千部。 <p style="text-indent:2em;">1933年9月18日,台风造成天一阁毁坏。在鄞县县长[[陈宝麟]]支持下,[[冯孟颛]]、[[杨菊庭]]等地方人士成立包含范氏后人的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将宁波府学内的尊经阁迁移至天一阁内,并将80余方碑刻移至天一阁后院,建立"明州碑林"。同时,在尊经阁西侧开辟千晋斋,将宁波学者[[马廉]]搜集的历代古砖和[[宁波]]城墙拆除后收集的城砖予以陈列。 [[File:天一阁2.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1933年天一阁重建时,宝书楼藏书迁至范氏诒谷堂保存,政府派兵守卫 <p style="text-indent:2em;">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保护天一阁藏书,天一阁经历了建成370年以来的首次大范围出阁。首批三箱书籍于1937年8月17日离开天一阁。 <p style="text-indent:2em;">1939年1月5日,第二批明以前版本八箱也运离天一阁,运往乡间暂避。 <p style="text-indent:2em;">1939年4月12日,先前运出的两批藏书和阁中剩余的藏书总计28箱,9080册,由鄞县政府加封,运往龙泉县后方,暂存于跶石乡,与浙江省图书馆的藏书一同隐蔽。抗战结束后,这批藏书被运往杭州,直到1946年12月16日,天一阁藏书方才运回阁中,并于次年3月1日至3日进行了天一阁建成以来的首次公开展出。 ===新中国时期=== <p style="text-indent:2em;">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周恩来]]曾指示保护天一阁。解放[[宁波]]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派专人保护天一阁。1949年6月9日,[[宁波]]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天一阁,并使之成为事业单位,范氏后人[[范盈泩]]、[[范鹿其]]成为公职人员。[[宁波]]多位本地藏书家将个人藏书捐献给天一阁,这极大地丰富了天一阁的藏书。 <p style="text-indent:2em;">1982年,天一阁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一阁已经拥有藏书30万卷,并仍在增加,同时设有专门的古籍修复部门。 <p style="text-indent:2em;">2003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p style="text-indent:2em;">2007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p style="text-indent:2em;">2010年底,天一阁古籍数字化平台建立,以馆藏善本为主的3万册古迹得到数字化,供在线查阅。 <p style="text-indent:2em;">2012年10月9日从[[南昌]]市滕王阁管理处证实滕王阁(南昌市)、岳阳楼(岳阳市)、黄鹤楼(武汉市)、鹳雀楼(山西永济市)、蓬莱阁(山东蓬莱市)、大观楼(昆明市)、阅江楼(南京市)、天心阁(长沙市)、钟鼓楼(西安市)、天一阁(宁波市)等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将共同申报联合国物质文化遗产。 ==建筑特色== <p style="text-indent:2em;">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 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1665年),[[范钦]]的曾孙[[范光文]]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p style="text-indent:2em;">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馆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除了藏书丰富,天一阁在防火、通风、防潮方面也独具特色。 <p style="text-indent:2em;">防火 <p style="text-indent:2em;">建藏书楼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防火问题。一次,[[范钦]]在翻阅碑帖时,看到揭傒斯书写的《[[龙虎山天一池记]]》,该帖上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句,范钦从中得到启发,决定按照源自《[[易经·系辞]]》的这句话的含义建造藏书楼,并将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 <p style="text-indent:2em;">在《[[易经·系辞]]》中,把奇数一、三、五、七、九称为"天数"和"生数",把"偶数"二、四、六、八、十称为"地数"和"成数",在数字和五行的对应上,一、六属水,二、七属火,三、八属木,四、九属金,五、十属土。所以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p style="text-indent:2em;">[[范钦]]根据《[[易经·系辞]]》"天一生水"和五行生克中水克火的意思,在设计上独具匠心,把藏书楼建成砖木结构六开间的二层楼房,楼下六间,楼上合而为一。下层供阅览读书和收藏石刻用,上层按经、史、子、集分类列柜藏书。藏书楼在南北两面开窗,空气对流,通风防潮,东西两山墙采用封火山墙,以免邻屋火患蔓延书阁。这种下六上一的建筑格局,正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不仅如此,其房间的高低深广,以及书橱的尺寸也都暗含"六"数。 <p style="text-indent:2em;">在建楼时,[[范钦]]还在楼前开凿一方水池,名为"天一池"。水池其实是消防池,环植竹木,池水经暗沟与藏书楼旁边的月湖连通,如遇意外,便能引水灭火。 <p style="text-indent:2em;">这样建造的藏书楼,从物质和心理两个方面都满足了防火的需要。 [[File:天一阁.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藏品介绍== ===早期管理制度=== <p style="text-indent:2em;">历代藏书家很多,其藏书能保存百年以上的并不多见,而范氏藏书却保存至今,这与范钦对藏书的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天一阁藏书制度规定:"烟酒切忌登楼"、"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还规定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不得无故入阁,不得借书与外房他姓女性不能入阁,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还制订了防火、防水、防虫、防鼠、防盗等各项措施。正因为如此,天一阁的藏书才得以保存到今日。"外姓人不得入阁"一条,使得天一阁的藏书不为外人所知,直到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才有幸成为外姓人登阁第一人。允许[[黄宗羲]]登阁的是范钦曾子孙(四世孙)[[范光燮]]。自此以后天一阁才进入相对开放的时代,但仍只有一些真正的大学者才会被允许登天一阁参观。清代思想家,历史学家[[黄宗羲]]曾获准在天一阁翻阅了全部藏书,把其中流通未广者编为书目,另撰《[[天一阁藏书记]]》留世。 ===主要藏品=== <p style="text-indent:2em;">[[宁波]]天一阁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藏书楼之一,与历代大学者、大文豪有着不解之缘,[[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袁枚]]等文化名人均曾登临天一阁,为其作文吟诗,倾诉仰慕之情。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著名散文家[[余秋雨]]写出《[[风雨天一阁]]》,更使天一阁名震一时。<ref>[http://www.mayi.com/all_sengl/t_204908/ 《风雨天一阁》余秋雨(去拜访天一阁的人必看)] , 蚂蚁短租 2019-1-28</ref> <p style="text-indent:2em;">天一阁现收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以地方志、登科录等史料性书籍居多。收藏现代作家[[铁凝]]、黄亚洲、[[叶辛]]、高洪波、[[雷达]]、王宏甲、[[王剑冰]]、韩作荣、[[陈源斌]]、王旭峰、[[叶文玲]]、陈祖芬等12位作家的书稿,计14部23卷,是天一阁迄今第一次成批量收藏当代通俗类文学作品。[[徐良雄]]认为,这是古老的藏书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增进社会参与性的需要。 <p style="text-indent:2em;">天一阁博物馆接受了[[新昌]]县[[儒岙]]镇横山村村民[[王世朝]]、[[王世恒]]赠送的《[[天姥王氏宗谱]]》一箱十册。天一阁已经接受市民捐赠各类家谱十部,分别有:吕氏后人捐赠的《[[吕氏宗谱]]》一部;东阳史氏后人捐赠的《[[史氏宗谱(八行堂)]]》一部;[[江苏]][[徐州]]郑氏后人[[郑在君]]捐赠的《[[荒里郑氏谱族]]》一部;宁海[[张林光]]捐赠的《[[张氏宗谱]]》一部;[[余姚]][[邵九华]]捐赠的《[[兰风邵氏宗族]]》一部;《[[河南鹿邑丁氏宗谱]]》一部;[[广西]]《[[范阳卢氏支谱]]》一部;象山《[[墙头蒋氏宗谱]]》一部;乐清[[王定光]]捐赠的《[[左原王氏史料集(宗谱类)]]》;[[杭州]][[张泉根]]捐赠的《[[滨江张氏宗谱]]》一部;新昌[[金樟兴]]捐赠的《[[彭城射圃金氏宗谱]]》一部等等。 <p style="text-indent:2em;">家谱的捐赠极大地丰富了天一阁此类藏品的数量,使其成为科举录和地方志之外天一阁收藏的又一亮点。随着天一阁博物馆"四个中心"建设目标得确立,天一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文献的收藏,不断丰富馆藏资源。天一阁新老家谱的数量已接近五百五十部,内容涵盖了一百余个姓氏,已经成为浙东第一家谱收藏中心。 ===藏书文化=== <p style="text-indent:2em;">"藏书之富,甲于天下",2003年开幕的首届天一阁[[中国]]藏书文化节展示了宁波人引为自豪的城市"文化招牌":藏书文化。 <p style="text-indent:2em;">[[宁波]]历来是中华藏书文化的重地,特别是自宋代以来,私人藏书蔚然成风,名楼迭出,历代著名的藏书楼有80余座。历经430余年的天一阁是宁波藏书文化的典范,也是[[中国]]藏书文化的生动象征,如今已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宁波的书房"。 <p style="text-indent:2em;">陈列按照时代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明代的藏书楼"、"清代的藏书楼"、"民国时期的藏书楼"和"新建纪念性藏书楼"。每一个藏书楼的介绍除了采用照片和中英文对照的文字外,有些还配有场景展示。 <p style="text-indent:2em;">在展厅内,参观者欣喜地看到:冰裂纹的花格窗后隐隐透出书桌的一角,黝黑的书版看似随意地排放着,书箱中的线装书有些已经打开了翻在某一页……这样的由书版、书箱、书桌组成的场景展示大概有10来组,它们与64幅卷轴式巨幅画面以及古建筑环境一起,形成了别出心裁的开放式的陈列,使观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p style="text-indent:2em;">藏书文化节上,70岁的[[秦秉年]]算得上是重要的新闻人物。他再次将其家藏的珍贵文物捐赠给了天一阁博物馆,捐赠的171件精美的明清瓷器将在天一阁展览。 <p style="text-indent:2em;">[[秦秉年]]先生祖籍宁波,1933年出生于[[上海]],现为天一阁博物馆终身研究员。其高祖[[秦祖安]]、曾祖[[秦际瀚]]和祖父[[秦伟楚]],三代均为经商致富的"宁波帮"商人。[[秦祖安]]所建的秦氏支祠现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父亲[[秦康祥]]为近代[[上海]]著名的篆刻家、收藏家,以收藏名家竹刻、玺印驰誉海内。 <p style="text-indent:2em;">[[秦秉年]]先生就遵从其父遗愿将收藏的101件珍贵明清竹刻捐赠给了家乡的天一阁博物馆。这次他捐赠的瓷器,包括国家二级文物6件,三级文物31件,如明[[崇祯]]青花人物莲子罐、清[[雍正]]豇豆红盘、清龙泉窑贯耳壁瓶等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p style="text-indent:2em;">除了上面这两个活动,首届天一阁中国藏书文化节还安排了"中国藏书文化研讨会"、"中国藏书票展"、"中国藏书票知识讲座"、"藏书文化知识游园竞猜"等既有较高的学术性,又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的活动。 <p style="text-indent:2em;">在[[浙江]]省[[宁波]]市第六个"历史名城保护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宁波天一阁于12月7日起举办"问谱寻根--天一阁家谱文化展",包括[[范钦]]、[[章学诚]]、[[全祖望]]、[[孙星衍]]、[[蒋介石]]、[[包玉刚]]等名人的家谱一并展出,极东南人文之盛。 [[File:天一阁5.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主要景点== <p style="text-indent:2em;">天一阁占地面积2.6公顷,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现藏古籍达30余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余卷,除此,还收藏大量的字画、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艺品。设有《[[天一阁发展史陈列]]》、《[[中国地方志珍藏馆]]》、《[[中国现存藏书楼陈列]]》、《[[明清法帖陈列]]》等陈列厅,书画馆常年开展各种临时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ref>[http://travel.sina.com.cn/domestic/pages/2018-11-19/detail-ihnyuqhi2932153.shtml 中国现存最早私家藏书楼天一阁 不仅有藏书 还有园林] , 新浪网 2019年11月05</ref> <p style="text-indent:2em;">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波市人民政府先后将紧邻天一阁的陈氏宗祠、闻家祠堂和秦氏支祠,以及白云庄、银台第、鼓楼、天封塔、伏跗室等文保单位(点)纳入天一阁统一管理,并在陈氏宗祠内增设《[[麻将起源地陈列]]》、白云庄设置了《[[浙东学术文化陈列]]》、银台第开设官宅博物馆;秦氏支祠、白云庄相继列入第五批、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p style="text-indent:2em;">宝书楼 <p style="text-indent:2em;">宝书楼即天一阁藏书楼。建筑为重檐硬山顶二层建筑,坐北朝南。[[范钦]]取[[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义,将藏书楼建成上下两层。上层为一个单间,下层由标准五开间和一间楼梯间组成,形成"天一地六"的格局。 <p style="text-indent:2em;">宝书楼的周边设计中体现出不少防火方面的细节。西侧生活区与藏书楼利用防火墙隔开,保持一定距离,并使两者的门错开。藏书楼周边拥有大量的安全出口。藏书楼前修筑水池,蓄水备火灾时需要。相传,这一水池的水与月湖相通,从而水量源源不断。 <p style="text-indent:2em;">东明草堂 <p style="text-indent:2em;">东明草堂为天一阁建成前范钦的藏书楼,得名于[[范钦]]别号,又名"一吾庐"。正门前有獬豸浮雕。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 <p style="text-indent:2em;">范氏故居 <p style="text-indent:2em;">范氏故居原为范宅东厅,为范氏后裔居所,现存建筑建于1829年。 <p style="text-indent:2em;">司马第 <p style="text-indent:2em;">[[司马第]]为范钦住所,由范钦官职得名,藏有范钦官服复制品和范家世系表。环境幽雅,位于月湖深处,林木荫翳,规模丰敞,于1996年完成整修恢复司马第台门、耳房。 <p style="text-indent:2em;">麻将起源地陈列馆 <p style="text-indent:2em;">麻将起源地陈列馆,就是当年陈政钥先生家族宗祠,陈列了麻将史、与宁波关系史,并展示了世界各地麻将牌种类。 [[File:范钦铜像.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尊经阁 <p style="text-indent:2em;">尊经阁原先位于宁波府学内,建于光绪年间,1935年天一阁重建时迁入天一阁内。建筑格局为重檐歇山顶。内藏御赐书籍和儒家经典。尊经阁原为清光绪年重建,仍保持原来重檐歇山顶建筑结构,气势磅礴肃穆。 <p style="text-indent:2em;">明州碑林 <p style="text-indent:2em;">明州碑林共有碑173方。年代最早的为宋碑,共8方,占8.7%,其中又以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的《[[众乐亭诗刻]]》为最早。该碑原在月湖贺秘监祠,解放后迁入。碑上刻有钱公辅、王安石、司马光等15人诗20首。碑林大多为明清时期的碑,各占36%和40%,成为明州碑林的主体。最晚的为1988年立的《[[天一阁东园记]]》,系陈从周所撰、沈元魁所书、顾廷龙篆额,张根方刻字。碑文记述了天一阁东园的建设情况。 <p style="text-indent:2em;">东园 <p style="text-indent:2em;">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自1959年始,平整土地,种植竹木,移迁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初具雏型。1974年将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1982年东园扩建,挖土成池,堆土为山,环园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筑两幢,于1986年告竣并对外开放。 <p style="text-indent:2em;">南楼 <p style="text-indent:2em;">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占地3400平方米,是天一阁扩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96年动土,历时二年,园以水为主,水岸聚而不分,池岸迭石玲珑。池畔为临水的主体建筑"水北阁";池南面建"抱经厅"。整个园林简洁、清晰,给人以闲适、雅逸和平静之感。 <p style="text-indent:2em;">秦氏支祠 <p style="text-indent:2em;">秦氏支祠建于1923年-1925年,系秦氏族人为祭祖先而建,由甬上富商秦君安出资,时耗银元二十余万。 <p style="text-indent:2em;">祠堂以照壁、台门、戏台为中轴线,五间二弄、前后三宸,两侧置有配殿、看楼,占地二亩六分,建筑面积一千四百余平方米。祠堂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是宁波民居建筑艺术集大成之作。 <p style="text-indent:2em;">祠堂的戏台,汇雕刻、金饰、油漆于一体,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戏台的屋顶由十六个斗拱承托,为单檐歇山顶。穹形藻井由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板榫搭接构成,盘旋而上,牢固巧妙,为宁波工艺一大特色。嵌在墙体上的砖雕人物故事,造象生动逼真,刀法细腻圆润,大面积的清水磨砖墙体,接缝严密,通体平滑,足见工艺之精。瓦顶广施堆塑,有人物、翔仙禽、奔神兽,皆栩栩如生,独具风采。 <p style="text-indent:2em;">秦氏支祠历尽风霜七十载,几遭焚琴煮鹤。幸逢盛世,于1981年被宁波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划归文物部门管理使用,由国家文物局拨款一百一十万元人民币进行维修,历时三年,已按原貌修复,于1994年5月向社会开放,使民间艺术奇葩生辉,秦氏支祠风物长存。 ==阁主人范钦== <p style="text-indent:2em;">阁主人[[范钦]](1505-1585),字尧卿,号东明,嘉靖进士,浙江鄞县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范钦性喜读书,宦游各地时悉心搜集各类典籍,辞官返里后又收得许多藏书,经多年累积,所藏典籍达七万卷。 [[File:天一阁6.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曾任兵部右侍郎。生平好学,性喜藏书,为搜集图书,遍访藏书名家和各地坊肆。范钦收藏日富,又因见著名的一代藏书之所-藏书楼毁于火灾,而决心修此天一阁藏尽天下名书。范钦临终前,把家产分为两份,一份是"天一阁"及其藏书;一份是一万两银子,让两个儿子挑选。长子范大冲挑选了"天一阁"及藏书,并遵照父亲"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训,立有许多规矩。除了藏书丰富,天一阁在通风、防潮、防火方面也独具特色。藏书阁明为二层,实为三层,其中的暗层为藏书库,光线幽暗,阳光不能直射入室内,这点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藏书构想。楼下共分六间,以应"地六分成"之义。此外,西偏间,东偏一进,直迈墙壁,不储藏书籍,以免外面的潮气侵袭,二来透风。后列的中橱之中,又有二小柜,再西一间排列这十二个中橱,橱柜之下各放置有英石一块,以达到吸湿的作用。 <p style="text-indent:2em;">到[[范钦]]80岁去世时,天一阁已藏书7万多卷。其中以明代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稀珍。后藏书逐渐散失,及至四十年代藏书只存1.3万多卷,仅及原藏书的五分之一左右。天一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政府多次拨款进行整修。解放后,天一阁在周恩来同志的关怀下,多方搜集散失在各地的天一阁原藏书3000多卷。许多藏书家也先后把珍藏图书捐献给天一阁。到1995年底,阁藏古籍增加到30余万卷,其中善本书5万余卷。现存藏书中,共有明代方志271种,有明代登科录、会试录、乡试录共379种,绝大部分为仅见之本,是研究明代人物、科举制度的第一手资料。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s0813io3n8i|480|270|qq}} </center> <center>宁波天一阁掠影</center> <center> {{#iDisplay:w0529h6vs6g|480|270|qq}} </center> <center>《国宝档案》天下名楼天一阁</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返回「
天一阁
」頁面